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季氏
- 國學經(jīng)典解讀:論語(套裝共5冊)
- 劉強
- 7141字
- 2021-12-08 11:20:34
題解 政治道德
國家政治方針的制定與實施,在于人,在于執(zhí)政者的修養(yǎng),在于執(zhí)政者的品質(zhì)。所以,君子見用,則天下太平,社會欣欣向榮;小人得勢,則雞犬不寧,動蕩紛呈。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一以貫之的精神就是共享和平。我們既不想侵略別人的土地,也不想占有別人的資源;既不想壟斷別國的市場,也不想左右他國的政權(quán);不想控制他國的經(jīng)濟命脈,也不愿意無償拿取他國的財富;不愿意侵吞別人的勞動果實,也不愿意覬覦別人的花園。我們崇尚和平,我們繼承了創(chuàng)造的血脈,建設著自己美好的家園。正因為如此,古老的中華文明傳承至今。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夫子]指季孫。
[顓臾]國名,魯國附庸。
[東蒙]山名。
[陳]布。
[列]位。
[兕]犀牛一類的野獸。
[柙]關(guān)猛獸的木籠。
[櫝]木匣子。
[固]謂城郭完固。
[費]季氏私邑。
[欲之]想要這樣做。
[寡]民少。
[貧]財乏。
[均]各得其分。
[安]謂上下相安。
[干]盾。
[戈]古代兵器,長柄橫刃,可橫擊鉤殺。
[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門的小墻。后以“蕭墻”比喻內(nèi)部。
周任:古代史官。
季氏準備征伐顓臾。冉有、季路前往拜見孔子,說:“季氏將對顓臾有軍事行動。”孔子說:“冉求!難道這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上代的君王曾經(jīng)授權(quán)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是在被封的疆域之中,是魯國的臣屬之民啊,有什么理由去征伐呢?”冉有說:“季大夫想要這么做,不是我們兩個做臣子的意思啊。”孔子說:“冉求!古代良史周任有句話說:‘能夠貢獻自己的力量,再任職;如果不能,就讓賢。’遇到困難而不去幫助,將要摔倒而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你做輔佐的大臣呢?而且你的話太過分了。放虎豹歸山,把龜玉毀損在盒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xiàn)在的顓臾,城墻堅固,而且接近費邑。此時不攻占,必留后患,成為后世子孫的危險。”
孔子說:“冉求!真正的君子最厭惡的是口是心非的偽善者。那種心里本來想要,卻做出虛偽的推讓,還要編造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的人,是十足的小人,是不道德的。我也聽說過:有國有家的人,不憂慮財物的多少而憂慮分配不均,不憂慮貧窮而憂慮生活不安定。因為平均則沒有貧富的懸殊,和順則無所謂多與少的差別,生活安定則沒有覆滅的后顧之憂。誠能如此,即使遠處的人不服從治理,那么就修治文明的德行吸引他們來歸服。既然招他們來了,就安置他們,使他們安心居住。現(xiàn)在仲由與冉求你們二位也在同時輔佐季大夫,居住在偏遠地方的人不能悅服而來,國家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而不能守衛(wèi),卻籌謀在國內(nèi)發(fā)動戰(zhàn)爭。我估計季孫真正的憂患,不是在顓臾,而是在蕭墻之內(nèi)呀!”
馬融曰:“周任,古之良吏。言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
謝氏曰:“當是時,三家強,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顓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為其瘠魯以肥三家也。”
洪氏曰:“二子仕于季氏,凡季氏所欲為,必以告于夫子。則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宜亦多矣。伐顓臾之事,不見于經(jīng)傳,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與?”
