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先秦玉器、青銅器造型觀念的確立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產品,不僅記載了數千年來中國政治、思想、文化及生產力的發展情況,也體現著古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玉器上接石器,下啟青銅器,從史前的簡樸神奇、商周的典雅凝重、戰國的繁縟華麗,到漢代的生動奔放、唐代的豐滿圓潤、宋代的秀巧清新、元代的豪邁粗獷、明清的吉瑞俗麗,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色和時代風格,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時代精神(見圖3.2-1)。

圖3.2-1 玉人頭 龍山文化 高4.5厘米 陜西省神木縣石峁出土 陜西省博物館藏

玉器誕生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公元前7 000年左右的河南南陽獨山玉雕,到公元前四五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和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玉器盛行約有3 000年之久。

玉器藝術在漫長的發展和演變中經歷過七個時期。

一是新石器時代的孕育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期間發明了原始砣機,工藝上有了鉆孔、鏤空及琢磨,代表文化有距今6 000~5 000年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玉獸玦”(見圖3.2-2)、“玉龍”(見圖3.2-3)和“玉璇璣形環狀器”都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玉獸玦”和“玉龍”采用的都是琢磨的制作方式,形如“C”狀,前者造型飽滿肥碩,后者造型精細圓潤,都極其珍貴。“玉璇璣形環狀器”(見圖3.2-4)體積扁平,造型在圓的基礎上外緣有三個鋸齒狀凸脊,寓簡潔中有豐富,靜態中有動感。“獸面紋玉琮”(見圖3.2-5)是良渚文化的代表玉器,外方內圓,紋飾奇特,雕鏤精細,顯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對美感的準確把握。

圖3.2-2 玉獸玦 紅山文化 高15厘米 最寬10厘米 斷面最厚4厘米 遼寧省建平縣采集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3.2-3 玉龍 紅山文化 高26厘米 剖面直徑2.3~2.9厘米 1971年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博物館藏

圖3.2-4 玉璇璣形環狀器 龍山文化經8厘米 1978年山東省滕縣里莊出土山東省滕縣博物館藏

圖3.2-5 獸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 高7.2厘米 上邊寬8.5厘米 下邊寬8.3厘米 孔徑6.8~6.7厘米 1982年江蘇省武進縣死敦墓葬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二是夏、商、西周時期的成長期(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771年)。夏代出現了銅砣,有了類似兵器的器型。商朝的玉器藝術性有所提高,更強調裝飾性,開始應用于祭祀、禮儀、佩飾、陳設、生產和殉葬,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功能。

在造型方面,玉器以中部器形為基礎又廣泛地吸收了南北的長處,并形成了統一的藝術格調。如殷商時期的代表性玉器“玉立人柄形器”“玉鳳”和“玉鸚鵡”。“玉立人柄形器”(見圖3.2-6)借助扁平的玉器形狀在兩面分別雕刻了男女形象,造型顯示著早期人像的古樸與稚嫩。“玉鳳”(見圖3.2-7)和“玉鸚鵡”(見圖3.2-8)形體也都很扁平,但琢磨的十分精巧,紋飾也非常精細。再如“玉跪式人”(見圖3.2-9),造型不僅古樸,刻畫細致,紋飾豐富,而且還是一件十分珍貴的玉質圓雕作品。

圖3.2-6 玉立人柄形器殷商 高12.5厘米 肩寬4.4厘米 厚1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圖3.2-7 玉鳳 殷商 長13.6厘米 厚0.7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圖3.2-8 玉鸚鵡 殷商 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圖3.2-9 玉跪式人 殷商 高7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時期的玉器造型整體更趨于扁平,刻飾比較簡單,但線條剛勁、形象鮮明。

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嬗變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時的玉佩極其豐富,有珩、璜、琚、禹、沖、牙及龍、虎等。“玉獸面紋飾”(見圖3.2-10)是春秋晚期的代表性玉器,器型略呈正方形,正面雕刻有多組對稱的變形蟠紋,紋飾細密,繁而不俗。戰國早期的玉佩繼承了春秋的細密圖案和隱起手法;中期的玉器技藝更為精湛,碾鋒勁銳、形式別致、圖案新穎;晚期的玉佩在制作上開始使用銅鐵砣具,工藝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尤其是對玉在溫潤光澤方面的美感有了進一步開發。

圖3.2-10 玉獸面紋飾 春秋晚期 長7.1厘米 寬7.5厘米 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1號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四是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589年)。西漢玉器有玉衣、玉枕、玉紐飾壁、玉劍飾、玉璽、玉高足杯、玉人等,造型手法有現實主義的也有比較夸張的。東漢玉器的立體感明顯減弱,轉向了平面的繪畫性。而三國時期出土的玉器寥若晨星,目前出土的僅有一些趨向寫實、簡括的玉豚、玉蟬等。

“玉獸首銜壁飾”(見圖3.2-11)、“玉鏤雕雙螭龍紋轂璧”(見圖3.2-12)和“玉舗首”(見圖3.2-13)都是西漢早期的玉器,紋樣細密,雕刻精致,特別是在鏤空雕刻方面顯示出了嫻熟的技藝,件件都堪稱古代玉雕之精品。

圖3.2-11 玉獸首銜璧飾 西漢早期 長18.2厘米 獸首長11.3厘米 寬13.8厘米 厚0.7厘米 畀徑8.9厘米 孔徑3.4厘米 厚0.4厘米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廣東省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圖3.2-12 玉鏤雕雙螭龍紋轂璧 西漢早期 高25.9厘米 壁外徑13.4厘米 內徑4.2厘米 厚0.6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圖3.2-13 玉舗首 西漢早期 高35.6厘米 陜西省興平市道常村茂陵附近出土 陜西省茂陵博物館藏

