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動物疫病實驗室檢測匯編
- 姬普雨 張川 張博主編
- 4306字
- 2022-01-14 22:02:10
十一、小鵝瘟
小鵝瘟在國際上又稱鵝細小病毒感染、Derzsy氏病,是由細小病毒引起雛鵝和雛番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齡的雛鵝,以傳播快、高發病率、高病死率、嚴重下痢、滲出性腸炎、腸道內形成臘腸樣栓子為特征。在自然條件下成年鵝常呈隱性感染,但經排泄物和卵可傳播該病。該病是危害養鵝業的主要病毒性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疫病。
本病最早由我國學者方定一等于1956年首先在江蘇省揚州地區發現,并以鵝胚分離到病毒,定名為小鵝瘟。1965年以后東歐和西歐許多國家報道了本病的存在,1978年將小鵝瘟更名為鵝細小病毒感染。目前世界許多飼養鵝及番鴨地區都有本病的發生。
(一)病毒特征
細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為細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細小病毒屬的成員。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徑為20~22nm,無囊膜、20面體對稱、核酸為單鏈DNA。電鏡可見有完整病毒粒子和病毒空殼。病毒結構多肽有3種:VP1、VP2、VP3,其中VP3為主要結構多肽。本病毒無血凝活性,不凝集雞、鵝、鴨、兔、豚鼠、小鼠、豬、牛、羊和人“O”型紅細胞,但可凝集黃牛精子。迄今國內外分離到的GPV毒株抗原性幾乎相同,均為同一個血清型。
小鵝瘟病毒在感染細胞的核內復制,病鵝的內臟、腦、腸道及血液中均含有病毒。初次分離可用鵝胚或番鴨胚或其成纖維細胞。以胚成纖維細胞初次分離該病毒時一般不產生細胞病變(CPE),但隨著傳代次數的增加,CPE越來越明顯。以鵝胚分離GPV時,一般在接種后5~7d死亡,死亡鵝胚絨毛尿囊膜局部增厚,胚體皮膚、肝臟及心臟等出血。隨著在鵝胚中傳代次數的增多,該病毒對鵝胚的致死時間穩定在接種后3~4d。
本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強,65℃加熱30min、56℃3h其毒力無明顯變化,能抵抗氯仿、乙醚、胰酶和pH3.0的環境。蛋殼上的病毒雖經1個月孵化期也不能被消滅。對2%~5%氫氧化鈉、10%~20%石灰乳敏感。
(二)臨床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與感染雛鵝、雛番鴨的日齡密切相關,2周齡內雛鵝無論是自然感染,還是人工感染,其潛伏期均為2~3d,2周齡以上雛番鴨潛伏期為4~7d。本病的病程也隨發病雛鵝、雛番鴨的日齡不同而異,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三種病型。
最急性型多見于流行初期和1周齡內的雛鵝或雛番鴨,發病、死亡突然,傳播迅速,發病率100%,病死率高達95%以上。病初雛鵝表現精神沉郁,數小時內即出現衰弱、倒地、兩腿劃動(圖1-39)并迅速死亡。

圖1-39 病鴨衰弱、倒地,兩腿劃動
急性型常發生于1~2周齡內的雛鵝,患病雛鵝具有典型的消化系統紊亂和明顯的神經癥狀,表現為全身委頓、食欲減退或廢絕,喜蹲伏,渴欲增強,嚴重下痢,排灰白色或青綠色稀糞,糞中帶有未消化的飼料,臨死前頭多觸地、兩腿麻痹或抽搐。病程2d左右。
亞急性型多發生于2周齡以上的雛鵝,常見于流行后期。患病雛鵝以精神沉郁、腹瀉和消瘦為主要癥狀。少數幸存者在一段時間內生長不良。病程一般為3~7d甚至更長。
(三)病理變化
感染雛鵝或雛番鴨的剖檢病變以消化道炎癥為主,尤其是小腸急性漿液性-纖維素性炎癥最具特征。隨病型不同有一定差異。
最急性型:剖檢病變不明顯,一般只有小腸前段黏膜腫脹、充血,表現為急性卡他性炎癥。膽囊腫大、膽汁稀薄。其他臟器無明顯病變。
