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動物疫病實驗室檢測匯編
- 姬普雨 張川 張博主編
- 4052字
- 2022-01-14 22:02:09
九、鴨病毒性腸炎
鴨病毒性腸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又名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鴨等雁形目禽類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及高度致死性傳染病。臨診上以發病快、傳播迅速、發病率和病死率高,部分病鴨腫頭流淚、食道黏膜出血及壞死、肝臟出血或壞死等為主要特征。該病給世界養鴨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OIE將其列入B類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疫病。
該病于1923年在荷蘭首次報道,1967年在美國東海岸流行,幾乎呈全球性分布,我國于1957年在廣州首先發現該病。
(一)病毒特征
鴨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又稱鴨皰疹病毒Ⅰ型(Anatid herpesvirus),系皰疹病毒科的成員,具有皰疹病毒的典型形態結構。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80~160nm,有的成熟病毒粒子可達300nm。在感染細胞制備的超薄切片中,電鏡下可見細胞核內病毒粒子約90nm,胞漿內病毒粒子約160nm。該病毒對乙醚、氯仿敏感,在37℃下經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脂肪酶處理18h可使該病毒部分失活或完全失活。
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毒力有差異。病毒適于在8~14日齡鴨胚及鴨胚成纖維細胞單層(DEF)增殖傳代,一般接種3~5d致死鴨胚,死亡胚胎呈廣泛性出血、肝臟有特征性壞死灶,部分胚絨毛尿囊膜水腫、出血、增厚。在成纖維細胞單層中,接毒3~6d可出現細胞病變(CPE)。經過鴨胚或鴨胚成纖維細胞多次連續傳代后的病毒,接種鵝胚、雞胚或其成纖維細胞單層也能很好地增殖。
鴨瘟病毒具有廣泛的組織嗜性,在病(死)鴨臟器、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均含有病毒,但以肝、脾、腦、食道、泄殖腔的含毒量最高。
鴨瘟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22℃條件下其感染力可維持30d,-7~-5℃時可存活3個月;但50℃ 90~120min、56℃ 30min、60℃ 15min、80℃ 5min均可破壞病毒的感染性。在pH 5.0~9.0環境中較穩定,經6h其毒力不降低;在pH3.0以下或pH11.0以上的環境中很快被滅活。對一般常用消毒劑敏感。
(二)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3~5d,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2~4d。病初體溫升高達43℃以上,高熱稽留。病鴨表現精神委頓,頭頸縮起,羽毛松亂,翅膀下垂,兩腳麻痹無力,伏坐地上不愿移動,強行驅趕時常以雙翅撲地行走,走幾步即行倒地。病鴨不愿下水,驅趕入水后也很快掙扎回岸。病鴨食欲明顯下降,甚至停食,渴欲增加。病鴨的特征性癥狀為流淚和眼瞼水腫。病初流出漿液性分泌物,使眼瞼周圍羽毛沾濕,而后變成黏稠或膿樣,常造成眼瞼粘連、水腫,甚至外翻,眼結膜充血或小點出血,甚至形成小潰瘍。病鴨鼻中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難,并發生鼻塞音,叫聲嘶啞,部分鴨見有咳嗽。病鴨發生瀉痢,排出綠色或灰白色稀糞(圖1-33),肛門周圍的羽毛被沾污或結塊。肛門腫脹,嚴重者外翻,翻開肛門可見泄殖腔充血、水腫、有出血點,嚴重病鴨的黏膜表面覆蓋一層假膜,不易剝離。部分病鴨在疾病明顯時期,可見頭和頸部發生不同程度的腫脹(圖1-34),觸之有波動感,俗稱“大頭瘟”。