侵略者的遁詞
任何統(tǒng)治集團采取政治行動總需要理由,不論這理由是建立在怎樣的邏輯之上,都振振有詞。“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為?古來征伐爭戰(zhàn),又有幾次是正義的,是真正替老百姓著想的?又有哪一次的戰(zhàn)爭不是一小撮野心家、陰謀分子私相密謀的結(jié)果?戰(zhàn)爭無非強取豪奪、陰謀篡襲,徒使百姓遭受流離戰(zhàn)亂的苦難。讓人更感無奈與滑稽的是,每次戰(zhàn)爭必有檄文昭告天下,闡明其替天行道之意。這貌似義正辭嚴,實則聲色俱厲,強詞奪理,無非壯己之膽,借以推卸責任罷了。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蓋]大概,似乎。
[希]通“稀”,很少,少見。
[議]非議。
[陪臣]大夫的顧問,非國家之臣。
孔子說:“天下政治清明,則禮樂征伐等國家大事由天子決定。政治昏暗,則禮樂征伐等大事由諸侯擅自越權(quán)決定。由諸侯執(zhí)秉國事,大約十世之內(nèi)很少有不喪失政權(quán)的。如果國事執(zhí)掌在大夫手中,五代之內(nèi)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quán)的;若是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quán),傳到三代就很少還有不丟掉政權(quán)的。天下政治清明,那么政權(quán)就不會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會議論紛紛。”
刑昺疏曰:“政出諸侯,不過十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也。”
智者的箴言
治國的三種境界:一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高度的中央集權(quán);二曰“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高度的政令暢通;三曰“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高度的思想一致性。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權(quán)思想于此得到明確的體現(xiàn)。集權(quán)可以使政令得以迅速貫徹,使國家意志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諸侯分權(quán)割據(jù),必然導致政出多門,民眾無所適從,從而各附其黨,動蕩不寧,眾議沸騰。但是,沒有正常的民主制度,所謂思想的一致性也是值得懷疑的。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逮]及。
[三桓]指季孫、叔孫、孟孫三家,皆為魯桓公的后代。
孔子說:“國家的政事不由朝廷決定的狀況,已經(jīng)持續(xù)有五代的時間了。權(quán)力落到大夫的手中也已經(jīng)有四代了。由此觀之,從桓公之后三家大夫的子孫已趨衰微了。”
蘇氏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宜諸侯之強也,而魯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強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強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諸侯、大夫皆陵其上,則無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圣哲的警示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國柄旁落,家邦面臨著傾覆的危機,危亡在即。危險啊!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便佞]投合人意,巧言善辯。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結(jié)交正直的人,結(jié)交誠實的人,結(jié)交見聞廣博的人,是有益的。同虛偽奸詐的人交朋友,同諂媚奉承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那都是有害的。”
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而其損益有如是者,可不謹哉?”
品質(zhì)決定一切
朋友是影響我們德行的一個重要因素。交友不慎,往往貽誤終身。但是社會是復雜的,雖有“合者交,不合者遠之”之自由,可是為了生活誰又能保持永遠的距離?有些關(guān)系仍然需要維持。涇渭雖然分明,但生活的河流卻總是裹挾著泥沙俱下。
生活的哲理告訴我們:不走的路都要經(jīng)過三次,不愿見的人總也有狹路相逢的時候。我們不論做什么,總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支持,人之一生總有一些不期而遇。盡管你并不愿意看見某個人,但是無法完全避開,我們能不容納嗎?誰也不能否認生活中形成的這樣或那樣的圈子,這樣或那樣的關(guān)系團體,除利益目標的一致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志趣相近。但是,誰又能影響誰的命運呢?慎擇其友,這是人們都極為重視的。誰能對我有所助益?誰能對我構(gòu)成損害?關(guān)鍵還是在于我們自己的品質(zhì)。品質(zhì)高尚,何懼與強盜同路?品質(zhì)低劣,雖處廟堂,猶為小人。芝蘭生于山野,與狗尾草相混,然而香氣依舊。雜草雖然躋身良田,與禾苗比肩,總還是被人刈除。擇友固然重要,而尤其重要的是修養(yǎng)我們自己的品德。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嗜好也有三種。喜歡有節(jié)制的禮儀音樂,喜歡稱述他人良好的德行,喜歡交結(jié)很多賢德的朋友,這都是有益的。喜愛驕奢淫逸的娛樂,喜愛無度的浪蕩閑游,喜愛飲逸無度的飲宴,則是有害的。”
尹氏曰:“君子之于好樂,可不謹哉?”
