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動物疫病實驗室檢測匯編
- 姬普雨 張川 張博主編
- 9875字
- 2022-01-14 22:02:08
八、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又稱禽白細胞增生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引起的禽類多種腫瘤性疾病的通稱,包括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成髓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細胞瘤、血管內皮瘤、腎瘤和腎胚細胞瘤、肝瘤、纖維肉瘤、骨石化(硬化)病、結締組織瘤等。自然條件下最常見的是淋巴細胞性白血病。OIE將本病列為B類動物疫病,我國把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本病造成的經濟損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發腫瘤直接造成感染雞死亡,通常情況下本病的病死率為2%~3%,有時在種雞群可達23%以上。
(2)通過病毒的亞臨床感染(非腫瘤性綜合征),嚴重影響雞群的生產性能和免疫應答能力,造成免疫反應性降低、性成熟推遲、母雞產蛋率下降、蛋重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等。
(3)大部分種雞可以通過種蛋持續或間歇性排毒,垂直感染下一代,而先天性感染的子代雞群會產生免疫耐受,這些雞外表看似健康,但其血液中含毒量ID50可高達109個/ml。
(4)污染以雞胚為原料生產的人和動物的疫苗,導致該病的傳播。
禽白血病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疾病,目前在許多國家已得到很好的控制。
(一)病毒特征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Avian leukosis/ sarcoma virus,ALV),屬反轉錄病毒科(reoviridae)甲型反轉錄病毒屬(舊稱C型反轉錄病毒)。病毒粒子近似球形,直徑為80~120nm,有囊膜,其蔗糖浮密度為1.15~1.17g/ml。
根據病毒中和試驗、宿主范圍及分子特性,分離自雞的白血病/肉瘤病毒可分為A、B、C、D、E和J六個亞群,每一個亞群由幾種不同種類的抗原型組成,同一個亞群的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中和反應,但除了B亞群和D亞群外,不同亞群之間沒有交叉反應。
A~D亞群為外源性病毒,宿主為雞,具有完整的病毒顆粒,有傳染性。在蛋雞群中A亞群最為普遍,其次為B亞群,主要引起3月齡以上的雞發生腫瘤。C、D亞群致病力低,也能引起腫瘤的發生,但比較少見。E亞群是內源性病毒,可整合進雞的染色體中,通常不致病。J亞群于1988年在英國發現,外源性,宿主為雞,引起髓細胞瘤,對肉用雞危害嚴重。
此外,從幾個品種的野雞中分離到的內源性病毒歸屬于F、G亞群,從斑鳩中分離到的內源性病毒歸屬于H亞群,從鵪鶉中分離到的內源性病毒歸屬于I亞群。
本病毒群中的勞氏肉瘤病毒(RSV)和其他肉瘤病毒可以感染1日齡雛雞,用其接種1日齡雞胚絨毛尿囊膜后可引起種瘤(痘)斑。接種雞胚成纖維細胞后可引起細胞快速向腫瘤狀態轉化。
本病毒對脂溶劑和去污劑敏感,乙醚、氯仿和十二烷基硫酸鈉可破壞病毒。對熱不穩定,在50℃半衰期為9min,60℃半衰期為40s,56℃30min可使之滅活。該病毒只有在-60℃以下才能較長時間保存而不喪失感染力,但不耐反復凍融。0.3%甲醛48h病毒可完全滅活。
(二)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潛伏期長短不等,傳播緩慢,持續時間長,無發病高峰。
