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四節 急下存陰

一、理論依據

“急下存陰”是中醫治法中的一則重要治療方法,屬于“下法”。“下法”首創于《內經》,發展于張仲景。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創制了瀉下法方劑達三十多首,并根據瀉下的輕重和作用的大小分為峻下、輕下、緩下、潤下等,至劉完素、張從正得到了更好的詮釋,至明末清初在溫病大家的倡導下,“下法”又有了新的含義,臨床運用更加廣泛。他們倡導“溫病下不厭早”,創造出了“急下存陰”這一下法之變法。而“急下”一說,發源于張仲景,《傷寒論》中有“陽明三急下”和“少陰三急下”。

1.陽明病“三急下”

(1)252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錢天來曾注“此條是邪熱伏于里而耗竭其津液也”。

(2)253條:“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成無己注:“邪熱入府,外發熱汗多者,熱迫津液將竭,急予大承氣湯以下府熱。”

(3)254條:“發汗不解,腹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乃發汗津傷,而腑實又成,燥熱勢必進一步灼陰,而有竭陰之險,故當急下。

此三條急下明示,如果不急下必將導致陰津虧竭之勢,比一般之陽明里熱內結傷陰證要危重很多,所以必須急下,實則通過急下熱結之邪,而保存陰津之本。

2.少陰病“三急下”

(1)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乃少陰病,熱淫于內,要有胃實之證,已灼陰液,需“急下”,否則,津液將被劫竭。

(2)321條:“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為柴胡湯、大承氣湯,”此條論述病證為少陰病本虛寒,但此時下利為純青色便,乃“熱結旁流”也,燥熱在內,乃在耗竭陰津,而又現“口干燥”之癥,必須“急下”之。

(3)322條:“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病程已長,邪氣深入不去,化熱內結于腑,可能更損陰液,將致其涸竭。

此三條急下,乃示少陰病本虛,邪氣深入化熱,更傷陰液,將有耗竭之勢,故而“急下”而存氣陰之正氣。

所以張仲景之陽明三急下或少陰三急下均是虛實兼夾之癥候,且實邪較重,陰虛之勢亦將涸竭之危,實則就是“急下存陰”之含義。吳鞠通、葉天士、王孟英等溫病大家更為強調“保存陰液”在溫病治療中的積極意義。

二、證治評析

(1)陽明燥實證 腹部脹滿,矢氣頻轉,大便干結不通,便如羊屎狀,或熱結旁流,惡熱,口干燥欲飲,或潮熱,或視物模糊,或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焦黃起刺,或有裂紋,舌質偏紅,脈沉實或數。治以急下存陰,清通腑實。方選三承氣湯,或增液承氣化裁。藥選:生大黃(后下)、芒硝(沖服)、枳實、厚樸、玄參、生地黃、生甘草等。得效即止。

(2)陰虛腑實證 精神疲倦,面顴潮紅,手足心熱,口干舌燥,腹脹滿不甚,大便數日不解,舌質光剝,或龜裂干燥,脈細虛數。治以急下存陰,養陰通便。方擬增液承氣湯或新加黃龍湯化裁。藥選:生地黃、生大黃、玄參、麥冬、當歸、芒硝、北沙參、百合、牡丹皮、生甘草等。在“增水行舟”之義基礎上再加清熱急下之硝黃,以確保急下熱結而使陰液不再被劫。

三、臨證案例

姚某,女,56歲,退休,1989年9月13日初診。

有干燥綜合征病史。近來因感冒發熱三天方退熱,目前口中舌燥,精神疲乏,面顴潮紅,手足心熱,大便干結,十余日未解,舌質光紅,中有裂紋不深,脈細數。

恙由素體陰虛,邪熱先犯衛表,由表又及里,熱結于腑,更耗陰液。治以急下存陰,清解熱邪。方選增液承氣湯合加味一陰煎化裁。

生大黃10g(后下)、生地黃12g、玄參10g、玉竹15g、知母10g、麥冬10g、銀柴胡10g、地骨皮10g、生甘草4g,共7帖。

3帖藥后得便二行,手足心熱遂除,服完7帖后,精神好轉。口干燥亦明顯改善,大便一日一行,稍稀。原方去生大黃,加制大黃6g,炒山藥15g、炒薏苡仁30g以健脾,前后共服二十天中藥,大便一日1次,陰虛之證已大半。后長期服用杞菊地黃丸以緩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吴江市| 贵溪市| 禹城市| 沾益县| 静海县| 津南区| 台中县| 景宁| 太谷县| 鸡泽县| 栾城县| 渑池县| 岳池县| 灵台县| 东源县| 札达县| 南安市| 都兰县| 固镇县| 永和县| 庆阳市| 平阴县| 邮箱| 平阳县| 通海县| 且末县| 临安市| 潍坊市| 武山县| 阜阳市| 攀枝花市| 高雄市| 金门县| 松滋市| 民乐县| 临潭县| 宁夏| 苍南县| 绥中县|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