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見的競爭力:68個教育細節培養兒童關鍵能力
- 程笑冉
- 7890字
- 2021-12-10 19:32:59
01 借助孩子自身的力量
1.好奇心是“起跑線”
愛因斯坦說:“我并沒有特殊的才華,我只是充滿了好奇心。”
好奇心,每個孩子都有。“葉子為什么是綠色的?”“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為什么會有黑夜白天?”孩子的問題總也問不完。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最寶貴的。孩子的“為什么”就是孩子探索知識的原動力,那是他們萌生思考的土壤,也是從那里開始步入科學的殿堂。
家長們經常會因為孩子了解了一個新知識而對孩子大加贊賞,殊不知比這更重要的卻是鼓勵孩子學會提問。提出一個好問題比知道一個答案更可貴,因為這體現了孩子的思考,說明他在主動學習。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分享了他的求學格言,他說:“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對于孩子來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了解多少知識更為重要。
愛因斯坦對科學的“為什么”,讓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法布爾對昆蟲的“為什么”讓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愛迪生對生活的“為什么”,讓他成為偉大的發明家。當孩子的好奇心被剝奪,只剩下貧瘠時,他們才不會喜歡科學。
孩子的好奇心是脆弱的,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身為孩子的父母,能不能回答孩子的問題,我認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態度。我們要多鼓勵他們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多去提問。如果孩子問出了無知、可笑的問題,我們不要去批評他們;如果孩子問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回答的,我們也不應該不懂裝懂去敷衍他們。
在我們家,如果堅果提出一個問題,我經常是先去鼓勵他:“你真了不起,能有這樣的新發現!”我很少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總覺得知識這樣得來太容易,還是希望他能夠多去思考。不過,我每次都會跟他一起想辦法,看看可以在哪里找到答案。如果是問到我不會的問題,我更是會直接告訴他,“這個問題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去找答案吧!”我認為這樣并不會有損家長的權威,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進一步鼓勵他探索的熱情。如果我們想培養一個愛問問題的孩子,就要為他的新發現由衷感到高興,跟著孩子一起驚嘆于他的發現,一起對他的發現感興趣,一起去搜尋和探索問題的答案。
與昆蟲做鄰居
堅果對昆蟲的興趣始于法布爾的《昆蟲記》,當他知道了那么多發生在昆蟲世界的有趣的故事,了解到每一種昆蟲都有自己的喜好,他對昆蟲的好奇心便一發不可收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與昆蟲相關的百科全書和趣味故事書一直是我們親子閱讀的必讀書目。到了現在,當他外出游玩時見到昆蟲,就會善意地走上前去,親切地喊它們的名字,娓娓道來幾段與它們相關的趣事。
了解昆蟲,只聽故事、看繪本是遠遠不夠的。在陪孩子了解昆蟲的這段時間里,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凡是科普類的知識,一定不能讓孩子僅憑文字和故事去想象事物的樣子,也不能只滿足于讓孩子看繪本、卡通畫書,而是要給孩子看高清版本的真實圖片、科普視頻,以及親自去林子里找到它們的蹤影。每次我和孩子在書中了解一種新的昆蟲,或者是聽了一個新的昆蟲故事,我都會找來其中提到的昆蟲的相關資料,展示給他看。遇到一些特別喜歡的圖片或者視頻,堅果甚至會主動看上好多遍。孩子感興趣的東西當然會重復看,就像堅果更小的時候看繪本,總有那么幾本書被要求反復講給他聽,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那一段時間,抓毛蟲、看螞蟻、搜尋昆蟲的蹤影成為他每次外出游玩的重要環節,只要他聽見我們說:“我看到這里有一只昆蟲!”不論他走出多遠,一定會急匆匆地跑來看個究竟,拿起架勢準備好好觀察一番。
