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歷法的故事
古巴比倫天文學家們最早將黃道分等為12個區域。他們還將每一星區的亮星用假想線連起來,用各種生動的形象賦予這些形狀特殊的含義。因此有了黃道星宮,太陽在一年中依次留駐在這些星星組成的宮殿之中。這個黃道星宮體系后來被古埃及、希伯來、古希臘、羅馬所學習采用,并流傳至今,如今我們稱之為黃道十二星宮,對應的十二個星座我們稱之為黃道十二星座。我們還應該看到,最初的黃道星座形象與該星宮所對應的時節有一定關系,比如公歷1月21日至2月19日為寶瓶宮,而這個時期正好是冰雪初融、水流涓涓的時節;公歷2月20日至3月20日為雙魚宮,而這個時期正好也是魚類開始活躍的時期;公歷8月24日至9月23日為室女宮,其星座對應神話中的豐收女神,而這個時節剛好是農作物豐收的時期,另外,因為豐收是飽食的象征,室女座有時也被稱為“面包之屋”。

圖2-8 兩河流域星歷泥板
事實上,古巴比倫人很早就以黃道星宮來訂立十二個月和一年中的歷法。(10)從春分點開始(公歷3月21日),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太陽留駐在白羊宮的時段,也就是說古巴比倫的一月相當于是公歷的3月21日至4月20日,其他月份依此類推,二月為太陽留駐在金牛宮的時段、三月為太陽留駐在雙子宮的時段、四月為太陽留駐在巨蟹宮的時段、五月為太陽留駐在獅子宮的時段、六月為太陽留駐在室女宮的時段、七月為太陽留駐在天秤宮的時段、八月為太陽留駐在天蝎宮的時段、九月為太陽留駐在人馬宮的時段、十月為太陽留駐在摩羯宮的時段、十一月為太陽留駐在寶瓶宮的時段、十二月為太陽留駐在雙魚宮的時段。當然,古巴比倫人對這些星宮的稱呼有些不同。將一年的首月定在春分點附近是古代歷法中常有的事,畢竟從春分點起,開始夜消晝長,作為一年的開端,春分點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古羅馬歷法中一年的第一個月也在春分日附近,大概也是類似的原因。所以,當羅馬人說‘第一個月’mensis Martius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卻是公歷三月March;當羅馬人提起‘第七個月’mensis September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公歷九月September;當羅馬人說‘第八個月’mensis October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十月October。
古代歷法與今不同,故古籍所言月份和我們今天所說月份的區間,自然大有不同。先秦時中國各朝代歲首不盡相同,以太陰歷看,夏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則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以十一月為歲首,而秦以十月為歲首。這其實解釋了很多問題。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曰: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又言: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
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開始出外巡游,卻又在三十七年七月,死于沙丘平臺。為什么十月出游卻同年七月駕崩呢?實際上這從秦人的歷法來看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秦始皇在秦歷首月出巡(即十月),同年第十個月駕崩而已(即七月)。類似的例子也見于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史記·陳涉世家》中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戌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又有:
二年冬,陳涉所譴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
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陳王以降。
陳勝王凡六月。
起義在秦二世元年七月爆發,陳勝稱王。二年臘月失敗。太史公卻說:陳勝王凡六月。這看似奇怪,其實不然。在秦歷中,十月起就是次年了,因此從二世元年七月到二年臘月,其實也就只有六個月時間。

圖2-9 月相
秦宮殿的設計無疑也與其歷法有關:秦以太陰歷之十月為歲首,此時夜空中天河(即銀河)東西橫陳,天極在其北,營室在其南,天河上的閣道像一座橋梁,貫通南北;而秦人以渭河對應天河,始皇帝在渭河北修筑咸陽宮以象征天極,在渭河南修筑阿房宮以象征營室,又在渭河上修筑復道以象征天上的閣道星。
話說回來,在古代世界中,將建筑與星象結合的例子又是何其之多呢!
