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孩子到了喜歡說“不”的時期
- 家教必讀書:2—3歲叛逆期,媽媽要懂的心理學(2)
- 岳賢倫
- 2847字
- 2021-12-08 10:46:20
叛逆期案例
健健現在兩歲零3個月了,這段時間他最經常說的話就是:我不!總是把這兩個字掛在嘴邊。
早晨,媽媽喊健健起床,健健仍然賴在床上,說:“我不!”好不容易起來了,媽媽讓健健穿衣服和鞋子,他仍然說不要。該吃飯了,媽媽把飯菜盛好:“寶貝,吃飯了。”健健仍然說:“我不。”
玩了一會兒,媽媽擔心健健口渴,就端著杯子,讓他喝水,但健健搖搖頭:“我不要喝。”媽媽給健健香甜的蘋果,他竟然一把將蘋果扔到一邊,嘴里嘟囔著:“不吃,我不吃。”該洗澡了,健健更是一溜煙就跑了,邊跑邊說:“不要!”
睡覺時,無論媽媽怎么說,健健都不蓋被子。“寶貝,把被子蓋上。”“我不蓋被子。”健健每天都這樣說。媽媽只好告訴他:“不蓋被子會感冒的。”“我不感冒。”“感冒了就得打針。”“我不打針。”沒辦法,媽媽只有等健健睡著了,再幫他蓋好被子。
甚至有一次,媽媽帶健健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同事,同事向健健問好,健健居然回應說:“不好!”
這令媽媽不能理解,健健為什么對任何事情都說“不”呢?媽媽感覺自己都沒有耐心帶他了,應該怎么辦才好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總是說“不”,表明他的自我意識在增強
兩歲以前的孩子一般都比較乖巧、聽話,可是,一到兩歲,孩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動不動就說“不”,令人哭笑不得、頭疼不已。幼兒心理學研究表明,2~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對別人的要求說“不”。
由此可見,孩子說“不”表明他有了一定的自我主張,并不是什么壞事情。但如果媽媽處理不好,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媽媽能突破傳統,抓住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良好時機,引導孩子走向獨立,相信一定能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
在此期間,媽媽對孩子別有失望的想法,不要輕易地加以干涉,也千萬不要一味地壓制他,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他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贊成和鼓勵,發展孩子動作技巧以及各方面的能力,用無限的耐心來幫他平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首先,媽媽要擺正心態并尊重孩子,面對一邊哭鬧一邊叫嚷著“不要”的孩子,要考慮一下他說“不”的原因和目的,不能一味地打罵、斥責。其次,媽媽要避免激化孩子的情緒,在孩子說“不要”時,提高嗓門或者恐嚇很少能改變孩子的意愿,相反,憤怒、發脾氣只會更加刺激孩子。所以,媽媽一定要冷靜、理智。再次,不必過于在意孩子的抵制情緒,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在他無法表達自己的心情時,“不要”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這時,媽媽可以嘗試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
實際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知道在許多事情上,其他人不一定和他持有相同的觀點,在他發現別人的情感和自己不一樣時,“不”字就會脫口而出。如此一來,媽媽就會認為孩子的舉動不可理喻。面對這種情況,媽媽要允許孩子無理取鬧,可以當做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這樣就能對孩子容忍了。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兩項選擇法,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孩子總是說“不”時,媽媽不必急于堅決執行自己的想法,可以試試拿出兩種不同的意見,讓孩子自己選擇。這些決定并沒有什么對錯之分,卻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感覺:能夠自己做主了。
