第一節 全身望診
全身望診,又稱整體望診,指醫生通過對患者的神氣、色澤、形體及姿態等進行整體觀察,借以了解機體精氣的盛衰、臟腑功能的強弱,作為辨別疾病性質、推斷病情預后的依據。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神的含義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神,即“神氣”,指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識、思維、情志活動。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義
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而神是精氣的外在表現。精、氣、神三者盛則同盛,衰則同衰。望神的意義是,可以了解其精氣的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后。
(三)望神的主要內容
1. 望神的重點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總的體現,具體反映于多個方面,其中觀察的重點是:兩目、面色、神情、體態等。
2. 神的判斷
一般將神的表現概括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亂五類,作為判斷病情的輕重、預后的重要依據。


二、望色
望色,是指觀察人體皮膚的顏色和光澤,重點是望面部的色澤。古人把顏色分為五種,即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診。
(一)望色的原理與意義
1. 望色、澤的意義
色,指的是青、赤、黃、白、黑的色調,反映氣血的盛衰和運行情況,判斷疾病的性質和部位。
澤,指的是膚色的榮潤或枯槁,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后。
2. 望面色的原理
面部色澤是由氣血上榮于面而成。面部血脈豐富故望面色就可以診察臟腑氣血的盛衰。
3. 面部分候臟腑(圖1-1,表1-1)

圖1-1 面部分候臟腑示意圖
表1-1 《靈樞·五色》面部名稱及所候臟腑

(二)常色和病色

(三)五色主病
根據患者面部青、赤、黃、白、黑五色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稱為五色主病,又稱“五色診”。說明五色變化不僅可以代表不同臟腑的疾病,而且可借以推斷疾病性質的寒熱虛實。


三、望形
望形,指通過觀察形體的強弱、胖瘦及體質形態來診查病情的方法。
(一)望形的原理與意義
五體(筋、脈、肉、皮、骨)和五臟有密切的關系,即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五體依賴五臟精氣的充養,故觀察患者的形體特點,可了解五臟精氣的盛衰。
(二)望形的內容
1. 形體強弱
形體強弱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強壯和身體衰弱。身體的強弱要從肌肉、骨骼、皮毛三個方面進行判斷。

2.形體胖瘦
形體胖瘦包括肥胖和消瘦兩方面內容。胖分為形氣有余和形盛氣虛兩種;瘦常見中焦火熾、中氣虛弱、陰虛內熱、臟腑精氣衰竭等情況。

3. 體質形態
中醫體質學說具有豐富的內容,有多種代表性的分類法。按體形體質分類,一般可以分為陰臟人、陽臟人和陰陽和平之人三種。陰臟人陰偏盛、陽臟人陽偏盛、平臟人陰陽平衡。

四、望態
望態,指通過觀察患者的動靜姿態和異常動作以診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態診病的原理及意義
患者的動靜姿態、體位動作與機體的陰陽氣血的消長和寒熱虛實變化關系密切。
(二)望態的內容
望態的一般診斷規律是動、強、仰、伸者多屬陽、熱、實證;靜、弱、俯、屈者,多屬陰、寒、虛證。
1. 動靜姿態
疾病狀態下,常表現出肢體動靜失調,或不能運動,或處于強迫、被動、護持等特殊姿態。

2. 異常動作
患者的動靜姿態和疾病關系密切,不同的疾病可產生不同的病態,觀察患者肢體的異常動作有助于疾病的診斷。風主動,善行而數變,風氣通于肝,所以形體的異常動作,常與風和肝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