至今,國際上比較公認的歷法有兩種,陰歷和陽歷。如果算上陰陽合歷的話,就一共有三種了。考慮到后者只是一種混合形態,我們暫且不作詳述。
關于陰歷
陰歷是以月亮的圓缺晦明變動為基礎,利用朔望月(即月亮的運行周期)為標準制定的歷法,也叫太陰歷lunar calendar【月亮之歷法】。月亮的運行周期為29.53日,陰歷就用大月(30日)、小月(29日)相間,一大一小來調整時間。事實上最初的“月份”概念就是通過月亮的運轉周期得來的,所以被稱為“月”,英語中的month無疑也與moon有著這樣的關聯。陰歷的好處在于它與月亮有著密切的關系,圓月即十五,新月即初一,上弦月為初七八,下弦月為二十三四,看一下月亮的形狀就知道具體日期了。
尚在使用的比較重要的太陰歷當屬伊斯蘭教的回歷,回歷通常用A.H.表示,A.H.為Anno Hegirae【真主遷徙紀年】的縮寫,以紀念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率穆斯林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并將該年定為回歷元年。回歷以朔望紀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月以月牙初見為第一日,單月30日,雙月29日,大月小月相間,故全年一般354日,閏年355日,30年中設11個閏年,不置閏月。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后,構成一天。
關于陽歷
陽歷是以太陽的回歸年為基礎制定的歷法,也稱為太陽歷solar calendar【太陽之歷法】。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太陽歷始自公元前46年古羅馬獨裁官凱撒制定的儒略歷,儒略歷Julian calendar一詞本意即為【Julius Caesar之歷】,Julius Caesar即尤利烏斯·凱撒。當時測得回歸年長度為365.25日,因此儒略歷中規定,每四年的前三年為平年365日,第四年為閏年366日,即逢四的倍數的年份都取為閏年。
遠在古羅馬人最初的歷法中,一年始自mensis Martius(相當于現在公歷的三月),一共有十個命名月份,從一月開始依次為:
mensis Martius【戰神瑪爾斯之月】,英語中的March由此而來;
mensis Aprilis【愛神阿佛洛狄忒之月】,英語中的April由此而來;
mensis Maius【春女神邁亞之月】,英語中的May由此而來;
mensis Junius【婚姻女神朱諾之月】,英語中的June由此而來;
mensis Quintilis【第五個月】,對比英語中的quintessence“第五元素”;
mensis Sextilis【第六個月】,對比英語中的Sextant“六分儀”;
mensis September【第七個月】,英語中的September由此而來;
mensis October【第八個月】,英語中的October由此而來;
mensis November【第九個月】,英語中的November由此而來;
mensis December【第十個月】,英語中的December由此而來;
一年中除了這十個月外,其余的六十余天因處于冬季,與農耕等要事無關,最初并沒有對應的名稱。到了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羅馬王努馬(11)將剩余的兩個月分別命名為:
mensis Januarius【兩面神Janus之月】,英語中的January由此而來;
mensis Februarius【贖罪神Februa之月】,英語中的February由此而來;
在儒略歷頒布之后,因為凱撒出生在第五個月,故此月被重新命名為mensis Julius【凱撒之月】,英語中的July由此而來。奧古斯都大帝出生在第六個月,故此月也被重新命名為mensis Augustus【奧古斯都之月】,英語中的August由此而來。最初規定一年分12個月,單月為大月31天,雙月為小月30天。因羅馬帝國在年終Februarius處決犯人,視為不吉,故將此月減去一日,平年只有29日,閏年為30日。又因為奧古斯都大帝出生在第六個月,給第六個月mensis Augustus增加一天,由30天的小月變為31天的大月。而年底的mensis Februarius則只剩下28天(閏年為29天)。為了避免由于第五、第六、第七個月(即Julius、Augustus、September)三月連大,又改第七、第九個月(September、November)為30天的小月,而第八、第十個月(October、December)則改為大月。
公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III修訂頒布新歷法(即格里高利歷Gregorian calendar),才改為以January為第一個月,于是就有了英語中的一月January、二月February、三月March、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七月July、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