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引起的種瘤種類很多,其中對養禽業危害較大、流行較廣的白血病類型包括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成骨髓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細胞瘤病、血管瘤、腎瘤和腎胚細胞瘤、肝癌、骨石化(硬化)病等。各病型的表現有差異。
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自然病例多見于14周齡以上的雞。臨診見雞冠蒼白、腹部膨大,觸診時營可觸摸到肝、法氏囊和腫大的腎,羽毛有時有尿酸鹽和膽色素沾污的斑。
成紅細胞性白血病:病雞虛弱、消瘦和腹瀉,血液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
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病雞貧血、衰弱、消瘦和腹瀉,血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外周血液中白細胞增加,其中成細胞占3/4。
血管瘤:見于皮膚表面,血管腔高度擴大形成“血皰”,通常單個發生。“血皰”破裂可引起嚴重失血而死亡。
一般情況下,禽白血病病雞無特異的臨診癥狀,有的病雞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癥狀,感染率高的雞群產蛋量很低。
(三)病理變化
各病型的病理變化有差異。
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剖檢(16周齡以上的雞)可見結節狀、粟粒狀或彌漫性灰白色腫瘤,主要見于肝、脾和法氏囊,其他器官如腎、肺、性腺、心、骨髓及腸系膜也可見。結節性腫瘤大小不ー,以單個或大量出現。粟粒狀腫瘤多見于肝臟,呈均勻分布于肝實質中。肝發生彌散性腫瘤時(圖1-32),呈均勻腫大,比正常增大幾倍,且顏色為灰白色,俗稱“大肝病”,這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根據肝臟腫瘤形態和分布特點,可分為結節型、彌漫型、顆粒型和混合型4種類型。

圖1-32 肝臟、腎臟病變
(a)肝臟腫大,腫瘤細胞浸潤;(b)肝臟、脾臟腫大,腫瘤細胞浸潤;(c)腎臟腫大,腫瘤細胞浸潤
結節型:肝腫大,可見黃豆大到鴿蛋大或雞蛋大的灰白色腫瘤結節,在器官表面一般呈扁平或圓形,與周圍界限清楚,瘤體柔軟、平滑、有光澤。
彌漫型:肝臟腫瘤細胞彌漫性增生,肝內有無數細小的灰白色瘤灶,使肝腫大呈灰白色或黃白色,比正常大幾倍。
顆粒型:肝腫大,有多量灰白色小點,肝表面呈顆粒狀而高低不平。
混合型:主要表現為肝內有大量灰白色或灰黃色大小不等的瘤體,形態各異,有的呈顆粒狀,有的呈結節狀,有的呈彌漫性大片病灶。
脾臟變化與肝相同,體積增大,呈灰棕色或紫紅色,在表面和切面上可見許多灰白色腳瘤病,偶爾也有凸出于表面的結節。法氏囊腫大,剖面皺壁有白色隆起或結節增生,隨瘤體發育法氏囊也增大,失去原有結構。瘤體剖面有時有干酪樣壞死或豆腐渣樣物質。腿骨的紅骨中有明顯的白色結節性瘤病變,有時也可見彌漫性增生、骨髓褪色。肺臟、腎臟腫大,色變淡,切面常有顆粒性增生結節或有較大的灰白色瘤組織。
雞到開產期胸腺已萎縮,呈小豆大或米粒大扁平狀,如遭白血病侵害,胸腺腫大呈指頭狀串珠樣排列,切面白色均勻。胰腺腫大2~3倍。卵巢間質有瘤組織增生,受侵害的卵巢為灰白色呈均勻腫塊狀,整體外觀呈菜花狀。此外,心、肺、腸、睪丸等也可見腫瘤結節。
成紅細胞性白血病:血液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分增生型(胚型)和貧血型兩種。
增生型以血流中成紅細胞大量增加為特點。特征病變是肝、脾、腎彌散性腫大,呈櫻桃紅色或暗紅色,且質軟易脆。骨增生、軟化或呈水樣,呈暗紅色或櫻桃紅色。
