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動物疫病實驗室檢測匯編
- 姬普雨 張川 張博主編
- 6135字
- 2022-01-14 22:02:15
三、牛病毒性腹瀉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怯膳2《拘愿篂a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引起的傳染病,各種年齡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齡牛易感性最高。病毒可感染牛、羊、豬等多種家畜,尤以牛為主。感染??杀憩F為多種臨床癥狀,如肺炎、腹瀉、流產、出血性綜合征、急性感染及持續性感染等。該病分布廣泛,世界上大多數養牛國家都存在,給養牛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由國外引進的綿羊、奶牛和凍精中分離出該病毒。近年來,因大批地從外國引進種牛,使許多地區傳入本病。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病毒特征
BVDV為黃病毒科、瘟病毒屬。是一種單股RNA、有囊膜的病毒。新鮮病料作超薄切片進行負染后,電鏡下觀察可見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24~30nm。病毒在牛腎細胞培養中,有三種大小不一的顆粒,最大的一類直徑80~100nm,有囊膜,呈多形性,最小的一類直徑只有15~20nm。
病毒對乙醚和氯仿等有機溶劑敏感,并能被滅活,病毒懸液經胰酶處理后(0.5mg/ml,37℃下60min)致病力明顯減弱,pH5.7~9.3時病毒相對穩定,超出這一范圍,病毒感染力迅速下降。病毒粒子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為1.13~1.14g/ml;病毒粒子的沉降系數是80~90S。
病毒在低溫下穩定,真空凍干后在-70~-60℃下可保存多年。病毒在56℃下可被滅活,氯化鎂不起保護作用。病毒可被紫外線滅活,但可經受多次凍融。
BVDV的分離株之間有一定的抗原性差異,但是用常規血清學方法區分病毒分離物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困難的,一般認為一種BVDV產生的抗體能抵抗其他毒株的攻擊。BVDV可在胎牛的腎、睪丸、脾、氣管、鼻甲骨等牛源性細胞上生長,并且對胎牛睪丸細胞和腎細胞最敏感,做病毒分離時最好采用這兩種細胞。BVDV也能在牛腎繼代細胞(MDBK)上生長良好,因取用方便,所以常用MDBK和牛鼻甲骨細胞進行診斷實驗和制造疫苗。病毒不能在雞胚上繁殖。
(二)臨床癥狀
本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7~10d,短者為2d,長者為14d。人工感染的潛伏期多為2~3d。臨診上主要有如下表現形式:
急性型病牛呈雙向熱,病牛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0~42℃,維持2~3d,下降后又第2次升高,流漿液性、黏性鼻液,咳嗽,呼吸急促,鼻鏡、舌頭、口腔黏膜糜爛,唾液增多,口氣惡臭,繼而發生嚴重的腹瀉,排出青灰色惡臭水便,之后糞便變稠,混有大量黏液和氣泡,有時混有血液。起初伴發蹄葉炎而見跛行,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而迅速消瘦,急性的多于2周左右死亡,慢性的2~6個月后死亡。病毒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導致出生的犢牛小腦缺陷或致流產。
(三)病理變化
主要表現為消化道黏膜有大量爛斑和潰瘍,惡性卡他熱消化道黏膜充血并有爛斑。食道黏膜有排列成直線形、大小不一的爛斑,鼻鏡、口腔、咽喉有潛在的小爛斑;真胃水腫并有爛斑,小腸有急性卡他性炎癥,大腸有糜爛、出血或壞死。
(四)流行病學特征
該病常發生于冬季和早春,舍飼和放牧牛都可發病。