急性型和亞急性型:常有典型的肉眼病變,尤其是腸道的病變具有特征性。小腸的中、后段顯著膨大,呈淡灰白色,形如香腸樣,觸之堅實較硬,剖開膨大部腸道可見腸黏膜壞死脫落,與凝固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腸內容物表面堵塞腸道(圖1-40)。心臟變圓,心肌松軟,肝臟腫大、淤血,脾臟淤血或充血。

圖1-40 膨大部腸道可見栓子或包裹在腸內容物表面堵塞腸道
本病的組織學病變主要為心肌纖維有不同程度的顆粒變性、脂肪變性和脂肪浸潤,有散在的 Cowdrey A型核內包涵體。腸道和胃壁肌纖維的組織學變化與此相似。肝臟細胞空泡變性和顆粒變性,有時肝細胞胞漿內有嗜伊紅類包涵體;腦膜及腦實質血管充血,神經細胞變性、神經膠質細胞增生。
(四)流行病學特征
易感動物:自然條件下,只有雛鵝和雛番鴨對本病易感,其他禽類和哺乳動物均無感染性。本病多發于1月齡內的雛鵝和雛番鴨,各品種的雛鵝對本病具有相同的易感性。雛鵝的易感性隨日齡的增長而降低,1周內的雛鵝,病死率可高達100%,10日齡以上的鵝病死率一般不超過60%,20日齡以上的鵝發病率低,病死率也低,而1月齡以上鵝則很少發病。
傳染源:病鵝、病番鴨和帶毒鵝、帶毒番鴨是主要的傳染源。被發病雛鵝或番鴨、康復帶毒雛鵝或雛番鴨以及隱性感染成年鵝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水源、飼料、用具、草場、蛋等,也可成為傳染源。
傳播途徑:發病雛鵝或番鴨從糞便中排出大量病毒,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經消化道感染而迅速傳播全群。帶毒大齡鵝可通過蛋將病毒垂直傳染給孵化器中的易感雛鵝,造成雛鵝在出殼后3~5d內大批發病和死亡。最嚴重的暴發是發生于病毒垂直傳播后的易感雛鵝群孵化環境及用具的嚴重污染,使孵出的雛鵝大批發病。自然條件下,易感的成年鵝群一旦傳入小鵝瘟強毒,先使少數鵝感染,通過消化道排出病毒,引起其他易感鵝感染,并可能傳播至另一個鵝群。
流行形式及因素:本病一年四季均有流行發生,但我國南方和北方由于飼養鵝、番鴨的季節及方式的不同,發生本病的季節也有所不同。南方多在春夏兩季,北方地區多見于夏季和早秋發病。本病的發生及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在大流行以后,當年余下的鵝群由于獲得了主動免疫,次年的雛鵝具有天然被動免疫力而不發病或少見發病,其周期一般為1~2年。鵝群的帶毒期長短與鵝群大小、飼養環境以及鵝群的易感性有密切關系。
(五)預防及治療
應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本病的預防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孵化房中的一切用具和種蛋徹底消毒,剛出殼的雛鵝、雛番鴨不要與新引進的種蛋和成年鵝、番鴨接觸,以免感染。二是做好雛鵝、雛番鴨的預防,對未免疫種鵝、番鴨所產蛋孵出的雛鵝、雛番鴨于出殼后1日齡注射小鵝瘟弱毒疫苗,且隔離飼養到7日齡;而免疫種鵝、番鴨所產蛋孵出的雛鵝、雛番鴨一般于7~10日齡時需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每只皮下或肌內注射0.5~1.0ml。
在確診小鵝瘟后,應立即將未出現癥狀的雛鵝隔離出飼養場地,放在清潔無污染場地飼養,每只皮下注射0.5~0.8ml高效價鵝瘟特抗。患病仔鵝緊急注射鵝瘟特抗,小鵝(10日齡或體重150g以內)胸部皮下注射0.8~1ml,大鵝(10日齡以上或體重150g以上)注射1~1.5ml。注射時要一鵝一針頭,同時工作人員進出每個群體時要注意換衣換鞋,避免交叉感染。也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投入禽用抗病毒藥物,可配合使用急救擾干素,注射或飲水,病情嚴重者飲水2d,每天1次,效果顯著。為防止細菌性感染,每羽小鵝可肌注1000~2000IU慶大霉素,早晚各1次,連用2~3d。幫助鵝增強體質和恢復體能。
(六)實驗室檢測
參照標準:NY/T 560—2018。
1.病毒的分離、檢測和鑒定
病毒分離
1)儀器 組織研磨器、恒溫孵化箱、手持式照蛋器、無菌巴氏吸管、臺式離心機(≥10000r/min)、-20℃冰箱、4℃冰箱。
2)耗材 12日齡無小鵝瘟病毒抗體的鵝胚或番鴨胚、眼科剪、鑷子、微量離心管。