貧血型以血流中成紅細胞減少、血液淡紅色、顯著貧血為特征。剖檢可見內臟器官(尤其是脾)萎縮,骨髓色淡呈膠凍樣。
成細胞性白血病:骨髓質地堅硬,呈灰紅或灰色。實質器官增大而質脆,肝臟有灰色彌漫性腫瘤結節。晚期病例,肝、腎、脾出現彌漫性灰色浸潤,使器官呈斑駁狀或顆粒狀外觀。
骨髓細胞瘤:特征病變是骨骼上長有暗黃白色、柔軟、脆弱或呈干酪狀的骨細胞瘤,通常發生于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胸骨后部、下頜骨和鼻腔軟骨處,也見于頭骨的扁骨,常見多個腫瘤,一般兩側對稱。
血管瘤:可見于內臟表面,血管腔高度擴大形成“血皰”。
近年來出現的J亞群白血病病毒感染,原發腫瘤主要是骨髓,骨髓瘤擴張時可擠破骨質到達骨膜下而成為肉眼可見的腫瘤病灶。病初多見于胸骨、肋骨、骨盆、髖關節、膝關節周圍以及頭骨和椎骨,尤其以胸骨和肋骨的骨髓瘤病灶出現最早,病變部位的骨膜下可見白色石灰樣增生的腫瘤組織,可與其他亞群白血病及馬立克氏病區別。隨著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腫瘤組織可廣泛出現于肝臟、脾臟、腎臟、卵巢和睪丸等器官,此時與其他類型白血病的區別較為困難。
(四)流行病學特征
易感動物:雞、鴨、鵝和野鴨是該群病毒中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尤其以肉雞最易感。鷓鴣、鵪鶉將也會感染此病。雞的品種不同其易感性有差異,產褐色蛋的母雞易感性較強。主要侵害26~32周齡雞,35周齡以上很少發病。
傳染源:病雞和帶毒雞是本病的傳染源。公雞是病毒的攜帶者,它通過接觸及交配成為感染其他雞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經卵垂直傳播是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接觸及交配等水平傳播也是本病的重要傳播方式。母雞的輸卵管壺腹部含有大量的病毒并可在局部復制,因此雞胚和卵白蛋白也攜帶有白血病病毒,從而使新生雛雞長期持續攜帶病毒。另外,污染的糞便、飛沫、脫落的皮膚等都可通過消化道使易感雞感染。人工接種污染了禽白血病病毒的各種禽用疫苗可造成本病水平傳播。
流行形式及因素:病毒感染雞群后可出現以下4種狀態,即無病毒血癥無抗體狀態(V-A-)、無病毒血癥而有抗體狀態(V-A+)、有病毒血癥而無抗體狀態(V+A-)和有病毒血癥也有抗體狀態(V+A+)。先天性感染的雞可形成免疫耐受,因而常常出現V+A-現象,這種病雞是該病凈化的主要對象。
(五)預防及治療
藥物治療及免疫接種的效果不佳。該病的防控策略和方法是通過對種雞檢疫、淘汰陽性雞,以培育出無ALV的健康雞群,也可通過選育對禽白血病有抵抗力的雞種,結合其他綜合性疫病控制措施來實現。用于制備疫苗的雞胚尤其要加強病毒的監測,嚴防污染。
目前,國內外通常采用 ELISA檢測ALV群特異性抗原P27的方法,以揭示任何亞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存在狀況,從而可以檢出ALV帶毒雞或排毒雞,故使白血病病雞的凈化和淘汰計劃能夠實現。雞白血病凈化的重點在原種場,也可在祖代場進行。通常推薦的程序和方法是雞群在8周齡和18~22周齡時,將種雞分別編號,用 ELISA方法檢查泄殖腔拭子中ALV抗原,然后在開產期(22~24周齡)檢查種蛋蛋清中和雛雞胎糞中的ALV抗原。陽性雞及其種雛一律淘汰。經過持續不斷的檢疫,并將假定健康的非帶毒雞嚴格隔離飼養,最終達到凈化種群的目的。為了減少或排除水平傳播,所有設備如孵卵器、育雛舍等都應在每次使用前徹底消毒,不同年齡的雞不應混群。雞群應采取全進全出飼養模式。
對于某些污染嚴重的原種場,應及時更換品系。某些祖代和父母代種雞場存在該病時,采取上述凈化措施常常并不現實,應以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及時淘汰瘦弱、貧血及患大腸桿菌病雞,并加強日常衛生管理和消毒措施,尤其是孵化后的階段,以減少該病的水平傳播和疾病損失。
