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岳飛功敗垂成
在取得順昌大捷的同時,南宋發(fā)動一系列反攻。韓世忠部收復淮東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張俊部收復淮西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岳飛再次由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qū))揮師北進,這是他發(fā)動的第四次北伐。
紹興十年(1140)六月下旬,岳飛到達德安府,趙構(gòu)派李若虛趕至岳飛軍中,曉諭“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岳飛不同意班師,說服李若虛支持,繼續(xù)北進。
岳飛部將張憲原本率軍去救順昌,因順昌圍解,即率軍折向西北攻占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擊敗韓常所部后占領潁昌府(今河南許昌市),岳飛將帥府移駐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區(qū))。
數(shù)日后,張憲、牛皋率軍再次打敗金軍并占領淮寧府(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qū))。岳飛的另一支部隊在王貴率領下繼續(xù)北上攻占鄭州,向東襲取中牟縣(今河南中牟縣),距離開封僅百里之遙。接著,王貴部將西進攻下洛陽。
這是南宋軍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勝利。
金兀術得知岳飛已將大部分軍隊派往前線,親率一萬五千精騎偷襲岳飛駐扎地郾城,以鐵浮屠居中,左右分列“拐子馬”(即側(cè)翼騎兵)。岳飛派岳云率精銳的背嵬軍和游奕馬軍在郾城北十里處迎戰(zhàn)。岳云率士兵下馬,手持麻扎刀、大斧沖入敵陣,上砍敵兵,下砍馬足,大敗鐵浮屠和拐子馬。戰(zhàn)斗自下午戰(zhàn)到天黑,金軍不支敗走,岳家軍乘勝追擊,前鋒部隊進至距離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zhèn)。
金兀術集兵三萬轉(zhuǎn)攻潁昌府,欲截斷岳飛與前線鄭州、洛陽等地聯(lián)系。王貴、岳云率主力三萬迎戰(zhàn),殺敵五千,俘敵二千、馬三千,奪金印七顆。郾城、潁昌兩戰(zhàn)后,鐵浮屠大傷元氣,基本就在史籍中消失了。金兀術慨嘆:“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屢見挫衄。”準備率軍北返。
但就在這時,趙構(gòu)發(fā)出金牌令岳飛班師,岳飛急上《乞止班師詔奏》力諫:
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jīng)敗衄,銳氣沮喪,內(nèi)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杰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奏章發(fā)出后,岳飛又連續(xù)收到班師金牌,他悲憤流淚,嘆息說:“十年之力,廢于一旦。”聽說他要班師,中原百姓都在他馬前慟哭、哀留。然君命難違,且友軍已奉旨后撤,岳飛考慮再三,最后還是決定撤離。岳飛回撤時,金軍未追擊,但岳飛“所得州縣,旋復失之”。
金兀術不甘失敗,1141年初又率十萬金軍渡淮攻淮西,在柘皋之戰(zhàn)中再次被劉锜、楊沂中擊敗。
南宋軍力達到鼎盛。
金兀術轉(zhuǎn)而主和,加緊與南宋談判。為排除議和的障礙,防止武將坐大難制,趙構(gòu)解除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quán)。十一月,南宋與金朝達成紹興和議,對金稱臣,將淮河以北全部劃歸金朝,以淮河、秦嶺、大散關為界,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除夕夜,趙構(gòu)將岳飛及張憲、岳云賜死。
紹興和議后的二十年,宋金雙方無大的戰(zhàn)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發(fā)兵四十萬攻宋,在采石之戰(zhàn)中被南宋虞允文所敗,他本人被叛將所殺,金軍退走。金朝東京留守完顏雍,也就是后來的金世宗在遼陽擁兵稱帝,奪取全國政權(quán)。經(jīng)采石一戰(zhàn),南宋算是徹底穩(wěn)定了下來,第二年,趙構(gòu)主動退位,讓養(yǎng)子孝宗趙眘繼位。
孝宗即位后想改變現(xiàn)狀,改元隆興,為岳飛平反,授意老將張浚籌劃北伐。隆興元年(1163)四月,為防主和派干預,他繞過三省和樞密院,直接向張浚等諸將下達北伐詔令。張浚調(diào)軍八萬進兵,號稱二十萬,由李顯忠、邵宏淵分領。李顯忠很快攻克重鎮(zhèn)宿州。金軍反攻時,邵宏淵擅自領軍跑路,致全軍潰敗,死傷慘重。宿州舊名“符離”,史稱南宋此敗為“符離之潰”。
在此前的陜西之戰(zhàn)中,孝宗不聽虞允文死守陜西的諫言,令攻入甘陜的吳璘撤回四川,在西線也喪失了戰(zhàn)略優(yōu)勢。南宋被迫再次與金朝簽訂隆興和議,放棄采石之戰(zhàn)后占領的唐、鄧、海、泗、商、秦六州,與金朝的疆界恢復至紹興和議時。但金宋由君臣之國改為叔侄之國,改歲供為歲幣,銀、絹各減五萬匹兩,南宋國家地位有所改善。
當初紹興和議時,擔任陜西勘定邊界的南宋使臣鄭剛中對金使說:“若論實情,上國于江南土地,恨不能盡取而有之,今所不取者,非是留作人情,力不足也。本朝自白溝以南,皆祖宗土地,旦旦有恢復之心,今所未復者,亦不是忘了,勢未可也。”
這道出了宋金相戰(zhàn)相生、達成和議的根本所在——雙方軍力大體相當,達至均勢。金朝想盡取江南,南宋想恢復中原,但均心有余而力不足。紹興時期如此,隆興時期亦如此。
金宋雙方軍事實力雖大體相當,但,兩軍相爭的態(tài)勢不盡相同。二十三年前,岳飛北伐一路凱歌高奏,隆興北伐前后不過二十天便鎩羽。岳飛所稱的“功及垂成,時不再來”,竟一語成讖,令人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