人生的航標
興趣是成就事業(yè)的先決條件。有益的、健康的、高尚的興趣愛好,對于人生的成就具有積極的幫助。不良的、低俗的、怪癖的嗜好,往往會導致不好的變故。縱觀歷代成就偉業(yè)、為后世所敬仰的先賢,皆是修養(yǎng)嚴謹、自律自強的的人;而縱欲無度、奢靡淫逸之人,必為后世所詬罵。回顧近些年查處的腐敗官員,無一不是因為放縱了不當?shù)氖群茫谌艘员瑥亩呦騼A覆。因此,古人說:“慎其好哉。”
美好的人生離不開健康、積極的品行,而品行的養(yǎng)成決定于志趣。志趣、愛好,有所節(jié)制,當以義為先,以禮為約。無度的奢靡必將成為隱患。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候,莫過于欲望得到滿足之時。那種幸福是深刻的,深入內(nèi)心乃至滲入血液。而滿足興趣的方式又有很多種。所以,古人進一步說:“大德無好。”
克己復禮,其意正在于此。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愆]過失。
[瞽]比喻有眼無珠,不能察言觀色。
孔子說:“侍奉君子,常犯的過失有三種:不該說話的時候急于表現(xiàn)自己,喋喋不休,叫做急躁;應該深談的事,卻因怕?lián)熑危圆患傲x,借以搪塞,叫做隱瞞;不能權(quán)衡環(huán)境定勢,看不出別人的態(tài)度如何而陳述己見,叫做有眼無珠。”
尹氏曰:“時然后言,則無三者之過矣。”
關(guān)鍵在于把握時機
君子得其時然后行之,非其時,當自慎處,謹修其德,預為準備。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得]得到,貪得。
孔子說:“君子處世有三戒:年輕的時候,血氣不定,警惕貪戀女色;等到壯年,血氣正盛,警惕不擇手段的競爭;待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退,警惕貪婪無度。”
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氣也,異于人者志氣也。血氣有時而衰,志氣則無時而衰也。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者,血氣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氣也。君子養(yǎng)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劭也。”
先哲的告誡
做人處世戒之在爭。爭權(quán)、爭名、爭利、爭逞意氣。無序的競爭,必將招致腐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畏]敬畏。
[天命]天理,命運。
[大人]有盛德之年長者。
[侮]戲玩。
[狎]怠慢不敬,輕視。
孔子說:“君子在三個方面心存敬畏:畏懼上天的宿命,畏懼長輩和有學問的大人對自己產(chǎn)生成見,畏懼自己的行為違反了圣人的警語箴言。小人無知,不理解天命的不可逆轉(zhuǎn),因而不知敬畏,只知攀附權(quán)貴卻對大德之人怠慢不敬,謊言欺瞞、戲謔玩弄圣人的言語。”
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誠當然也。小人不務修身誠己,則何畏之有?”
先哲的告諭
上天是永恒的,與生俱來的命運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唯修德或能有所助益。天地如衡,人居其間,正則安,危則覆,不可無畏。有德之長者,不可輕慢。因為他是你品德的鏡子,是你修身養(yǎng)德的導師。圣哲的警誡是深刻的,發(fā)乎至情,達乎幽微,有著歷經(jīng)滄桑的睿智,洞穿時空的徹悟,不可無畏。誠能有所畏懼,則時刻惕厲,從而鞭策自己進取。小人放縱自己,不知上天之可畏,不知道德之不可侮,不信圣賢之言,因而終其一生為小人。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凡是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成就之人,都有一個目標,一個旗幟,一個中心,一個信仰。一個沒有精神寄托的人是難以獲得成功的。當他沾沾自喜之時,往往就已經(jīng)是失敗的開始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困]困窮,困頓。
孔子說:“一生下來就有著超常智慧的人,是上等的人,是天才;通過學習而求得知識,是略次一等的人,是人才;身處困境而自強不息努力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是平庸的人;處于困境之中而仍然不思發(fā)憤學習的,實在是不可救藥的下等人,那是真正的蠢才啊。”
楊氏曰:“生知、學知以至困學,雖其質(zhì)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學之為貴。困而不學,然后為下。”
用學習支撐我們的生命
天才是存在的,不容懷疑。但是天才如果不勤奮努力,其成就也是有限的。就如曇花,很快會枯萎,不足憑恃。天縱之大德才,鳳毛麟角,仍然不放棄努力。我輩平凡之人,又豈能懈怠?