此外,種雞在交配前,種公雞和種母雞分開飼養;進行其他疫苗接種時,應減少一枚針頭連續注射種雞的數量,從而可減少該病水平傳播的機會。
(六)實驗室檢測
1.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參照標準:NY/T 680—2003。
(1)實驗材料
1)試劑
抗p27蛋白抗體:應用提純的禽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病毒p27蛋白免疫家兔制備。
陽性抗原:含雞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特異性p27蛋白抗原的雞蛋清。
陰性血清:無雞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特異性p27蛋白抗原的SPF雞蛋清。
酶結合物: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p27蛋白抗體。
磷酸鹽緩沖液(PBS):配制見附錄A。
包被液:配制見附錄A。
洗滌液:配制見附錄A。
樣品稀釋液:配制見附錄A。
底物溶液:配制見附錄A。
終止液:配制見附錄A。
2)器材
酶聯檢測儀;
聚苯乙烯板;
微量加樣器,容量50~200μl;
37℃恒溫箱培養。
3)樣品
雞蛋樣品:將待檢雞蛋小的一端朝上放置,打碎蛋殼,用移液器無菌吸取蛋清,密裝于滅菌小瓶內。
細胞培養物:用移液器無菌吸取細胞培養物,密裝于滅菌小瓶內,4℃或-30℃保存或立即送檢。試驗前將送檢樣品統一編號,試驗時不做稀釋。
(2)操作方法
1)用包被液將抗p27蛋白抗體作4000倍稀釋,每孔100μl加入96孔聚苯乙烯板中,4℃過夜。
2)取出包被好的聚苯乙烯板,將液體倒棄,每孔加250μl洗滌液漂洗3次,每次2min,甩干。
3)每孔加150μl質量濃度為1%的明膠封閉液,37℃反應60min。
4)重復2)。
5)在A1、A2孔各加100μl標準陰性對照,A3、A4孔各加100μl標準陽性對照。
6)將待檢樣品加入其他各孔,每個待檢樣品加兩孔,每孔100μl,37℃反應60min。
7)重復2)。
8)每孔加100μl工作濃度的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p27蛋白抗體,37℃反應60min。
9)重復2)。
10)每孔加100μl新配制的底物溶液,室溫,避光反應10min。
11)每孔加100μl終止液。
12)置酶聯檢測儀于450nm測定各孔吸光度(OD)值。
(3)結果判定
1)陰性對照OD均值等于(A1孔OD值+A2孔OD值)/2;陽性對照OD均值等于(A3孔OD值+A4孔OD值)/2。
2)陰性對照OD均值小于0.15,陽性對照OD均值減去陰性對照OD均值大于0.3時試驗成立,否則重做。
3)S/P值等于(樣品孔OD均值-陰性對照OD均值)/(陽性對照OD均值-陰性對照OD均值)。
待檢樣本S/P≤0.2判為陰性,表示待檢樣品中無ALVsp27蛋白抗原。
待檢樣本S/P>0.2判為陽性,表示待檢樣品中有ALVsp27蛋白抗原。
2.病毒分離培養檢測和鑒定
參照標準:GB/T 26436—2010。
(1)試劑和儀器
1)試劑 DMEM液體培養基(pH7.2)、0.25%胰酶、磷酸鹽緩沖(0.01mol/L PBS,pH7.2)、抽提緩沖液、青霉素(10萬U/ml)、鏈霉素(10萬U/ml)、抗ALV單抗、抗ALV單因子雞血清、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的山羊抗小鼠IgG抗體、ALV-p27抗原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試劑盒、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試劑、RT-PCR試劑、生理鹽水(0.9%氯化鈉)、無水乙醇(分析純)、丙酮(分析純)、甘油(分析純)、75%酒精、碘酒、細胞生長液(含有5%胎牛血清或小牛血清的DMEM液體培養基)、細胞維持液(含有1%胎牛血清或小牛血清的DMEM液體培養基)、大腸桿菌(TG1)、蛋白酶K、70%冷乙醇、乙酸鈉(分析純)、三氯甲烷(分析純)、異戊醇(分析純)、10×加樣緩沖液、瓊脂糖、DL2000DNA Marker、TAE電泳緩沖液、氯化鈣(0.1mol/L)、氨芐青霉素(100μg/μl)、雙蒸水、LB液體培養基、TE緩沖液、RNase、細胞裂解液、0.1%的DEPC(焦碳酸乙二脂)、水等。