實話說,有時候給堅果找真實的昆蟲圖片,我的內心是抵觸的,尤其是看到像毛蟲、負子蝽這樣長相讓人避而遠之的昆蟲,我甚至會渾身豎起汗毛,內心許久才能平復。但是每當想到“父母是孩子的起點”這句話,進一步想到如果我對昆蟲避而遠之,就會一定程度上阻隔孩子與大自然建立更深入的聯系,我就會不露聲色、故作鎮定,避免因我個人的情緒錨定孩子對新事物的看法。所以,我不僅在言語上支持堅果觀察昆蟲、探索昆蟲,還會在行動上主動幫助他留意草叢里、樹林里的昆蟲。我真心希望能和孩子一樣,與昆蟲做朋友。對昆蟲的這份感情也最終“弄假成真”,在孩子的影響下,我越來越能夠以歡喜之心去看待昆蟲,去接近它們,了解它們。家庭的氛圍真的很重要,接觸一件新事物的最初,孩子會被父母的情緒所感染。漸漸地,孩子的喜好也同樣帶動著父母的共同參與。
4月的北京,在小區的路上總能遇到一些“迷路”的毛毛蟲。堅果發現了它們,開心地喊我過去看。只見他手持小樹枝蹲在一旁,仔細地觀察毛毛蟲的一舉一動。很快,院子里的孩子們被堅果的舉動吸引了來,有的第一時間圍了上來,有的拉著家人的手也要來看個究竟。隨即,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繞著毛毛蟲的話題聊了起來。
“那玩意兒有細菌,不要過去看了!”有位奶奶拉著小孫女的手,扯著孩子走了。“這有什么可玩的。”另一個家長說。可是偏偏她的孩子喜歡,想要跟堅果交流:“你這是什么呀?”“天幕毛蟲。”堅果說。一位奶奶撲哧地笑了:“這毛蟲還有名字呢!小心有毒。”堅果趕緊說道:“它只有特別一小點兒毒,碰到皮膚可能會發紅。”堅果將毛蟲逗引到小樹枝上,拿起來,遞給感興趣的小朋友說:“你想玩一會兒嗎?”一個孩子小心翼翼地接過小樹枝,舉著,近近地看。雖然,家長們對于孩子近距離接觸昆蟲還是心存芥蒂,不過這會兒工夫,孩子們已經完全聽不到大人們在講話了,只是全神貫注地照顧這只毛毛蟲,生怕自己一時疏忽把毛毛蟲摔下來了。
過了一小會兒,堅果舉著樹枝上的毛毛蟲徑直向我走來,說:“媽媽,我想養這只毛毛蟲,我想看著它結繭。”這時,大家的眼光一齊看向了我,我快速想了一下,還是將“這東西太臟了,怎么能養在家里呢”這類話拋在了腦后,自然地說,“好啊,那我們就把它養在昆蟲盒里吧!”堅果非常開心,也許更多的是感受到媽媽對他的理解。他趕緊與小伙伴們說了再見,就這樣一路舉著小樹枝,小心翼翼地回家了。

天幕毛蟲 堅果5歲畫
可是毛毛蟲得吃東西呀?通過查詢資料,我們知道了這種毛毛蟲喜歡吃闊葉樹上的葉子,于是就去小區花園里的榆樹上采葉子給它吃。不久,堅果又從樓下帶回了一只毛毛蟲,美其名曰:“要給這只毛毛蟲找個好朋友。”于是,昆蟲盒里又迎來了第二只天幕毛蟲。堅果是這兩只毛毛蟲的飼養員,每天都會給它們采摘新鮮的葉子吃,也會為它們清理糞便。偶爾有那么幾次,堅果在樓下玩得太投入,忘了給毛毛蟲采摘食物,兩手空空地回家了。只要媽媽一提醒,堅果馬上就又興沖沖地跑下樓去。不一會兒,就見他手里拿著幾片新鮮的樹葉開心地回來了。
就這樣大約養了兩個星期,有一天晚飯后,我們像每天一樣走到昆蟲盒前探望這兩只毛毛蟲的時候,令人驚喜的一幕出現了:其中一只毛毛蟲結繭了。
堅果在媽媽的手機里用語音錄制了今天的昆蟲日記:“今天晚飯后,我看到一只毛毛蟲結繭了。我早上還給毛毛蟲換樹葉呢,上午它還沒結繭。我覺得這個事情很驚喜,本來以為今天(它)不可能結繭的。”
就這樣,堅果一邊繼續給另外一只毛毛蟲喂食、清理糞便,一邊耐心地等待這只毛毛蟲破繭的那一刻。又過了大約兩周的時間,我們不經意中忽然發現昆蟲盒里多了一只蛾子,它靜靜地趴在盒子的內壁上,再看看一旁的白色的繭,上方破了一個小小的洞。
“我們要不要把它現在的樣子畫下來,留個紀念呢?”我提議。堅果覺得這個提議很好,便趕緊在桌邊坐下,將昆蟲盒擺在面前,一邊細細地觀察,一邊將這只蛾子的樣子畫了下來。
今天,堅果又錄制了語音昆蟲日記,他是這樣記錄的:“我們看到它變成蛾子了,晚上才看到的。它在繭上咬了一個小口,然后從那里飛出來,變成蛾子的。我還畫了一張它呢。”

蛾子正反面 堅果5歲畫
第二天一早,我和堅果、堅果爸爸準備一起將這只蛾子放飛,同時,也將另外一只毛毛蟲一并歸還給大自然。為什么要三個人一起呢?因為我們覺得這是一只蛾子重要的“成人禮”,而且也是正式與這兩位朋友道別,應該來點儀式感。堅果將昆蟲盒的蓋子打開,可是小蛾子只知道在里面繼續撲棱著翅膀,卻不知道要飛出去。爸爸說:“我有辦法。”只見爸爸捏住它的翅膀,于是蛾子馬上奮力掙脫,終于飛起來,一直到飛得很高很高,高過了路燈,高過了樹冠,漸漸消失在視線中。堅果目不轉睛地目送小蛾子走遠,爸爸這時開口了,“知道我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嗎?”堅果搖搖頭。“我只是給了它一些壓力,它感覺到危險了,便會拼命地飛起來。”