3)試劑 0.015mol/L pH7.2磷酸鹽緩沖液(PBS)、生理鹽水、青霉素(10萬IU/ml)、鏈霉素(10萬IU/ml)。
4)方法及程序
① 無菌取患病雛鵝或死亡雛鵝的肝、脾、腎、腸道等內臟器官,病料放置滅菌的平皿中,-20℃保存,作為病毒分離材料備用。
② 將組織剪碎、磨細,置于1.5ml的Eppendorf管中,用含有青霉素和鏈霉素各2000IU/ml的滅菌生理鹽水或滅菌PBS(pH7.2)進行1∶10稀釋,37℃作用30min后,8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經0.22μmol/L濾膜過濾除菌后,作為病毒分離材料。
③ 鵝胚或番鴨胚接種。將②病毒分離材料接種5枚12日齡無小鵝瘟病毒抗體的鵝胚或番鴨胚,每胚尿囊腔接種0.2ml,置于37~38℃孵化箱內孵化,每天照胚2次,觀察9d。
接種后24h內死亡的胚胎廢棄,24h以后死亡的鵝胚或番鴨胚取出,置于4℃冰箱內過夜冷卻收縮血管。翌日無菌收獲尿囊液,并觀察胚體病變。做無菌檢驗后封裝凍存。無菌的尿囊液于-20℃保存,做傳代及檢驗用。
接種后9d內未見死亡的鵝胚或番鴨胚取出后,置于4℃冰箱內過夜冷卻收縮血管。翌日用無菌操作方法收獲尿囊液,盲傳一代。
④ 結果判定。由本病毒致死的鵝胚或番鴨胚具有相同的肉眼可見病變。絨毛膜增厚,全身皮膚充血,翅尖、趾、胸部毛孔、頸、喙均有較嚴重的出血點,胚肝邊緣出血,心臟和后腦出血,頭部皮下及兩肋皮下水腫。接種后7d以上死亡的鵝胚或番鴨胚胚體發育停滯,胚體小。出現以上胚體病變可初步判定為病毒分離陽性,但需進一步鑒定是否為小鵝瘟病毒。
2.瓊脂擴散試驗
(1)試劑
1)標準陽性血清、抗小鵝瘟病毒單克隆抗體、標準陰性血清。
2)標準瓊擴抗原。
3)被檢血清:無菌手續采取血液,分離血清,按0.01%量加入硫柳汞防腐,凍結保存待檢。
4)被檢抗原:配制方法見附錄A。
5)瓊脂板:取1.0g優質瓊脂或瓊脂粉加100ml pH7.8的8%氯化鈉溶液,加熱使其全部溶解后加入1ml 1%硫柳汞溶液混勻制成3mm厚的平板。
(2)操作方法
1)檢測抗體
① 打孔:將制備好的瓊脂板用打孔器打孔,并挑出孔中的瓊脂。中心1孔,周圍6孔,孔徑3mm,孔距4mm,用溶化瓊脂補孔底。
② 加樣:中央孔加入標準瓊擴抗原,1、4孔加入標準陽性血清,其他孔分別加入被檢血清,或1孔加入標準陽性血清,其他孔分別加入倍增稀釋被檢血清。各孔均以加滿不溢出為度。將加樣后的瓊脂板放入填有濕紗布的盒內,置20~25℃室溫或37℃溫箱,24h初判,72h終判。
③ 結果判定
a.當標準陽性血清孔與抗原孔之間形成清晰沉淀線時,被檢血清孔與抗原孔之間也出現沉淀線,且與標準陽性血清沉淀線末端相吻合,被檢血清判為陽性。
b.當標準陽性血清孔與抗原孔之間形成清晰沉淀線時,而被檢血清孔與抗原孔之間無沉淀線出現時,被檢血清判為陰性。
c.當被檢血清最高稀釋度孔與抗原孔之間形成清晰沉淀線時,判為被檢血清瓊擴效價。
2)檢測抗原
① 打孔:同(2)、1)、①。
② 加樣:中央孔加標準陽性瓊擴血清,1、4孔加入標準瓊擴抗原,其他孔加被檢抗原。各孔均以加滿不溢出為度。將加樣后的瓊脂板放入填有濕紗布的盒內,置20~25℃室溫或37℃溫箱,24h初判,72h終判。
③ 結果判定:當標準抗原孔與陽性血清孔之間形成清晰沉淀線時,被檢抗原孔與陽性血清孔之間也出現沉淀線,且與標準抗原沉淀線末端相吻合,被檢抗原判為陽性。
當標準抗原孔與陽性血清孔之間形成清晰沉淀時,被檢抗原孔與陽性血清孔之間無沉淀線出現,被檢抗原判為陰性。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被檢瓊擴抗原制備
將分離毒株鵝胚尿囊液,經3000r/min離心30min,取上清液加入等量三氯甲烷(氯仿)振搖30min后,經3000r/min離心30min。吸取上清液裝入透析袋,置于有干燥硅膠的密閉玻璃缸(或玻璃瓶)內數小時,或至完全干燥為止,也可置40%聚乙醇中濃縮(約12h)。加適量滅菌無離子水于透析袋內,使之達到1/50~1/40原絨尿液量,待完全溶解后吸出置無菌小瓶內加入0.01%硫柳汞防腐,凍結保存,即為被檢瓊擴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