2)儀器 錐形瓶、熒光顯微鏡、恒溫培養箱、冷凍臺式離心機(≥12000r/min)、-20℃冰箱、-80℃冰箱、Eppendorf管(離心管)、棉棒、載玻片、蓋玻片、細胞培養平皿、37℃搖床、96孔培養板、SPF隔離器、紫外光凝膠成像分析儀、微量移液器、低溫恒溫水槽(16℃)、吸水紙。
(2)分離病毒用細胞
1)雞胚成纖維細胞(CEF) 雞胚成纖維細胞制備方法見附錄B。
2)雞胚成纖維細胞自發永生株(DF1)細胞
DF1細胞培養基制備方法見附錄C。
(3)病料的采集與處理
1)全血、血清或血漿 取疑似病雞的全血、帶有白細胞的血漿或血清,無菌接種于長成單層的CEF或DF1,置于含5%二氧化碳的3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
2)臟器 采集疑似病雞的脾臟、肝臟、腎臟、按臟器質量的1~2倍加入滅菌生理鹽水(含青霉素和鏈霉素各1000IU/ml)研磨,直至成勻漿液,將懸液移至離心管中充分搖振后,4℃ 1000r/min離心5min,收集上清液。
3)疫苗樣品 疫苗樣品處理后接種CEF培養擴增病毒。但為了鑒別是否是外源性ALV,接種DF1細胞或其他抗E亞群白血病雞細胞(C/E)。
4)咽喉、泄殖腔拭子 取咽喉棉拭子時,將棉拭子深入喉頭口及上顎裂來回刮3~5次取咽喉分泌液;取泄殖腔棉拭子時,將棉拭子深入泄殖腔轉3圈并沾取少量糞便;將棉拭子頭一并放入盛有1.5ml磷酸鹽緩沖液的無菌離心管中(含青霉素和鏈霉素各1000IU/ml),蓋上管蓋并編號,10000r/min離心5min后取上清備用。
(4)病毒的分離培養與鑒定
1)病毒的分離培養
① 接種培養:病料接種細胞單層后,置于37℃培養箱中培養2h。然后吸去細胞生長液,換入細胞維持液,培養5~7d。
② 細胞傳代:將①培養的細胞傳代于加有蓋玻片的平皿中,培養5~7d。
2)病毒的鑒定
① 間接免疫熒光抗體反應(IFA)
a.固定:將蓋玻片上的單層細胞,在自然干燥后滴加丙酮-乙醇(6∶4)混合液室溫固定5min,待其自然干燥,用于IFA,或靜置于-20℃保存備用。設未感染的細胞單層為陰性對照。
b.加第一抗體:用0.01mol/L磷酸鹽緩沖液(pH7.4)將單克隆抗體(如抗ALV-J亞群特異性單克隆抗體)或抗ALV單因子雞血清(抗ALV單因子雞血清的制備見附錄D)稀釋到工作濃度,在37℃水浴箱作用40min,然后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滌3次。
c.加FITC標記二抗:按商品說明書用磷酸鹽緩沖液稀釋FITC標記的山羊抗小鼠IgG抗體或山羊抗雞IgY抗體(當第一抗體為ALV特異性單克隆抗體,選用FITC標記的山羊抗小鼠IgG抗體作為第二抗體;當第一抗體為雞抗ALV單因子血清,則選用FITC標記的山羊雞IgY抗體作為第二抗體),37℃水浴箱作用40min,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滌3次。
d.加甘油:滴加少量50%甘油磷酸緩沖液于載玻片上,將蓋玻片上的樣品倒扣其上。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e.結果觀察與判定:被感染的CEF細胞內呈現亮綠色熒光,周圍未被感染的細胞不被著色或顏色很淡,在放大200~400倍時,可見被感染細胞質著色,判為ALV陽性,無亮綠色熒光者判為陰性。
② ALV-p27抗原ELISA檢測
a.抗原樣本制備:將病料同1)、①和1)、②所述方法接種細胞,培養7~14d后取上清液直接檢測;也可取細胞培養物凍融后檢測;或用從泄殖腔采集的棉拭子。