無論媽媽說什么,凡凡張口就說“不”,為此曾令媽媽煩惱了好一陣子。然而,媽媽十分聰明,她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總能把凡凡“搞定”。
一天早晨,凡凡起床了,媽媽讓她穿襪子。可凡凡還是那句:“不要!”說完還光著腳丫走到了桌子旁。媽媽一手拿著一雙白色的襪子,一手拿著一雙粉色的襪子,問凡凡:“寶寶,告訴媽媽,這兩雙襪子你穿哪一雙?”凡凡的眼睛在兩雙襪子之間徘徊了好幾次,最終拍板決定穿粉色的,襪子的問題就這樣輕松地解決了。
凡凡不喜歡吃水果,每次媽媽拿著水果讓她吃時,她就會說:“我不吃,不吃!”一次,媽媽拿出一個蘋果和一根香蕉,問凡凡:“寶寶,是吃蘋果還是吃香蕉?你說了算。”凡凡歪著腦袋,想了想,說:“吃蘋果。”“那么,是吃這個大蘋果呢,還是吃紅蘋果?也是你說了算。”凡凡看了看,回答:“紅的。”媽媽立刻說:“好吧,媽媽幫你削。”說著,媽媽就拿起水果刀削起了蘋果。
只要凡凡說出“不”字,媽媽就會擺出兩個選擇在她的面前,每當這時,凡凡就會乖乖就范。
這種雙項選擇法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十分奏效,即使兩種方案都不是他原來想要的,但他喜歡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感覺,所以比較容易接受,并且因為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執行起來也會比較利落。
方法二:約法三章,讓孩子遵守
2~3歲的孩子是很有秩序感的,媽媽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和他共同商定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一旦養成了習慣,其他的做法就會被孩子視做異己而排斥。
一天晚上,睡覺的時間到了,澤澤明顯地有了困意,可他仍然跑來跑去地玩。媽媽倒了一杯牛奶讓澤澤喝,他知道喝完牛奶就要上床去睡覺,硬是不肯喝,要玩。媽媽對澤澤說:“兒子,已經9點多了,該睡覺了,明天你還要去幼兒園呢。如果你現在還想玩,可以再玩10分鐘,但是10分鐘之后你必須去睡覺。”玩了一會兒,媽媽就哄著澤澤把牛奶喝完,然后去睡覺了。
星期天的下午,澤澤要出去玩。外面的陽光格外強烈,媽媽讓澤澤戴上帽子。可是,澤澤并不喜歡戴帽子,當媽媽拿出帽子給他戴時,澤澤一邊說著:“不”,一邊把帽子抓在手里,扔到了地板上。媽媽有些生氣,但她壓著怒火告訴澤澤:“你應該戴上帽子,不然的話,會被曬壞的。如果你戴帽子,我們就出去玩,如果你不戴,那么我們就在家里待著。”
盡管不樂意,但是為了能出去玩,澤澤只好撿起帽子,自己戴在了腦袋上。
對于約定的規則,媽媽要認真對待,在和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要提醒他遵守。在讓孩子做某件他極不情愿接受的事情時,媽媽應該向他做出解釋,明確地告訴做與不做的結果。警告之后,必須說到做到。在孩子積極配合的時候,要記得鼓勵他,因為這時候媽媽的耐心對孩子將會有深遠的影響。
方法三:媽媽要盡量避免說“不”,用其他的語言替代它
眾所周知,2~3歲的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不要”這個詞是除了“媽媽”以外另一個簡單易學的詞,在發音上是很輕易就能讓孩子學會的。而“不”這個字幾乎也是很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無論是在家里聽大人們說過,還是在外面聽到其他人說過,他都能從別人的表情或者所做的事情中看出“不”與其他話語的不同之處。因此,在平時媽媽也要盡量避免說“不”,讓孩子少聽到“不”,他自己也就不會總說它了。
那么,媽媽怎樣減少說“不”的次數呢?可以多使用比較豐富的語言,比如“危險”、“燙”等。在表達反對意愿時,要多使用正面的語言,比如,孩子喜歡爬到高高的凳子上,一般情況下,媽媽喜歡說:“不要站在凳子上。”這個時候,最好對孩子說:“快點下來吧,站在上面會摔下來的。”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說“不”,而且讓孩子知道了站在凳子上可能會導致的結果——摔下來。
另外,媽媽千萬不要一聽到孩子說“不”,就認為孩子不聽話,馬上惱怒地加重語氣,這樣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在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可以用一些幽默的方式,比如,孩子就是不刷牙,可以把牙刷擬人化,假裝正在尋找它的伙伴——孩子的牙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