家養和野生的反芻獸及豬是本病的自然宿主,自然發病病例僅見于牛,黃牛、水牛、牦牛沒有明顯的種間差異。各種年齡的牛都有易感性,但6~18月齡的幼牛易感性較高,感染后更易發病。綿羊、山羊也可發生亞臨診感染,感染后產生抗體。
病毒可隨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持續感染??山K生帶、排毒,因而是本病傳播的重要傳染源。本病主要是經口感染,易感動物食入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由于吸入由病畜咳嗽、呼吸而排出的帶毒的飛沫而感染。病毒可通過胎盤發生垂直感染。病毒血癥期的公牛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可通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而感染母牛。
(五)預防及治療
目前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對癥治療和加強護理可以減輕癥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使病??祻?。
為控制本病的流行并加以消滅,必須采取檢疫、隔離、凈化、預防等獸醫防制措施。預防上,我國已生產一種弱毒凍干疫苗,可接種不同年齡和品種的牛,接種后表現安全,14d后可產生抗體并保持22個月的免疫力。
(六)實驗室檢測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診斷技術規范
依據標準:GB/T 18637—2018。
1.病毒分離鑒定
(1)儀器 倒置熒光顯微鏡、倒置顯微鏡、臺式離心機(最高離心速度不低于5000r/min)、超聲波裂解儀、細胞計數儀、生物安全拒、恒溫培養箱(37℃±2℃)、CO2恒溫培養箱(37℃±2℃)、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最高離心速度不低于12000r/min)、渦旋混合蕩器、研缽、組織勻漿器、冰箱(2~8℃、-20℃、-70℃)、單道(或多道)微量移液器(10μl、100μl、200μl、300μl、1000μl)。
(2)耗材 離心管(1.5ml、2ml、15ml、50ml、100ml)、采樣管(5ml)、細胞培養瓶(25cm2、75cm2、175cm2)、細胞培養板(96孔、48孔、24孔、6孔)、移液器吸頭(10μl、200μl、300μl、1000μl)、剪刀(含彎頭剪刀)、鑷子(含彎頭鑷子)、采樣專用商品化棉拭子、一次性采血管(含針頭)、注射器(5ml、10ml、20ml)、標簽。
(3)試劑
PBS:配方見附錄A。
PBST:配方見附錄A。
細胞培養液與細胞維持液:配方見附錄A。
BVDV陽性參照毒株:BVDV-1(Oregon C24V株)、BVDV-2(890株)。
FBS(無BVDV及其抗體)或馬血清,-20℃保存。
中和試驗對照血清:BVDV-1陽性血清、BVDV-2陽性血清和陰性血清(已56℃水浴滅活30min)。
病毒液:BVDV-1(Oregon C24V株)和BVDV-2(890株)分別接種MDBK細胞收獲的培養物,測定TCID50后,分裝于小管,-70℃以下保存備用。
細胞:MDBK傳代細胞或BT傳代細胞,細胞形態良好。
(4)試驗步驟
1)制備單層細胞 將MDBK傳代細胞或BT傳代細胞用25%EDTA胰酶消化液消化分散后,用細胞培養液分散為濃度為1×106~2×106個/ml,分裝細胞培養瓶,37℃恒溫培養箱或5% CO2培養箱中靜置培養24~48h,形成單層備用。
2)接種細胞 每份樣品接種3瓶細胞,另設細胞對照2瓶。接種前,先棄去細胞培養瓶中的培養液,按最終細胞維持液體積的10%加入已經處理好的樣品,37℃吸附2~3h,補加細胞維持液(配方見附錄A)。細胞對照瓶不接種樣品,棄去培養液后加入等量細胞維持液。均置于37℃恒溫培養箱或5% CO2培養箱中培養。
3)觀察和記錄 每天觀察并記錄。如對照細胞單層完好,細胞形態正?;蛏杂兴ダ?,接種病料的細胞如出現CPE,且70%以上細胞出現CPE時,取出并置-70℃以下凍存備用。無CPE的細胞瓶,于接種后96~144h,取出并置-70℃以下凍存備用。