b.P27抗原ELISA檢測:ALV-p27抗原可用商品試劑盒檢測,對不同來源的樣品,按廠家的說明書操作。當樣本在DF1細胞或CEF上檢出ALV-p27抗原時,判為外源性ALV陽性,否則判為陰性。直接用泄殖腔棉拭子樣品檢出p27,說明有ALV,但不能嚴格區分外源性或內源性。
(5)ALV亞群鑒定
1)利用J亞群ALV特異性單克隆抗體進行IFA檢測,可以鑒定J亞群ALV,但不能鑒別其他ALV亞群如A亞群、B亞群、C亞群、D亞群。
2)對分離到的病毒用RT-PCR(上清液中的游離病毒)或PCR(細胞中的前病毒cDNA)擴增和克隆囊膜蛋白gp85基因,測序后與基因序列數據庫中的已知A亞群、B亞群、C亞群、D亞群的gp85基因序列做同源性比較,即可對病毒進行分群。ALV病毒分群方法見附錄E。
(6)熒光定量PCR擴增ALV-J 該方法適用于雞群的檢疫或ALV-J感染的凈化,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大量樣品的特異性檢測,血漿或泄殖腔棉拭子樣品可直接用于檢測。
3.血清特異性試驗
(1)儀器和試劑
1)試劑 磷酸鹽緩沖液、禽白血病抗體ELISA檢測試劑盒、FITC標記的山羊抗雞IgY抗體、甘油。
2)儀器 酶標儀、熒光顯微鏡、37℃恒溫培養箱。
(2)樣品的采集 樣品的采集見2.、(3)。
(3)抗體檢測
1)ELISA檢測 可選用禽白血病A亞群、B亞群及J亞群抗體ELISA檢測試劑盒。
2)IFA檢測
① 抗原:抗原制備方法見附錄F。
② 操作步驟:在相應的蓋玻片上或抗原孔中加入用磷酸鹽緩沖液(1∶50)稀釋的待檢雞血清,在37℃下作用40min,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滌3次,再加入工作濃度的FITC標記的山羊抗雞IgY抗體(第二抗體),在37℃作用40min,用磷酸鹽緩沖液洗滌3次,再加少量50%甘油磷酸鹽緩沖液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③ 結果的判定:結果的判定方法同2.、(4)、2)、①、e,不論是商品雞群還是SPF雞群,只要檢出A亞群、B亞群及J亞群抗體陽性的雞,就表明該群體曾經有過外源性ALV感染。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試劑的配制
A.1 磷酸鹽緩沖液(PBS,0.01mol pH7.4)
氯化鈉 8g
氯化鉀 0.2g
磷酸二氫鉀 0.2g
十二水磷酸二氫鉀 2.83g
蒸餾水 加至1000ml
A.2 包被液(0.05mol/L pH9.6)
碳酸鈉 1.59g
碳酸氫鈉 2.93g
蒸餾水 加至1000ml
A.3 洗滌液
PBS 1000ml
吐溫-20 0.5ml
A.4 樣品稀釋液
含體積分數10%的新生牛血清的洗滌液。
A.5 磷酸鹽-檸檬酸緩沖液(pH5.0)
檸檬酸 3.26g
十二水磷酸氫二鈉 12.9g
蒸餾水 700ml
A.6 底物溶液
用二甲基亞砜將3’3’5’5’-四甲基聯苯胺(TMB)配成1%的濃度,4℃保存,使用時按下列配方配制底物溶液。
磷酸鹽-檸檬酸緩沖液 9.9ml
1% 3’3’5’5’-四甲基聯苯胺 0.1ml
30%雙氧水 1μl
A.7 終止液
硫酸 58ml
蒸餾水 442ml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SPF雞胚成纖維細胞(CEF)的制備
選擇9~10日齡發育良好的SPF雞胚,先用碘酒棉再用酒精棉消毒蛋殼氣室部位,無菌取出雞胚,去頭、四肢和內臟,放入滅菌的玻璃器皿中,用無血清的DMEM液洗滌雞胚。用滅菌的剪刀剪成米粒大的小組織塊,再用無血清的DMEM洗滌2~3次,然后加0.25%胰酶溶液(每個樣品約加1ml),在37.5~38.5℃水浴中消化10~15min,吸出胰酶溶液消化產生的懸液,再加入適量的營養液(用無血清的DMEM液,加青霉素、鏈霉素各200~500IU/ml)吹打,用4層紗布過濾。取少量過濾后的細胞懸液做細胞計數,其余在1000r/min下離心5min。將細胞沉淀再混懸于細胞培養液中,制成每毫升含活細胞數為100萬~150萬的細胞懸液,分裝于培養皿中進行培養,形成單層后備用(一般在24h內應用)。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DF1細胞培養基配制
