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機構投資者一樣思考:散戶逆向投資策略實戰指南
- 黃佛森
- 2224字
- 2021-12-09 11:47:12
2.1 投資者如何從資產價格泡沫中獲取財富
著名的投資經理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曾說過:“市場永遠是錯的!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游戲。”其背后的含義就是每個繁榮的經濟,其實本質上都是人為制造的泡沫,要想從中獲利,就必須在通貨膨脹的初期進場并及早離場;在泡沫破裂時安然落地,并準備進場收拾。
如圖2.1所示,根據霍夫斯特拉大學吉恩-保羅·羅德里格(Jean-PauL Rodrigue)教授對泡沫的解釋,他認為泡沫的形成通常分為四大階段:潛伏期、意識期、狂熱期、破滅期。

圖2.1 吉恩-保羅·羅德里格教授的資產泡沫周期圖
2.1.1 潛伏期
在這個階段,會有聰明資金(Smart Money)向某一類別資產投資,其方式通常是隱蔽而謹慎的。這個階段資產價格會出現上漲,但還不會引起公眾的廣泛注意。
那些理解新的基本面情況的投資者會意識到某一種新興資產的投資機會,這種資產通常有實質性的上漲預期,但是要冒一定的風險,因為這些假設都是未經證實的。這類投資者通常信息靈通,對于宏觀經濟環境可能引發資產價格上漲的理解也更為透徹。隨著資產價格的上漲,其投資的資產類別持倉增加也會越來越多。
2.1.2 意識期
這一階段中,許多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開始意識到該類資產的沖量,于是將更多資金投入,推動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一些投資者獲利后可能會出現短期的拋售階段,這時又到了聰明資金入場的時候了。該階段的后期,新聞媒體開始注意到泡沫的出現,但通常以積極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2.1.3 狂熱期
這個階段,基本上每個人都能夠意識到價格的上漲,公眾紛紛開始入場。該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然而這個階段的價格走勢無關乎邏輯,而是與心理息息相關。大量資金涌入,公眾試圖抓住這場狂歡的機會,但與此同時,聰明資金和機構投資者通常會慢慢將資金抽出并出售資產。這時,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常規投資者在入場,導致基本面越來越模糊,表面上看,狂歡的氣氛絲毫沒有減弱。加上杠桿和債務等因素,價格會越飆越高。如果這個泡沫還伴隨著寬松的信貸環境,那么其持續的時間還將很長。但隨后的某個時間點,會有聲明警告觸頂信息,泡沫破裂在即。
2.1.4 破滅期
這是導致泡沫最終破裂的那個導火索到來的階段。基本上所有人都在這時意識到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了。當然也會有許多對市場有信心的人出來表態,稱這只是暫時性回落。有些投資者就會被迷惑,但時間不會太長。許多投資者開始拋售資產,但幾乎沒有人接盤,每個人都預計未來該資產價格會下跌。資產價格下跌的速度遠遠比當時上漲的速度要快,泡沫的破裂速度當然也比其膨脹的速度要快。過度杠桿化的資產持有者就破產了,導致更多輪的資產拋售。這時甚至有可能出現長期的投資機會,在這個階段買入,等待未來一段時間之后的回歸正常。但這個時候,公眾一般都會認為這已經是最糟糕的投資選擇了,而聰明資金會趁此機會以低價入場。
通過上述的描述,基本可以理解泡沫形成的過程及每個階段的特征。對于投資者而言,了解投資的資產處于泡沫的哪個階段至關重要。此外,也可以看到泡沫并不是什么壞事,聰明資金和機構投資者正是通過價格泡沫獲得了大量財富。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隨聰明資金及機構投資者。在意識期進場(在一些投資者短期拋售的下降行情階段)最為合適,風險低而回報高。除上述描述的特征外,在意識期內,由于方向并非十分確定,行情可能會反復徘徊,但是由于前期風險已大量釋放,因此下行的動力已減弱,此階段在宏觀上伴隨著信貸擴張外部影響,在風險釋放完畢后,上升趨勢越發明顯,該資產價格將會迅速攀升,同時也是聰明投資者獲利出逃的開始。
A股投資實踐雖然比理論要復雜得多,但理論與實踐整體上仍然是一致的。以2017年藍籌行情為例,在潛伏期,A股在2015年經歷了3波連續下跌,同時在第2波和第3波下跌中,國家隊資金也介入進行逆勢調控;如圖2.2所示,2016年1月發生熔斷之后,市場近乎絕望,交易量大幅萎縮,而與此同時政府施行了供給側改革,在2016年下半年以鋼鐵、煤炭、水泥為代表的周期性行業的產品價格開始大幅上升,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明顯改善,以上述大型相關國企為代表的上證50指數在2016年6月份已開始緩緩上漲,走勢明顯要好于中小創。在意識期,通過跟蹤滬深港通數據,可以看到北上資金在這期間開始大幅增持上證50指數的成分股,如保險銀行、消費類龍頭及煤炭鋼鐵企業。在狂熱期,媒體開始大勢報道供給側改革帶來周期性行業的國有企業的業績改善,市場也開始推崇以藍籌股為方向的價值投資,上證50指數的一些成分股突破了2007年的高點,而與此同時,數據顯示國家隊資金及機構投資者在2018年第1季度大幅減持。在破滅期,周期性行業上市公司業績達到頂峰,供給側改革效應開始減弱,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上證50指數的結構性行情結束,隨著中小創下跌。
A股的投資者如果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間跟隨聰明的機構投資者在意識期的假熊回調階段買入上證50,同時在狂熱期賣出,收益率可達40%,當然這是事后諸葛亮,況且這期間的震蕩周期也達到了近6個月,怎么判斷當時是意識期呢?這就需要大家結合更多的方面去驗證上述的判斷,如聰明機構投資者的買賣數據(北上資金在買入藍籌股)、政府的政策導向(政府供給側改革同時對中小板個股炒作的監管趨嚴)、整體市場流動性的情況(嚴格的監管使大市值個股的流動性好于小盤股)以及上市公司行業及公司本身的情況(藍籌個股估值低同時業績受益于供給側改革)。

圖2.2 上證50 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走勢圖
【圖片來源:萬得(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