4)盲傳 將第1代無CPE的細胞培養物凍融3次后混合,3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按2)接種細胞,按3)進行觀察、記錄、收毒,盲傳第2代。此過程中培養物仍無CPE則按同樣的方法繼續盲傳第3代,培養結束后無論是否出現CPE均收毒,置-70℃以下凍存備用。取盲傳3代的培養物進行檢測。
5)熒光染色鑒定
① 按1)方法制備濃度為(1~2)×106個/ml的MDBK傳代細胞或BT傳代細胞,分裝于96孔細胞板中,0.1mol/孔,將細胞板置于37℃、5% CO2培養箱中培養24h。
② 將3)和4)備用樣品凍融3次后混合,3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接種于長成80%以上細胞單層的96孔細胞板中(接種前棄去培養板孔中的細胞營養液),0.1ml/孔,每個樣品接種4孔,同時陽性對照BVDV-1毒株和BVDV-2毒株各接種4孔。設不接毒的正常細胞對照4孔。
③ 接種后細胞板置于37℃、5% CO2培養箱中繼續培養吸附2~3h,每孔補加維持液0.1ml,置37℃、5% CO2培養箱中繼續培養72~120h,其間顯微鏡下觀察每一個孔是否出現CPE。
④ 培養結束后,棄去細胞板孔中液體,用PBS輕輕洗滌一次,吸干,加入80%的冷丙酮,0.1ml/孔,4℃固定10~15min。
⑤ 固定好的樣品進行免疫熒光染色,在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各細胞孔中的熒光情況并記錄觀察結果,具體操作如下:
a.棄去孔中丙酮,室溫自然晾干。每孔分別加入FITC標記的抗BVDV熒光抗體(同時抗BVDV-1和BVDV-2)工作液50μl,37℃孵育1h;或每孔先加入??笲VDV-1和??笲VDV-2特異性陽性血清混合工作液或BVDV-1和BVDV-2單克隆抗體混合工作液50μl,37℃孵育1h后,PBS洗滌3次,再每孔加入FITC標記的抗牛IgG熒光抗體或FITC標記的抗鼠IgG熒光抗體工作液50μl,37℃孵育1h。
b.PBS洗滌3次后,棄去孔中液體。
c.在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各細胞孔中的熒光情況并及時記錄,記錄可分為:
(-)——無熒光;
(+)——熒光微弱,細胞形態不清晰;
(++)——熒光較亮,細胞形態清晰;
(+++-++++)——熒光較強,明亮閃爍,細胞形態清晰。
⑥ 根據熒光染色觀察結果,按照以下條件及標準進行試驗結果判定。
a.試驗成立的條件如下:⑤、c.項正常細胞對照應為(-),2個陽性對照均應為(++)或(+++-++++),否則判為結果無效,應重檢。
b.在試驗成立的前提下,樣品檢測結果判定為:當⑤、c.項被檢樣品的結果為(++)或(+++-++++)時被檢樣品為BVDV陽性,當⑤ 、c.項被檢樣品結果為(+)時應重檢,重檢結果與首次結果一樣時,判定被檢樣品為BVDV陽性。其他情況判定被樣品BVDV陰性。
6)Real-time-PCR檢測法鑒定
① 樣品核酸提取 將3)和4)備用樣品凍融3次后混合,3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按2)提取核酸。
② 擴增試劑的準備與配制 按2、(4)、3)準備與配制擴增試劑。
③ 加樣 按2、(4)、4)加樣。
④ Real-time RT-PCR 按2、(4)、5)進行Real-time RT-PCR檢測。
⑤ 結果判定 按2、(4)、6)進行結果判定。
7)綜合結果判定
5)和6)可以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進行BVDV鑒定。當單獨使用時,按照相應鑒定方法的結果判定進行檢測結果判定。當聯合使用時,按5)、⑥或(和)6)、⑤結果判定被檢樣品為BVDV陽性的,判定被檢樣品為BVDV陽性;按5)、⑥和6)、⑤結果判定被檢樣品均為BVDV陰性的,判定被檢樣品為BVDV陰性。
2.實時熒光RT-PCR檢測
(1)儀器 臺式離心機(最高離心速度不低于5000r/min)、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最高離心速度不低于12000r/min)、熒光PCR檢測儀及配套反應管(板)、旋混合振蕩器、冰箱(2~8℃、-20℃、-70℃)、單道微量移液器(5μl、10μl、100μl、200μl、300μl、1000μl)。