C.1 商品化的DMEM液,pH7.2,加5%胎牛血清。青霉素、鏈霉素各250IU/ml。
C.2 培養條件:37℃,5%二氧化碳。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抗ALV單因子雞血清的制備
選擇經鑒定無任何其他潛在病毒的ALV參考株作為種毒(如經ALV-J全基因組cDNA克隆質粒DNA傳染SPF雞的CEF所產生的分子克隆化ALV),接種C/E CEF后復制和擴增病毒。病毒接種CEF繼續培養5d后,再傳代一次,將傳代長成單層的CEF換成含1%小牛血清的DMEM維持液,繼續培養72~96h后收取上清液(通常可達最高病毒效價),分裝在離心管中,每支1ml,于-70℃冰箱保存,2~3d后,取出一支,用細胞培養液作10倍系列稀釋后,分別接種于含有新鮮配制的CEF單層96孔培養板上,每個稀釋度8個孔,在37℃下培養6d后,棄上清液,用磷酸鹽緩沖液洗一次后,加入預冷的丙酮-乙酸(6∶4)固定,待自然干燥后,用抗ALV-J的單克隆抗體進行IFA,以IFA的結果來判定病毒感染的終點,測定其中ALV的組織細胞半數感染量TCID50。
選用6周齡以上SPF雞,SPF隔離器飼養。每只雞皮下接種含104個TCID50的ALV懸液,4~6周后采集血清。IFA抗體滴度應≥1∶100。
附錄E
(規范性附錄)
ALV亞群鑒定程序
E.1 克隆載體和宿主菌
商品化的PCR產物克隆載體質粒,或其他類似載體質粒。可用多種大腸桿菌作為宿主菌,如TG1等。
E.2 病毒模板的制備
按照以下程序或商品化提取細胞DNA試劑盒的說明書提取細胞DNA。
(1)接種病毒細胞經磷酸鹽緩沖液洗滌3次。加入適量0.25%胰酶,37℃濕箱中放置5~10min,將細胞消化吹打后收集于1.5ml離心管中。
(2)2000r/min離心收獲細胞,然后加入500μl抽提緩沖液(100mmol/L氯化鈉,10mmol/L Tris-HCl,pH8.0, 0.5%SDS)懸浮后,加入5μl蛋白酶K(100μl/ml),56℃水浴中消化5h。
(3)加入等體積的苯酚-三氯甲烷溶液(苯酚∶三氯甲烷∶異丙醇=25∶24∶1)約500μl抽提1次,將上層液體轉移到另一1.5ml離心管中,加入1/10體積3mol/L的乙酸鈉和2倍體積無水乙醇后,置于-20℃冷卻2h或更長時間。
(4)取出后12000r/min離心10min,沉淀DNA,棄去上清液,再小心加入70%冷乙醇輕洗DNA沉淀,棄去上清液。
(5)經乙醇沉淀后的DNA,空氣中室溫自然干燥后,溶解于50μl雙蒸水中,即為模板DNA。
E.3 囊膜蛋白env基因的擴增
E.3.1 引物
可根據已發表資料合成、擴增ALV-J的前病毒DNA特異性PCR引物,本例示范引物如下。
正向引物:5’-CTTGCTGCCATCGAGAGGTTACT-3’,相當于ALV-J原型毒株HPRS-103前病毒基因組DNA序列的第5394~第5416對堿基。
反向引物:5’-AGTTGTCAGGGAATCGAC-3’,相當于ALV-J原型毒株HPRS-103前病毒基因組DNA序列的第7811~7794對堿基。
引物用雙蒸水稀釋為25pmol/μl,-20℃保存備用。
E.3.2 PCR
以E.2中提取的細胞DNA為模板,擴增ALV-J的囊膜蛋白基因(env)特異性2.2kb條帶,其PCR反應體系(50μl)見表1-9。
表1-9 ALV-J env基因PCR反應體系

將上述成分分別加入滅菌的PCR管中,輕輕混合均勻,離心后置于PCR擴增儀,按照以下擴增程序進行反應。
首輪循環:95℃ 5min,50℃ 1min,72℃ 1min。
中間循環:95℃ 1min,50℃ 1min,72℃ 90s,進行30個循環;
72℃延伸10min;4℃保存。