回到家,堅果記錄下了今天的昆蟲日記,他一字一句地說著:“今天我們把小蛾子放飛了。另外一只毛毛蟲也放在了草地上,讓它自己去找食物。我和爸爸一起放飛的時候,發現如果沒有人碰它,它都不知道自己會飛呢。爸爸用手碰它的時候,它拼命去飛才飛起來的。因為什么呢?(因為)它感覺到危險了。最后,它飛得特別高,超過了最高的一棵樹。之后,我回家和媽媽一起把昆蟲盒清洗了。清洗干凈以后,昆蟲盒還可以裝好多小蟲子呢。”
大自然是一所學校,從最初蹲在地上仔細觀察毛毛蟲,到將它拿到家里喂養,再到觀察它結繭、破繭成蛾,堅果親眼見證了教科書里毛毛蟲到蛾子的一系列蛻變過程。這次經歷,與他小時候聽媽媽講艾瑞·卡爾的經典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相比,讓他有著更深刻的感受。不僅如此,在放飛蛾子的過程中,大自然還給堅果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品德課:小蛾子最初并不知道自己能夠飛翔,直到堅果爸爸用外力給它威脅,它才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才用力揮舞翅膀,越飛越高。我在心里默默期待,來日若是堅果在生活或是學習中遇到麻煩,能想一想這只平凡的小蛾子,關鍵時刻也能逼自己一把,看到自己的潛能。
光憑好奇心是不夠的,還要有所行動,主動觀察、探索。關于從觀察中獲取知識的過程,人們通常的想法是,先有了觀察,才有了知識的增長。但是,通過對孩子學習過程的近距離觀察,我發現孩子們更多的時候,是先有了知識的鋪墊,才能夠留意到一些新事物,他們的觀察始于對事物的了解,在觀察的過程他們不斷地向內確認著已有的知識,隨著理解越來越深入,知識也越來越牢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想讓孩子對哪個領域感興趣,首先要讓他了解一定量的相關知識,建立起孩子與該領域聯結的通道。對于自己所了解的事物,孩子會倍感親切,從而更有興趣去建立事物與自己的聯系,進而繼續去親近它們。
家里的新來客
也許每一個人的童年里,都“住著”一段蹲在螞蟻洞前看螞蟻的經歷吧。
堅果從小對螞蟻充滿了好奇。最初,他只是蹲在螞蟻洞前觀察,后來喜歡從外面抓回螞蟻放在昆蟲盒里觀察。他發現,抓回來的螞蟻很快就會死掉,在知道了螞蟻喜歡群居之后,他便猜測螞蟻之所以會死,是因為脫離了群體的緣故,于是想著要是能夠養一個螞蟻大家族就好了。看他這么喜歡觀察螞蟻,我們就給他買來了“螞蟻城堡”,這是一座大“house”,里面住得下一整個螞蟻家族。這個城堡是透明的,孩子除了能夠近距離地觀看螞蟻的身體結構,還可以觀察它們之間是怎樣交流、傳遞信息的,以及它們的打洞、覓食等行為。堅果讓媽媽為他念了說明書,得知螞蟻進入城堡后,一旦生活穩定下來,最快1~2天就可以開始挖洞了。他將說明書里提到的“螞蟻挖洞”這一行為賦予了自己的理解,將那看作是“喜歡我們家,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了”。從這天起,堅果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去看看螞蟻城堡中隧道的挖掘情況,最初是去看看螞蟻有沒有開始挖洞,后來又變成要去看看螞蟻又挖了哪些新的洞。他經常趴在螞蟻城堡前,托起腮幫看一會兒,一天中不知道要看上多少次。
到了晚上,堅果會把今天一天的觀察情況記錄下來。他在日記中這樣記錄道:“每天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螞蟻。今天我看到螞蟻開始挖洞了!螞蟻挖洞特別好玩。我覺得明天早上再去看的時候,肯定已經挖了很大一塊了。我很喜歡這些螞蟻,從到貨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現在呢,我更喜歡它們了。”
他又在日記中這樣記錄道:“今天我發現新的東西了!蟻后去一樓藍色的區域,后來又去了一樓的小餐廳。我猜她是給一樓的小螞蟻布置工作去了。我還發現二層黃色區域很空,只有一只雄蟻和一只在挖洞的士兵蟻,下邊藍色的區域和小餐廳卻很擁擠。”

《我眼中的螞蟻》 堅果5歲半畫