(2)耗材 無核酸酶離心管(1.5ml)、采樣管(5ml、10ml)、剪刀(含彎頭剪刀)、鑷子(含彎頭鑷子)、采樣專用商品化棉拭子、標簽、PCR反應管、無核酸移液器吸頭(10μl、200μl、300μl、100μl)。
(3)試劑
1)總則:除另有說明,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所用液體試劑均需使用無RNA的容器進行分裝。
2)TRIzol(2~25℃)、氯仿(2~8℃)、異丙醇(-20℃)、 Catrimox-14,均為商品化試劑。
3)DEPC水:見附錄A。
4)75%乙醇:用新開啟的無水乙醇和DEPC水配制,-20℃預冷。
5)PBS(含牛血清白蛋白、青霉素和鏈霉素):配方見附錄A。
6)BVDV Real time RT-PCR檢測引物、探針序列,反應液配方見附錄B。
7)Real-time RT-PCR試驗陽性、陰性對照應滿足以下要求:
① 陽性對照為滅活BVDV的細胞培養物(制備方法見附錄C)或BVDV5’-UTR基因體外轉錄cRNA溶液(制備方法見附錄C)。
② 陰性對照為正常MDBK傳代細胞培養液或已知BVDV陰性的動物組織懸液。
(4)試驗步驟
1)實驗室的標準化設置與生物安全管理 本方法的實驗室設置與管理見GB/T 19438.1—2004。
2)樣品核酸提取
① 在樣本制備區進行。采取TRIzol裂解法提取,也可采用其他等效的RNA提取方法,如柱式提取法。
② 待檢樣品、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的份數總和用n表示,取n個滅菌1.5ml離心管,逐管編號。
③ 每管加入600μlTRIzol。
④ 每管分別加入已處理的待檢樣品、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各200μl充分混勻。
⑤ 每管加入200μl氯仿,充分顛倒混勻。于4℃、12000r/min離心15min。
⑥ 新取n個滅菌的1.5ml離心管,逐管編號,每管加入500μl異丙醇。
⑦ 吸取⑤中各管中的上清液500μl,轉移至⑥中相應的管中,避免吸出中間層,顛倒混勻。
⑧ 于4℃、12000r/min離心15min,輕輕倒去上清液,倒置于吸水紙上,瀝干液體,不同樣品應在吸水紙不同位置瀝干。
⑨ 逐管加入600μl 75%乙醇,顛倒洗滌。
⑩ 于4℃、12000r/min離心10min,輕輕倒去上清液,倒置于吸水紙上,瀝干液體,不同樣品應在吸水紙不同位置瀝干。
? 4000r/min離心10s,將管壁上的殘余液體甩到管底部,用微量移液器盡量將其吸干。
? 室溫干燥3min。
? 每管加入25μl DEPC水,輕輕混勻,溶解管壁上的RNA,2000r/min離心5s,獲得RNA溶液,冰浴保存備用。
3)擴增試劑的準備與配制
① 在反應混合物配制區進行。
② 每個檢測反應體系需使用15μl Real-time RT-PCR反應液。根據2)、②中設定的n值,按表1-22配制反應液,充分混勻后分裝,每管15μl。轉移反應管至樣本制備區。
4)加樣
① 在樣本制備區進行。
② 在上述3)、②的反應管中分別加入2)、?中制備的RNA溶液10μl,使每管總體積達到25μl,記錄反應管對應的樣品編號。蓋緊管蓋后,瞬時離心。
5)Real-time RT-PCR
① 在檢測區進行。
② 將在4)、②加樣后的反應管放入熒光PCR檢測儀內,記錄反應管擺放順序。選定FAM作為報告基團,BHQ1作為無熒光淬滅基團。反應參數設置如下:
a.第一階段,反轉錄42℃/30min;
b.第二階段,預變性94℃/3min;
c.第三階段,92℃/15s,45℃/30s,72℃/60s,5個循環;
d.第四階段,92℃/10s,56℃/60s,40個循環,在c.第三階段每個循環的退火延伸時收集熒光。試驗結束后,根據收集的熒光曲線和Ct值判定結果。
6)結果判定
① 結果分析條件設定:根據儀器噪聲情況對閾值進行調整,以閾值線剛好超過陰性對照品擴增線的最高點為準。
② 質控標準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試驗有效,否則,此次實驗視為無效:
a.陰性對照應無Ct值并且無擴增曲線;