E.3.3 PCR產物DNA電泳
用微量移液器取4.5μl PCR產物加入0.5μl 10×進樣緩沖液(0.25%溴酚藍,0.25%二甲苯苯胺,15%聚蔗糖400),在濃度為0.8%的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同時在另一加樣孔加入5μl DL2000 DNA Marker。在TAE電泳緩沖液中,90V電壓,電泳5min后,于紫外光凝膠成像分析系統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E.3.4 PCR產物的回收與定量
可采用商品化PCR產物回收試劑盒進行回收。
(1)將病毒env基因的PCR產物在0.8%的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90V電壓,電泳50min。
(2)將目的條帶切割下來,置于已經稱重的1.5ml離心管中。
(3)再次稱重,計算含目的條帶的凝膠塊質量。
(4)按每毫克加入100μl 碘化鈉,在55~65℃水浴鍋中使瓊脂糖凝膠融化。
(5)加入5μl二氧化硅水溶液,混勻后室溫靜置5min。
(6)12000r/min離心,去掉上清液。
(7)加入1ml洗滌液洗滌沉淀。
(8)12000r/min離心,去掉上清液,再次離心,用微量移液器吸出剩余液體。
(9)干燥后,加入15μl雙蒸水,用微量移液器吹打混勻后,室溫下靜置5min,2000r/min離心,將上清液轉移至另一離心管中。
(10)取1μl回收產物在0.8%的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另加5μl DL2000 DNA Marker,可以估計回收DNA的濃度。
E.4 PCR產物的克隆
E.4.1 鏈式反應
將載體與純化回收的PCR產物于16℃下連接6~8h。
連接體系為:
載體 25ng
純化env基因PCR產物 100ng
溶液I 5μl
加雙蒸水至10μl
E.4.2 質粒轉化用感受態大腸桿菌的制備
用氯化鈣法制備大腸桿菌TG1菌株的感受態細胞,步驟簡述如下:
(1)一個盛約50ml LB液體培養基的錐形瓶,接種大腸桿菌TG1株,在37℃恒溫振蕩器中振蕩培養至半混濁半透明狀態。
(2)在無菌條件下將細菌轉移到一個無菌的-20℃保存的50ml離心管中,冰上放置10min,使培養物冷卻至1℃。
(3)4℃ 4000r/min離心10min,回收細菌細胞。
(4)倒出上清液,將管倒置1min,以使殘余的培養液流盡。
(5)用10ml經冰預冷的0.1mol/L氯化鈣重懸每份沉淀,冰浴上放置30min。
(6)4℃ 4000r/min離心10min,回收細菌細胞。
(7)倒出上清液,將管倒置1min,以使殘余的培養液流盡。
(8)每50ml初始培養物用1ml經冰預冷的0.1mol/L氯化鈣重懸每份沉淀,4℃保存備用。
附錄F
(規范性附錄)
IFA法抗體檢測用ALV感染細胞的制備
在已鋪滿CEF(C/E)單層細胞的細胞瓶或培養皿中接種0.5ml含103TCID50的ALV(如ALV-J)懸液,37℃、5%二氧化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h后換含1%小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繼續培養。繼續培養5d后將細胞單層用胰酶溶液消化分散成懸液,經離心后,重新懸浮于含5%小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中。將細胞濃度調至每毫升含5×105個細胞。在加入玻片的培養皿中加入5ml細胞懸液,或在96孔細胞培養板上每孔加入100μl細胞懸液,在37℃繼續培養4d。將玻片從培養皿中取出或96孔細胞培養板棄去培養基,在磷酸鹽緩沖液中漂洗一次后,滴加預冷的丙酮-乙醇(6∶4)固定液室溫固定5min,自然干燥后,用塑料薄膜包裹后置-20℃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