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金石情誼四十年 ——追思李學勤先生

張光裕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

1978年夏天,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劉仰嶠先生率團赴澳大利亞考察,李學勤先生以專家身份隨行,并特地到澳洲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所遠東歷史系作短暫訪問,由巴納先生和我負責接待。李先生對我們正進行的大型商周金文研究計劃“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既驚訝又感興趣,其后在巴格里芬湖游船上和在巴納家中作客時仍持續討論。1980年3月1日至25日,巴納先生和我在澳大利亞外交部支持下,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友漁院長邀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澳洲赴華訪問的人文學科學術交流學人,而李學勤先生正是其中一位重要推薦人。

1982年秋季,我自澳大轉職至香港中文大學。其后先生經港或訪港,倘遇新見青銅器,我必引領先生聯袂觀摩,閑中亦抽空來家中小敘(圖1),而我北上參加學術會議,也會盡量找機會向先生請教。先生每談及海外收藏青銅器,輒有所疑,則垂詢細問,對國內考古新知,又不鄙見告,虔虔信誼,令人不勝感念。

2012年巴納先生已屆90高齡,因事遠從南國到北京,而兩位前輩又已多年未曾碰面,余以為機會難得,乃乘因公訪京之便,于是年11月2日,席設北師大御馬墩餐廳,并請縉云兄作陪,這次也是三十多年后,難得一次的三人團圓飯聚(圖2、圖3)。

2006年夏天,我在北師大訪問期間,李先生邀我至清華大學熙春園吃晚飯,我向先生面告,繼上博簡后,香港又再發現秦、楚竹書。不意是次相聚,竟為清華簡收藏掀開序幕。先生以其睿智和廣博識見,再次成就了我們今生所結的金石緣。李先生在香港初見原簡的肅穆神情,如今猶歷歷在目(圖4、圖5)。

追念往往令人低徊感喟,尤其是觸及四十年的金石情誼,更增添無限難言的神傷。李先生在學術上之卓越成就,人所共仰,毋庸于此轉述。謹借當日所撰挽聯,衷心表達對先生無盡的哀思。

四十年前南國共商周銘猶記掄才掖學厚德長懷留證史

三千載后海隅同驗楚遺會當誦簡通經梁木遽頹倍傷心

圖1 1997年李先生訪港,余邀請先生到家中小聚

圖2 2012年11月,李先生、巴納先生與余三人于北京有一次難得的相聚

圖3 2012年11月,于北師大御馬墩餐廳飯敘,邀得縉云兄作陪

圖4 2008年6月下旬,李先生親赴香港考察,凝望原簡,神情肅穆

圖5 余與李先生于原簡前合照,見證清華簡日后的入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桥县| 嘉兴市| 德安县| 莱州市| 景泰县| 西宁市| 仁怀市| 靖边县| 阳东县| 龙海市| 大庆市| 昌江| 江安县| 郑州市| 丹巴县| 嘉鱼县| 抚远县| 噶尔县| 武陟县| 芦溪县| 金溪县| 昌图县| 岑巩县| 红安县| 英吉沙县| 桐柏县| 山丹县| 西乌| 双峰县| 灵寿县| 石城县| 莲花县| 团风县| 南宁市| 滦南县| 巴南区| 乌鲁木齐县| 仪征市| 霞浦县| 新宁县|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