b.陽性對照的Ct值應≤28,并出現典型的擴增曲線。
③ 根據Ct值對實驗結果進行描述及判定:
a.無Ct值,且無擴增曲線,表示樣品中無BVDV核酸,判為陰性;
b.Ct值≤35,且出現典型的擴增曲線,表示樣品中存在BVDV核酸,判為陽性;
c.Ct值>35,且出現典型的擴增曲線的樣品需復檢。復檢仍出現上述結果的,判為陽性。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溶液配制
以下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A.1 PBS配方
A.1.1 A液
0.2mol/L磷酸二氫鈉水溶液:NaH2PO4·H2O 27.6g,溶于去離子水中,最后定容至1000ml,備用。
A.1.2 B液
0.2mol/L磷酸氫二鈉水溶液:Na2HPO4·7H2O 53.6g(或NaH2PO4·12H2O 71.6g或Na2HPO4·2H2O 35.6g),加去離子水溶解,最后定容至1000ml,備用。
A.1.3 0.01mol/L pH7.2 PBS的配制
取A液14ml、B液36ml,加NaCl 8.5g,用去離子水定容至1000ml,經過濾除菌后,備用。
A.1.4 PBST的配制
取A液14ml、B液36ml,加NaCl 8.5g、0.5ml吐溫-20,用去離子水定容至1000ml。經過濾除菌后,備用。
A.1.5 0.01mol/L、pH7.2 PBS(含牛血清白蛋白、青霉素和鏈霉素)的配制
取A液14ml、B液36ml,加NaCl8.5g、牛血清白蛋白5g,用去離子水定容至1000ml,經過濾除菌后,無菌條件下分別按10000U/ml,加入青霉素和鏈霉素,備用。
A.2 細胞培養液與細胞維持液
A.2.1 細胞培養液
Eagle’s-MEM培養液 87.5ml
FBS 10ml
7.5%碳酸氫鈉 1.5 ml
調節pH至7.2~7.4,充分混勻,現配現用。
A.2.2 細胞維持液
Eagle’s-MEM培養液 95.5ml
FBS 2 ml
7.5%碳酸氫鈉 1.5ml
調節pH至7.2~7.4,充分混勻,現配現用。
A.3 DEPC水
將DEPC加入去離子水中至終濃度為0.1%,充分混勻后作用12h,分裝,121℃±2℃高壓滅菌30min,冷卻后冷藏備用。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引物探針序列及Real-Time RT-PCR反應液配方
B.1 引物探針序列(見表1-19)
表1-19 引物探針序列

B.2 Real-Time RT-PCR反應液配方(表1-20)
表1-20 Real-Time RT-PCR反應液配方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Rel-time RT-PCR試驗陽性對照制備方法
C.1 滅活BVDV的細胞培養物制備方法
取毒價達5.6×105TCID/0.1ml的 BVDV Oregon C24V毒株的細胞培養物,根據稀釋后的體積添加0.5%甲醛溶液滅活,37℃過夜。
C.2 BVDV5’-UTR基因體外轉錄cRNA溶液制備方法
BVDV5’-UTR基因體外轉錄cRNA溶液,是通過回收BVDV Oregon C24V毒株5’UTR基因的RT-PCR擴增產物(引物序列見表1-21,反應液配方及反應條件見表1-22),長度為386bp,與pMD-T20載體進行連接,轉化TOP10感受態細胞,裂解法提取質粒DNA,經PCR和酶切鑒定后獲得陽性重組質粒(命名為pMD20-BVDV-5U),再以純化的質粒為模板,將質粒線性化之后,用試劑盒進行體外轉錄,將體外轉錄產物用Dnase除去其中的DNA模板再經TRIzol提取RNA進行濃度測定后,即得到制備BVDV陽性對照所需的RNA陽性對照品母液。將母液10倍系列稀釋之后,可作為 BVDVReal-time RT-PCR方法的陽性對照使用。
表1-21 引物序列

表1-22 RT-PCR反應液配方及反應條件

注:反應條件為,反轉錄42℃/30min;預變性94℃/3min;94℃30s,55℃30s,72℃30s,35個循環;72℃延伸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