圖1-33 病鴨排出綠色或灰白色稀糞

圖1-34 病鴨頭和頸部不同程度的腫脹
(三)病理變化
病變的特點是出現急性敗血癥,全身小血管受損,導致組織出血和體腔溢血(圖1-35),尤其消化道黏膜出血和形成假膜或潰瘍,淋巴組織和實質器官出血、壞死。食道與泄殖腔的疹性病變具有特征性。食道黏膜有縱行排列呈條紋狀的黃色假膜覆蓋或小點出血(圖1-36),假膜易剝離并留下潰瘍斑痕。泄殖腔黏膜病變與食道相似,即有出血斑點和不易剝離的假膜與潰瘍。食道膨大部分與腺胃交界處有一條灰黃色壞死帶或出血帶,肌胃角質膜下層充血和出血。腸黏膜充血、出血,以直腸和十二指腸最為嚴重。位于小腸上的4個淋巴出現環狀病變,呈深紅色,散布針尖大小的黃色病灶,后期轉為深棕色,與黏膜分界明顯。胸腺有大量出血點和黃色病灶區,在其外表或切面均可見到。雛鴨感染時法氏囊充血發紅,有針尖樣黃色小斑點,到后期,囊壁變薄,囊腔中充滿白色、凝固的滲出物。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黃色或灰白色的壞死點,少數壞死點中間有小出血點。膽囊腫大,充滿黏稠的墨綠色膽汁。心外膜和心內膜上有出血斑點,心腔里充滿凝固不良的暗紅色血液。產蛋母鴨的卵巢濾泡增大,卵泡的形態不整齊,有的皺縮、充血、出血,有的發生破裂而引起卵黃性腹膜炎。病鴨的皮下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腫,在“大頭瘟”典型的病例,頭和頸部皮膚腫脹、緊張,切開時流出淡黃色的透明液體。

圖1-35 組織出血,體腔溢血

圖1-36 食道黏膜有小點出血
(四)流行病學特征
易感動物:自然易感動物為鴨、鵝、天鵝等水禽,不同品種、日齡均可感染該病,但發病率及病死率有一定差異,其中以家鴨、番鴨、野鴨、鵝、天鵝等易感性較高。在自然感染病例中,以1月齡以上的鴨多見,發病率可高達100%,病死率達95%以上。近些年來,有鵝感染鴨瘟出現大量死亡的報道。自然條件下,野生的雁形目鴨科成員(野鴨、野鵝等)常成為帶毒者,而雞、火雞、鴿、麻雀和哺乳動物等對鴨瘟有抵抗力,但人工感染2周齡雛雞可以發病;經雞胚致弱的鴨瘟病毒對鴨失去致病力,但對1月內雛雞的毒力大大增強,致死率甚高。
傳染源:病鴨、病愈不久的帶毒鴨及潛伏期的感染鴨是主要的傳染源。被病鴨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飲水、飼料、場地、水域、用具、運輸工具以及某些帶毒的野生水禽(如野鴨)和飛鳥等也可成為本病的傳染源。野鴨在感染后1年以上仍能分離到病毒。
傳播途徑: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但也可通過交配、眼結膜及呼吸道等途徑感染。該病主要通過水平傳播,吸血昆蟲可能是本病潛在的傳播媒介,目前尚未發現該病有垂直傳播。遷徙水禽對病毒起傳播作用。人工感染試驗,經口服、滴鼻、泄殖腔接種、皮膚刺種、肌內注射、腹腔內注射和靜脈注射等途徑均可引起健康鴨發病、死亡。
流行形式及因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流行最為嚴重。在我國南北方發病差異較大;南方發病多,且主要見于春夏兩季鴨群放牧及運銷旺季;北方發病少,偶見于秋季,這可能與北方地區鴨的飼養數量和飼養方式有關。在購銷旺季,由于鴨的大批調運,常使本病從一個地區傳至其他地區。
當鴨瘟傳入未免疫的易感鴨群后,一般在3~5d出現零星病鴨,再經3~6d發病鴨明顯增多,疾病進入流行高峰期。整個流行過程一般為2~6周。若鴨瘟傳入免疫鴨群,或不發病,或僅有個別鴨發病,且流行過程較為緩慢。
(五)預防及治療
尚無特效藥物可用于治療,故應以預防為主。除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外,采用鴨瘟弱毒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能有效地預防本病的發生。
加強飼養管理,堅持自繁自養。由于鴨瘟的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一旦傳入鴨群可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對該病的防控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該病的非疫區,要禁止到鴨瘟流行區域和野鴨出沒的水域放鴨。加強本地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堅持自繁自養,盡量減少從外地,尤其是從疫區引種的機會,防止該病的引入。加強飼養管理,防止帶毒野生水禽進入鴨群。