凡事在于學而知之。功業(yè)、德行的成就在于日積月累、不斷的進取。
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不應該放棄學習。讓我們用學習升華我們的生命,用學習成就我們?nèi)松木剩脤W習達到我們事業(yè)的輝煌吧。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貌]姿態(tài),體態(tài)。
[忿思難]氣忿時要考慮到可能產(chǎn)生的后患。
[見得思義]見到可以拿取占為己有的東西,要想想是否應當獲取,是否合乎道義。
孔子說:“君子在九個方面要經(jīng)常注意:觀察事物時要努力洞察清楚事物的本質(zhì)和內(nèi)在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其深隱于其中的含義;聽取別人的見解時要全神貫注,說話聽音,鑼鼓聽聲,要明了其弦外之音,不要拘泥于講話人的只言片語;待人接物時,要注意神態(tài)始終保持溫婉得體,不卑不亢,既不因其位尊而倨傲,也不因其位卑而諂媚。日常儀表神情、姿態(tài)行為注意保持恭敬謙遜誠摯;語言忠厚,不欺不詐,不閑議人非;做事謙敬認真,一絲不茍;有疑問時應及時請教;情緒沖動時要顧慮到面臨的困難和后果,理智地決定自己的行為;看到可能獲取的利益時以道義做出評判。”
朱子曰:“視無所蔽,則明無不見。聽無所壅,則聰無不聞。色,見于面者。貌,舉身而言。思問,則疑不蓄。思難,則忿必懲。思義,則得不茍。”
程子曰:“九思各專其一。”
謝氏曰:“未至于從容中道,無時而不自省察也,雖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謂思誠。”
工作是美好的
我們的周圍總是有一些人好逸惡勞,總想少做或者不做事情,然后希望得到很多甚至全部的利益。他們?nèi)狈ω熑胃泻蛯ぷ鞯臒釔壑摹?
但是人生的日子不好混,我們應當為有一份工作而心存感激。因為工作不僅帶給我們薪酬,帶給我們快樂,更為我們提供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平臺。看看失業(yè)者的生活吧,你就會為有一份工作而珍惜,你就會因為今天工作的忙碌而欣喜,感覺充實而美好。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行]推行,傳布。
孔子說:“看見好的唯恐不能達到,看見不好的就像伸手從熱湯中撈取物品一樣唯恐避之不及。我見到過這種人,我也聽到過這句古話。隱居在僻靜的地方是為了保持他的志節(jié),奉行道義是為了傳播他的思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但還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駟]四匹馬駕的車。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他死的時候,卻沒有什么德行值得讓老百姓稱道。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可是老百姓到現(xiàn)在還懷念、稱贊他們。這說明什么道理呢?
春華秋實會有時
有功的人,人們歌頌其功績;有才能的人,人們稱贊其能力;有德行的人,人們贊美其品德。
窮其一生而無人稱道,那么這一生也就虛度了。一個人不論在生前占據(jù)何種位置,享有多少威勢,為人稱道的,不外乎德行、業(yè)績、言語。“言語”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業(yè)績有大小,志于遠而得之近,求之高而就于低,或者命運不濟所成有限,這都是合乎規(guī)律的。唯有德行,是人人皆可自覺修養(yǎng)并從中受益的。德行是為人之本,是世人皆可擁有的。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死后會留下什么?如果仍然沒有答案,不如多留一點好的精神、好的形象給子孫后代吧!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說:“你在老師那里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啊。他曾經(jīng)一個人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從他面前走過。他問:‘學《詩》了沒有?’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我于是便開始鉆研學習《詩》。過了一段時日,他一個人站在院子中,我又恭敬地從他面前走過。他問:‘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不懂得《禮》的法度,則無法立足于社會。’我于是就認真學習《禮》,只聽到過這樣兩次啊。”陳亢回去后高興地說:“提出一個問題而得到了三方面的答案:聽到《詩》的精義,聞知《禮》的奧妙,又知道君子對待兒子與學生是一樣啊。”
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無異于門人,故陳亢以為‘遠其子’。”
君子無私
天地至公,圣人無私。君子不私其子,必致公正于天下。
歷來腐敗之官僚總愛借權(quán)使勢,其家屬子弟,盡皆通達。其所傳家者,并非詩禮,而是仗勢斂財,多多益善。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寡]寡德。
[小童]猶言不懂事理的童蒙。
小國君主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己稱做“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外交文書中對異國的人說“寡德的小國君主夫人”,外國的人也稱做“君夫人”。
慣常邦交不逾禮
在我們這個重視禮儀文明的國度,禮儀等級繁雜瑣細,令人敬慕而又感到無措。其實,待人,恭敬有禮;處事,固守原則,據(jù)理堅持,就可以了,又何必太在乎虛文褥節(ji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