這幅畫,就是堅果在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按照頭腦中記憶的樣子默畫的工蟻和蟻后。孩子的觀察力是非常敏銳的,他們往往能夠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從這一幅畫上可以看出,孩子筆下的螞蟻有著頭、胸、腹這個三個界限分明的身體結構,這不就是昆蟲的一大主要特征嗎?他還特地為蟻后畫出了大大的翅膀,并不忘給每只螞蟻畫上一對觸角。螞蟻有足3對,共6只,可他卻以3只足一組的方式畫出來。我仔細猜想,也許是因為從側面看螞蟻,每次都只能看到近側的3只足,于是有3只足為一組的印象。他分別畫出了螞蟻兩側的足,每側剛好有3只,他的畫面忠實地表達了他的理解。孩子有他們獨特的觀察方式,和我們大人不一樣。
多少次我看著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樣子,都會在心里感嘆:孩子總能在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中找到有趣的東西,而我剛才怎么沒有發現呢?總有一天,孩子們會長大,會像我們一樣對周遭的事情司空見慣,但是現在我只想盡我所能地去呵護他的好奇心,好讓這一天晚一點、最好永遠不要到來。而我也是幸運的,能夠有機會與孩子一起帶上好奇心在大自然中探索,也算是重新遇見了一次幸福的童年。
2.在探索中尋找答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謂父母的教育,我認為應該是激發孩子探索的本能,讓探索和學習成為他們一生的好習慣。
每當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些新奇的花草、植物、昆蟲,都會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了能更快、更準確地幫助孩子找到答案,我在手機里特意下載了一些識別軟件,用來幫助識別昆蟲、花草、樹木,了解它們的生長特性。通過這種方法,堅果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比如“天幕毛蟲”“幽靈蛛”“海棠”“忘憂草”等,都是這樣在外出的途中偶然遇見,又在搜索查詢中認識并被記住的。除此之外,百度搜索中的“秒懂百科”也是我們增長知識的窗口,其中的視頻短小精干,也有清晰的實物展示,求助于它來解答孩子心中的“為什么”,非常便捷。
由點及面的探索
有一次與堅果一起讀一本有關昆蟲的科普讀物,講到蛞蝓吃菌類,堅果問:“什么是菌類?”于是,我們兩個便一起尋找菌類的定義,得知菌類包括細菌、黏菌和真菌這三個門類,而蛞蝓喜歡吃的,是真菌這一大門類中的蘑菇。
我隨即提出問題:“真菌是植物嗎?”堅果想了想,一時回答不上來,于是我們又去查植物的定義。因為菌類沒有葉綠素,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產生養料,是通過腐生生活或者是異養生活而存活的,它不符合植物的定義,所以當然不是植物了。
“那什么又是異養呢?”我們又開始查閱異養的定義。所謂異養,就是不能自己給自己提供營養,而要靠“別人”來獲取營養,比如動物就是這樣,依靠進食別的動物來獲取營養。“異養有哪幾種方式呢?”我們查到,異養有共生、腐生和寄生這三種方式。我跟堅果挨個“翻譯”道:“共生,就是生活在一起。還記得《昆蟲記》里面螞蟻養的‘小奶牛’—蚜蟲嗎?蚜蟲負責為螞蟻提供蜜露,螞蟻負責保護蚜蟲,給蚜蟲創造良好的取食環境,它們就是共生的關系。”說到寄生,我提醒堅果去回憶《酷蟲學校》中有關蜱蟲那一集的故事,那只蜱蟲就寄生在一頭黃牛身上,靠吸食黃牛的血液來獲取營養,“像這樣,黃牛給蜱蟲提供食物和居住場所,蜱蟲單方面受益的方式,就是寄生”。
最后,我們講到第三種異養方式—腐生。“記得上次我們在樹林里面看到的蘑菇嗎?它們生長在枯朽的樹干上,這種從腐爛的東西上獲得營養的生物就叫作腐生生物。細菌也是,罐頭放久了,里面會生出一層綠色的霉菌,它們也是腐生生物。”
就這樣,我和孩子的對話從蛞蝓聊到了蘑菇,再從蘑菇聊到了螞蟻、蜱蟲和霉菌,我們從一個小小的知識點拓展了思維,打開了眼界,接觸到了更多的未知。鼓勵孩子探索,就要避免給孩子終結性的回答。我們的回答應該去開啟孩子的求知欲,鼓勵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鼓勵他們繼續去探索,而不是簡單的“是”與“否”。
這是我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次探索,我一邊與孩子一起重溫著學生時代書本上的舊知識,一邊又不斷為自己刷新著更廣闊的未知領域。
3.成功是成功之母