加強檢疫、消毒和免疫接種。受威脅地區除應加強檢疫、消毒等獸醫衛生措施外,易感鴨群應及時進行鴨瘟疫苗的免疫接種。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鴨瘟的主要措施,目前國內應用的疫苗主要是鴨瘟病毒弱毒苗。種用鴨或蛋用鴨于30日齡左右首免,以后每隔4~5個月加強免疫1次。3月齡以上鴨免疫1次即可,免疫有效期可達1年。但免疫接種應注意安排在開產前20d左右或停蛋期或低產蛋期間。對于肉用鴨,于7日齡左右首免,20~25日齡時二免。
(六)實驗室檢測
參照標準:GB/T 22332—2008。
1.病毒分離
(1)材料準備
1)病料的采集 一般在感染初期或發病急性期從瀕死期禽或活禽采取。瀕死期禽采集肝、脾、腦等組織樣品。活禽用滅菌的棉拭子涂抹泄殖腔。帶有分泌物的棉拭子放入每毫升含有1000IU青霉素、1000μg鏈霉素、pH 7.2~7.6的磷酸鹽緩沖液中。送檢病料置于50%的甘油生理鹽水中。
2)病料的保存 采集的樣品若在48h內處理,可于4℃保存;否則應放-20℃以下保存。
3)病料的處理 將棉拭子充分捻動、擰干后去除拭子。樣品液經3000r/min 4℃離心30min,取上清液作為接種材料。組織樣品先用pH 7.2~7.6的PBS制成5~10倍乳劑,3000r/min 4℃離心30min,取上清液作為接種材料。為防止細菌污染,可在樣品液中加入青霉素(1000IU/ml)、鏈霉素(1000μg/ml)、卡那霉素(1000μg/ml),37℃溫箱作用30min。進行無菌檢驗。
4)鴨胚 10~11日齡的非DVE疫苗免疫鴨胚。
(2)實驗操作
1)胚胎接種 取經處理并且無菌檢驗合格的樣品,以0.2ml/胚的量經絨毛尿囊膜接種10~11日齡的非DVE疫苗免疫的鴨胚,每個樣品接種4~5個胚,于38~38.5℃恒溫箱中孵育。72h前每天照胚1~2次,以后每天照胚5次。棄去72h前死亡的胚胎,凍存72~120h內的死胚或活胚。
2)病毒收獲 無菌收取72~120h內的死胚或活胚的絨毛尿囊膜和尿囊液,-20℃保存備用。
3)如第一代分離結果為陰性,需盲傳三代。
2.PCR
(1)引物
P1:GAG CGT ATT TAG TAG AAA CTG C(上游)。
P2:TGA ATG TTG TGA TTG TTC(下游)。
(2)病毒核酸的抽提
1)組織樣品用pH 7.2~7.6的PBS制成5~10倍乳劑,3000r/min 4℃離心30min,上清液作為待檢材料。
2)取一支1.5ml的指形管,加入待檢胚液或1)中上清液和30μl(20mg/ml)核糖核酸酶,混勻后,室溫下作用20min。
3)加43μl 10%的十二烷基酸鈉溶液和5μl(10mg/ml)蛋白酶K,42℃水浴溫育過夜。
4)加等量的Tris鹽酸飽和酚(pH7.6),充分混勻,12000r/min離心5min,小心吸出上層水相于另一個指形管中。
5)加等量的酚-三氯甲烷-異戊醇(25∶24∶1),充分混勻,12000r/min離心5min,小心吸出上層水相于另一個指形管中。
6)加1/10體積3mol/L的乙酸鈉(pH5.4)、2.5倍體積預冷的無水乙醇,15000r/min離心20min,棄去乙醇,沉淀用75%的乙醇洗滌1次,真空干燥。用20μl滅菌雙蒸水溶解沉淀,-20℃保存備用。
(3)操作程序 取一支0.5ml的指形管,依次加入下列試劑:2.5μl 10×的PCR緩沖液、1.0μl上游引物、1.0μl下游引物、0.5μl DNTP、1.0μl病毒核酸、18.5μl滅菌雙蒸水、0.5μl Tag DNA酶,于PCR儀中運行94℃30s、55℃30s、72℃ 30s,25個循環,72℃ 8min,同時設立陽性和陰性對照。
(4)PCR產物的檢測 反應結束后,PCR產物于1.2%的瓊脂糖凝膠中電泳,每個樣品的加樣量為5~10μl,同時以100 bp DNA分子質量標準物為參照。50V恒壓電泳40min,于紫外燈下觀察。
(5)結果的判定 陽性對照在416bp處有一條特異的DNA條帶,陰性對照沒有目的條帶,證明本實驗成立。待檢樣品在相同位置有DNA條帶,判為陽性,否則為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