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一個滿懷熱情的樂觀人
書名: 職場必讀:碎片時間修煉好心態作者名: 李清如本章字數: 1598字更新時間: 2021-12-06 14:19:17
作家拉爾夫·愛默生說的一句話很好地道出了“杜利奧定律”的精髓:“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熱情像糨糊一樣,可讓你在艱難困苦的場合里緊緊地粘在這里,堅持到底。它是在別人說你‘不行’時,發自內心的有力聲音——‘我行’。”
“沒有什么比失去熱忱更使人覺得垂垂老矣。”這一觀點被人稱之為“杜利奧定律”,該定律是由美國自然科學家、作家杜利奧提出的。
一個持積極心態的人的生活往往是光明的,而持消極心態的人,他的生活往往是灰暗的。為了判斷一個人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心理學家曾做過“半杯水實驗”。
悲觀者面對半杯水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者則說:“我還有半杯水呢!”
那個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的人為既定的現實而感到悲哀,那失去的半杯水讓他悲哀。所以他就很容易沉浸在過去的挫折與失敗中不可自拔,自然也就很難讓自己快樂。而那個說“我還有半杯水”的人則從積極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他覺得“我還有半杯水,而不是一點水也沒有了”。抱著這樣的想法,他的內心也就很容易產生輕松和愉悅感。而這種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樂觀者,他的內心世界也往往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
人所持有的態度不同,那么他的內心活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樣一來對他的事業與人生的成敗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樂觀心態對人的成功的影響。在美國,有個知名的游泳選手叫麥特·畢昂迪,他1988年代表美國參加了奧運會,當時他被認為是繼馬克·史必茲之后極有希望再奪七項金牌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們寄予了很大期望的人,在第一項200米自由泳中竟落居第三,在第二項100米蝶泳中也被第二名在最后時刻超過去了。
為此絕大多數人開始為他擔心:因為大家覺得接連兩次失金肯定會對他的后續表現產生影響。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在隨后的五項比賽中竟然接連奪冠。出現這樣的結果,心理學教授馬丁·沙里曼并不感到意外,因為他在比賽前的一段時間,曾為畢昂迪做過樂觀影響的實驗。那是在一次游泳表演后,畢昂迪表現得很不錯,但教練卻沒有為他的表現顯出肯定的樣子,而是故意告訴他得分很差,讓他稍作休息再試一次,結果他們發現這并沒有影響畢昂迪的正常發揮。而參與同一實驗的其他隊友卻因此影響了成績。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心理學結論:樂觀者面臨挫折仍相信形勢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樂觀使人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感到冷漠、無力和沮喪。樂觀和自信一樣,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樂觀的人不把失敗看成是定局,而結果往往正如他們所愿。
畢昂迪并不是天生就比別人強多少,他能夠在比賽中屢屢獲勝,正是因為他有一顆非常樂觀的心,他的心態非常好。這也就是他雖然在前面的比賽中失敗卻沒有影響到后面良好發揮的原因了。畢昂迪的真正過人之處就在這里。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并不在于智商上的差異,而主要在于心態的不同。看一個人是否有成功人士的特質,首先要看他是否具有熱情積極的心態。一個人心態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很容易獲得成功。
那么高度樂觀、滿懷熱情的人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質呢?首先應該學會自我激勵;能為實現目標去尋求各種方法;面對困境決不會輕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心態;能自我安慰,知道變通,能將艱巨的任務分解成容易解決的部分。而相比較而言,悲觀的人則把失敗歸之于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個人對此常聽之任之。
心理學的分析結果表明,如果一個人失去熱忱,精神狀態不佳的話,那么他做任何事都將處于不佳狀態。人在焦慮、生氣、抑郁、沮喪的狀態下就很難有效地接受信息,或妥善地處理信息。悲觀者智力的發揮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沮喪悲觀的情緒壓制大腦的思維能力,從而使人的思維癱瘓。為此,作家拉爾夫·愛默生說的一句話很好地道出了“杜利奧定律”的精髓:“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熱情像糨糊一樣,可讓你在艱難困苦的場合里緊緊地粘在這里,堅持到底。它是在別人說你‘不行’時,發自內心的有力聲音——‘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