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導型父母的16個原則
- 陳百加
- 1212字
- 2021-12-10 18:59:35
良好的情緒是溝通的先決條件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fā)了一場激烈的沖突,到最后,兩敗俱傷。
獅子快要斷氣時,對老虎說:“如果不是你非要搶我的地盤,我們也不會弄成現(xiàn)在這樣?!?/p>
老虎吃驚地說:“我從未想過要搶你的地盤,我一直以為是你要侵略我!”
從以上對話可以看出,在憤怒的且自以為是的情緒驅使下,一般很難控制住情緒進行真誠的溝通。有人認為,兩個人的溝通中,70%是情緒,30%是內容。情緒不對,內容就會被扭曲,甚至被忽略。所以,良好的情緒和氛圍也是溝通中不可或缺的。
縱有一肚子的情愫,沒有良好的情緒,說得再多也只是發(fā)泄。即便心里想著溝通,語調卻陰陽怪氣,表現(xiàn)出的就不知道是溝通還是挑釁。嘴上喊著溝通,脾氣卻比誰都大,旁人就不知道是溝通還是吵架。
一個人說:“我跟你沒法溝通!”
另一個人氣呼呼地道:“你不可理喻,性子那么倔強!”
對方也毫不示弱地說:“哼!懶得跟你說!”
然后兩個人都摔門而去,不歡而散。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有時候發(fā)生在你和好朋友之間,有時候發(fā)生在夫妻之間,有時候發(fā)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越是親近、重要的人之間越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溝通中,身體語言對溝通效果的影響占55%,講話方式(音調、音量、音高等)對溝通效果的影響占38%,實際所說的內容對溝通效果的影響只占7%。由此可見非語言信息的重要性。
身體語言等非語言信息,在溝通中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說話時帶給對方的溫度和感受。同樣一句話,有的人說出來讓人感覺很舒服,很有親和力,而有的人說出來就很生硬,甚至讓對方感覺很難受。
在做心理咨詢時,有人很不解地問:“為什么我明明想和對方好好溝通,卻每次都會不歡而散?我自己也沒說什么過激的話啊?!逼鋵?,通過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不是出在他們說話的內容上,而是出在他們的說話方式上,他們說話時所呈現(xiàn)出來的感覺太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了。進一步說,溝通效果的好與壞,除了和溝通當時的身體語言等非語言信息有關,還和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有重要的關聯(lián)。
心理學家認為,溝通包含了兩個維度:內容維度與關系維度。內容維度指的是溝通時的說話內容,比如雙方談到的事情發(fā)生經過等,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語言信息。而溝通中除了這些明確的內容,還包含了關系維度,它傳遞的是溝通雙方所處的位置和雙方的關系,比如你喜歡對方還是討厭對方,你和對方是平等關系還是不平等關系等。
比如,當你聽到“《頭號玩家》這部電影很好看”這句話時,如果說這句話的人是你的好朋友,你可能就會覺得它可能真的很好看,于是想去看;如果說這句話的人是這部電影的宣傳人員,那么你就不那么容易相信了。
又如,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在和孩子溝通時不那么順暢,尤其是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聽自己說的內容,哪怕是為了孩子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同樣不在于說話的內容,而是孩子從內心覺得,自己在和父母溝通的時候,兩者不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而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一旦頭腦中有了這樣的認知,即使父母說得再對,其溝通效果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