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志紅:吃的選擇
- 范志紅等
- 2620字
- 2021-12-24 19:57:19
6 主食要不要吃?研究證據來了
很多人聽到過“吃碳水化合物會讓人發胖”“吃碳水化合物會讓人變傻”“吃主食是慢性自殺”之類的說法,甚至一些文章中還列舉了大批研究結果,證明不吃主食,而要換成攝入大量脂肪,這樣不僅會神奇瘦身,更能控制血脂,治好糖尿病。于是,很多人滿懷期待地開始“新生活”了,或者自己制定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食譜,每天吃雞蛋+肉+堅果+豆腐,要么購買各種生酮產品和代餐粉。
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原本靠健康飲食和運動的方法減肥成功,體重已經在正常范圍里,腰腹有馬甲線,身材凹凸有致。但為了追求骨感,開始生酮減肥,一個月減了3千克。然而,她明顯感覺到皮膚比以前松弛了,體形還不如從前理想。此后,她的飲食還是非常節制,但明顯感覺餓的時候有低血糖癥狀,身體會發抖,這正是血糖控制能力下降的表現。她的食欲控制也發生了紊亂,看見什么都想吃,一吃就停不住,不吃夠就心慌,只有吃撐了才覺得安心。到了原本減肥成功后的6個月,體重已經反彈了5千克,而且基本胖在腰腹部位。她意識到自己走了彎路,體會到以前的方法才是正途,重新開始營養平衡的飲食和運動,情緒逐漸改善,身材也慢慢回到了以前的緊實狀態。
其實,對于我們這個自古以來講究“五谷為養”的民族,不吃面包、餅干、蛋糕還能忍,但成年累月不吃米飯、米粥、米粉、米線,不吃面條、包子、餃子、饅頭、餡餅、餛飩、煎餅,不吃小米、玉米、大麥、燕麥、蕎麥、藜麥,甚至不吃土豆、紅薯、山藥、芋頭、荸薺、藕,不吃各種水果……這種生活,你能忍多久呢?
一旦你停下節制飲食的吃法,體重就會飛快反彈。除非是大量運動加上限制飲食。那豈不是回到傳統減肥方法的道路上了嗎?關鍵是,飲食如此克制,體重卻不僅不下降,還要經常反彈,隨之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沮喪,幸福感蕩然無存。令人頭疼的是,長回來的肥肉還特別鐘情于腰腹部位。
所以,不要夢想世界上有捷徑。有些你以為是抄近道的方法,其實是讓你走得更辛苦。繞了一圈回來,還要花時間養好身體,然后用營養平衡的減肥法重新開始。
但是,也有一些中年男士說:“自從不吃主食,我覺得腦子清醒多了。原來飯后總是困倦不堪,現在不困了。”其實,這并不是碳水化合物的錯,而是過多精白淀粉的錯,是餐后血糖過高,距離糖尿病越來越近的指征。
我建議大家吃一些五谷雜糧作為主食,而且先吃蔬菜和肉蛋類,再吃主食,飯后適當散散步。這些措施就足以讓絕大多數人餐后不再困倦,而無須徹底斷掉所有的主食。
那么,要不要吃碳水化合物?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為了幸福、健康和長壽,當然是要吃的。
2018年,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占食物總能量的比例過低,可能會增加全因死亡率,換句話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縮短壽命。每餐吃一小碗飯的主食,正在最合適的范圍當中。
不過,還有很多人問:“不是說多吃白米飯、白饅頭、白面包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嗎?”
沒錯。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到底要從什么食物中來獲得碳水化合物。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的“五谷為養”,是不是以白米飯、白饅頭、白面包為養?當然不是。
2019年,《柳葉刀》雜志刊登了一篇最新的系統綜述和匯總研究,用極為權威的數據告訴我們,來自全谷雜糧中的膳食纖維,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換句話說,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利于健康長壽,而這些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正是我們的祖先奉為主食的五谷雜糧。
這項研究匯總了全球研究者的185項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以及58項食物的膳食纖維與健康的臨床試驗,受訪者總數接近1.35億人年(人年:表示人口生存時間長度的復合單位,是人數與生存年數乘積的總和),總受試者多達4635名,可以說是至今以來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的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如果能把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入量從15~19克(最低組)提升到35~39克(最高組),冠心病的死亡風險會下降31%,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下降16%,癌癥的死亡風險下降13%,全因死亡風險下降15%。
其實,這個研究結果并非最新研究成果,因為此前就有發表于高質量醫學雜志上的多項匯總分析證實,增加全谷雜糧的攝入量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還可以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只是這次的研究分析更全面、更有說服力。
比如說,2016年發表于《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就匯總了45項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和不吃全谷雜糧的人相比,只要每天吃90克全谷雜糧(約兩片全麥面包和一碗早餐燕麥片),就能把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2%,患冠心病的風險降低19%,患腦卒中的風險降低12%。如果每天能攝入210~225克全谷雜糧,全因死亡率會降低17%,糖尿病的死亡風險降低51%,患癌癥的風險降低15%,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22%,患感染性疾病的風險降低26%。
研究者認為,如果攝入的是富含膳食纖維的全谷雜糧,那么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略高的飲食方式不僅無害健康,反而具有重要的健康價值。如果把碳水化合物視為敵人,就意味著把來自全谷雜糧的膳食纖維拒之門外,反而不利于健康長壽。換句話說,碳水化合物的質量比數量更加重要,全谷雜糧中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和精白淀粉、精制糖混為一談。
我一直都推薦人們用全谷雜糧來替代部分精白米、精白面,因為我研究營養食譜多年,深知如果沒有攝入足夠的全谷雜糧,僅僅靠吃蔬菜水果,一天的膳食纖維根本沒法滿足。比如說,燕麥和大麥是可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糖的良好來源,而紅小豆、綠豆、蕓豆等淀粉豆類,別看煮出來口感面面沙沙的,卻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纖維。
其實,每天吃至少90克全谷雜糧并不難。很多人恐懼全谷雜糧的理由,是它們“不好煮”“堅硬傷胃”。但在烹調電器十分發達的時代,只需把質地堅實的豆子放在水里泡一夜,再放到電壓力鍋中,就能輕松搞定各種雜糧。
不過,對防病和長壽起到決定作用的,不僅僅是全谷雜糧中的膳食纖維以及其中的優質碳水化合物,還與其中伴隨存在的各種營養成分有關。吃全谷雜糧,和吃同樣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精白米、精白面相比,能得到幾倍到十幾倍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鉀、鎂、鐵等營養成分。
《柳葉刀》上的這項最新研究還證明,全谷雜糧的防病和長壽作用,和血糖指數的關系并不那么大。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患糖尿病,完全可以放心地把全谷雜糧烹調得柔軟可口,即便被煮軟,即便被打成糊狀,大部分的健康好處仍然存在,只要吃到足夠量的全谷雜糧,就會有所裨益。
建議您養成一個健康的習慣——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天吃50~150克全谷雜糧。如果您還沒有養成這個好習慣,不妨以不加糖的八寶粥作為起點,趕緊吃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