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反復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反復失敗的孩子更容易失敗。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反復成功的孩子在一個個小的成功中不斷收獲自信,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總會努力達成下一個目標,從而不斷前進。具體來說,還要從“成功是成功之母”談起。
在我小的時候,接受到的教育其實是“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源于我國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它強調的是不畏挫折,勇于嘗試。可到了如今,社會卻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更認可“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說法,因為成功的經歷能夠帶給人自信心與自我認同感,能夠讓人們內心擁有更強大的力量。
2017年,我國胡海嵐院士與她的科研團隊通過對生物界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勝利者效應”這一心理學概念的生物機制,這項研究成果還登上了世界頂尖的科學雜志《Science》。什么是“勝利者效應”呢?簡單來說,就是勝利的經歷可以改變人身體的內在機制,從而形成更有利于再次獲得勝利的狀態,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成功是成功之母。這一效應在體育界、政治界、商界都取得了廣泛的驗證。當然,教育界也因此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孩子在成長中時常能感受到的小小的成就感,卻是他們獲得更大成功的關鍵。
成功的經歷固然重要,許多人并不知道的是,頭腦中對成功的假想幾乎與真實的成功經歷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成功實現人生“逆襲”的TED演講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艾米·卡迪分享了她的經驗:無論你是否擁有成功的資本,先假裝認定自己已經成功,直到成功為止。
“假裝自己已經成功”,能夠給人們帶來前進的動力與信心,這是一種認知的能動作用。有時候我也會采用這種方法幫助孩子克服畏難的情緒。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做一件事情能做到最好,孩子更是這樣,他們雖然能力有限,卻不愿意輕易服輸,遇到失敗容易產生挫敗感。堅果5歲半的時候,當他無法順利解出一些數學思維問題時,會因為對自己要求太高而生氣想哭。尤其是當他在前半個解題進程中得心應手,忽而遇到一個解不出的難題,就會情緒低落,仿佛自己想要交一份完美答卷的美好期待破滅了。為了疏導他的這種畏難情緒,我和堅果爸爸在那段時間一直在想辦法,希望能從心態上引導他。
有一次,堅果又遇到了難題,以他的個性,我知道他不會輕易地說“我做不出來”,于是我在一旁靜靜等待。他那里思考了很久,最后還是不得不說,“媽媽,這道題我做不出來”。我看他眼眶紅紅的,情緒有些沮喪,他一定是想交一份完美的答卷,眼看著希望泡湯,所以很失望、懊惱。我一邊安慰他說,“這很正常,誰都會遇到難題”,一邊耐心跟他講解。重新寫上了答案之后,堅果舒了一口氣。
“看,這道題很壞。它特意耍了一個小伎倆,想讓人們都做錯”,聽我這樣一說,堅果眼前一亮,低落的情緒云消霧散,想要繼續聽個究竟。“做題的時候,你是一個大王,你要辨識出這些詭計,想辦法打敗它們”,我又說,“大王一心想的都是如何打勝仗,大王可沒有時間去哭鼻子哦。”堅果挺直了腰板,點了點頭。我翻了翻之前做過的題目,一本習題冊已經學了四分之三,“瞧呀,這都是你打過的勝仗。就像我們在中國史里面看到的,完成的這些習題就像是你打敗的一個個小諸侯國。當你完成這一整本書的時候,就是打敗了所有的小國,統一了天下呀!”堅果想了想,堅決地說了一句:“嗯!”“你要抱著討賊的心態,而不是逃跑的心態去面對這些難題。以后再遇到難題,你可以在心里想:‘你這小樣兒的,還能難倒我不成?’”我希望他能夠以更輕松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困難,所以首先要教會他把自己設想成一個無堅不摧的勇士,以這種成功者的心態去面對一些有難度的題目,應該就能有強大的信心去打敗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