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導型父母的16個原則
- 陳百加
- 1248字
- 2021-12-10 18:59:34
聆聽的態(tài)度
1.真誠
交流的最高境界是心與心的溝通,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彼此需要有誠意。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就算是孩子也能覺察得出來,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心敞開給一個鄙夷、輕視自己的人。
我有一個學員跟我談到他與太太的關系,他說他與太太相處得不好,很多時候他都不想回家,因為他覺得太太對他有太多莫名的不滿,見到他就嘮叨,兩個人經常為一些小事吵架,讓他很煩。
于是,我教了他一個改善兩人關系的簡單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無論太太怎么說、說什么,都耐心地保持著微笑聆聽!同時,我還教給他一些聆聽的技巧和注意事項,他回家后照做了。
再次來到課堂的時候,他告訴我:“每次我微笑著聽太太發(fā)牢騷,過了一會兒,我太太就會說‘哎呀,算了,你都聽我說了這么多,我就不跟你計較了!’”
以前,他可能遇到問題就想解決問題,于是太太一說話他就開始拼命解釋,結果越解釋誤會越多,越解釋越復雜。反而是當他試著去耐心聆聽的時候,問題就解決了。
2.謙和、平等
沒有平等和尊重,就沒有真正意義的溝通和交流。謙虛、平和,體現(xiàn)的是生命之間的相互尊重,是與人為善、心平氣和、虛懷若谷的姿態(tài),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而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則會關閉交流的大門。
很多家長之所以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就是因為家長們雖然與孩子有交流,但常常是一種不平等狀態(tài)下的交流。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就破口大罵:“你這是豬腦子嗎?就考這么點分!”有的孩子準備展示一下自己在某方面剛剛學到的技能,結果家長來一句:“你這都是些啥亂七八糟的呀!”還有的孩子感冒了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安慰,而是一句惡狠狠的埋怨話:“叫你昨天多穿點你不聽,難受了活該!”或者父母經常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話……面對諸如此類的溝通方式,孩子自然就會在家長面前關上心門,甚至筑起“高墻”形成隔閡。不要忘了,“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見,而后可以聽人言”。
3.耐心、專注
好的聆聽,并不是被動的行為,它需要聆聽者付出努力、全神貫注并做出回應。只有專注地聆聽才能明白別人在說什么,而心不在焉則會適得其反。
喬·吉拉德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在回憶往事時,他常常念叨這樣一件令其終生難忘的故事。
在一次推銷中,喬·吉拉德與客戶洽談順利,正當馬上就要簽約成交時,對方卻突然變了卦。眼看著到嘴邊的鴨子飛走了,當天晚上,喬·吉拉德便按照顧客留下的地址去求教客戶改變主意的原因。
客戶見他滿臉真誠,就實話實話了:“你的失敗是由于你沒有自始至終聽我講話。就在我準備簽約時,我提到我的兒子即將上大學,而且還提到了他的運動成績和他將來的抱負。我是以他為榮的,但是你當時卻沒有任何反應,而且還轉頭用手機和別人講話,我一惱火,就改變了主意!”
此番話鄭重地提醒了喬·吉拉德,使他領悟到耐心、專注地聆聽的重要性。他認識到,如果不能自始至終耐心、專注地聆聽對方講話的內容,不能認可客戶的心理感受,則有可能失去客戶。
所以,正確的聆聽態(tài)度是聆聽的第一要素。如果有了正確的聆聽態(tài)度,在生活中又該如何提高聆聽的能力、提高聆聽的質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