五是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的繁榮期(公元581—1234年)。隋、唐玉器一方面受薩珊波斯文化影響,出現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圖案;另一方面受到繪畫和雕塑的影響,比較注重精神和氣韻的表現。五代十國出土的玉器很少。宋代玉器因受到美術繁榮的影響,以及一些游牧民族工藝上的影響,形成了宋玉紋飾多變、風格迥異的時代特征。遼、金(公元1115—1234年)玉器散發著游牧民族的生活氣息,展現了邊疆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契丹、女真兩族捺缽生活為主題的春水玉和秋山玉。另外,在宋、遼、金時期還出現了有情節、有背景的景觀式構圖玉器,其構圖繁復、情節曲折,但砣碾遒勁、空靈剔透,人物刻畫形神兼備。

六是元、明、清的鼎盛期(公元1279年至民國誕生)。元代玉器不拘小節,做工漸趨粗獷,有繼承傳統型的玉器,也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新型玉器。到了明代中晚期,玉器開始出現商品化趨勢,玉胎厚重、造型呆板、做工草率、裝飾煩瑣,失去漢代博大和唐宋傳神的藝術魅力。清代玉器是歷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特別是乾隆朝,玉器稱得上是集歷代玉藝之大成。

中國青銅器藝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從夏王朝初期開始,直到禮制被打破、鐵器開始流行的戰國時期,在千余年間青銅器上承陶器藝術,下啟秦漢藝術,獨特的造型、別致的紋絡、精致的工藝,對后世文化與藝術都有重要啟迪,尤其是在文化精神層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青銅器造型和裝飾的目的是表現“協上下,承天體”的時代精神。先秦左丘明所著《左傳》中的《王孫滿對楚子》曾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體。”

夏標志著原始社會的結束和奴隸制的開始,也開啟了一個以青銅為主體的新文化時代。夏鑄九鼎即是當時多個集團集結的象征物,也對中國古代造型藝術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推動。

《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商代青銅器的用途也主要是用于占卜和祭祀。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青銅器的制作主要源于對自然力的崇敬和想支配自然的幼稚幻想,在現實社會中的目的則是為了體現統治者的意志和力量,彰顯王權與神權的結合。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不僅式樣規范、結構勻整、精致細膩,且氣勢雄偉。有的形象獰厲神秘,抽象而富有力量;有的裝飾奇麗生動,紋飾蜿蜒優美(見圖3.2-14、圖3.2-15、圖3.2-16、圖3.2-17、圖3.2-18)。

圖3.2-14 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 青銅 每邊邊長為52.4厘米 高58.3厘米 重量34.5公斤 湖南省寧鄉縣炭河里遺址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圖3.2-15 “禾大”人面方鼎青銅 高38.5厘米 口長29.8厘米 寬23.7厘米 1959年湖南省寧鄉縣黃材寨子山炭河里遺址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圖3.2-16 三羊罍 商中期 青銅 高29.0厘米 商代晚期 江寧縣征集 江蘇省南京博物院藏

圖3.2-17 伯矩鬲 西周早期青銅 高30.4厘米 口徑22.8厘米 1974年北京琉璃河251號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圖3.2-18 伯簋 西周早期 青銅 通高28.5厘米 口徑20.5厘米 1974年北京市房山琉璃河M209出土

西周中期至東周初的青銅器開始以禮樂器為主,目的在于“明貴賤,辨等列,序少長,習威儀”“定尊卑”“紀功烈,昭明德”。青銅器裝飾,一方面,開始從前期單獨適合對稱式紋樣轉向二方連續的帶狀紋樣,在連續、反復、整齊的變化中追求造型的節奏與韻律和形式美感(見圖3.2-19);另一方面也將商周承載的裝飾觀念與審美意識進一步注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由青銅藝術傳承下來的祖先崇拜、宗教意識和禮制文化博大精深,對后世的文化精神和藝術造型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圖3.2-19 獸面紋貫耳壺 西周 青銅 高30厘米 口徑15.6~13.6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

戰國后期,青銅藝術逐漸擺脫了宗教觀念和宗法禮制的約束,從崇神轉向了尚禮(見圖3.2-20、圖3.2-21),顯示出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器型從莊重威嚴、精巧奇麗開始向輕靈奇巧、質樸自然轉換,先前對外形典雅的刻畫也轉向了對內在情思的描繪。由夸張寫意向寫實的變化,由正面到側面、靜態到動態、平面到立體的一系列轉化為秦漢的美學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確立了秦漢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見圖3.2-22)。

圖3.2-20 三鹿鼎 戰國 青銅 通高18厘米 口徑12厘米 1982年北京市順義龍灣屯大北務出土

圖3.2-21 鸮首三足匜 戰國 青銅 通高16.2厘米 通長23.6厘米 口徑15.9~12.6厘米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圖3.2-22 少家鈁 西漢青銅 通高35.6厘米 口邊長10.8厘米 腹寬20.4厘米 圈足邊長12.3厘米 1996年北京市延慶鎮西屯磚廠M1出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县| 大邑县| 库尔勒市| 清苑县| 安仁县| 尉犁县| 四子王旗| 水城县| 辽宁省| 夹江县| 石河子市| 将乐县| 荃湾区| 岱山县| 古田县| 闵行区| 长丰县| 德昌县| 锡林郭勒盟| 镇安县| 印江| 德阳市| 章丘市| 元氏县| 保定市| 自治县| 汕头市| 射阳县| 太保市| 南昌县| 贵州省| 遂昌县| 松潘县| 句容市| 新建县| 正安县| 南江县| 霍邱县| 扶绥县| 门源|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