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原始陶塑和彩陶的肇啟
中國雕塑最早的考古發現距今有5 000年之久,實際發生應該可以追溯到7 000年前,而陶的產生距今至少已有8 000年。
陶是石器、骨器之后人類又一次偉大的文化創造,也是人類在原始農業和定居生活中對材質和美感追求并付諸實現的成果。它上承原始石器、骨器的審美意識,下傳商周青銅器造型語言與形式法則,是古代造型藝術演變發展歷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延土以為器”是古籍對制陶工藝最早的記述。
古人通過勞動實踐不僅認識掌握了泥土的可塑性和焙燒后的堅固性,還在逐步完善陶工藝過程中掌握了多種裝飾手法,以及陶在形、色、質方面的變化規律。隨著審美意識與造型能力的不斷提升,古人的藝術觀察力、表現力和對作品如何揭示思想內涵的認知力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伴隨著陶器的發展,陶塑和彩陶逐漸成為原始陶器中相對獨立的形式。
原始陶塑,在題材上分人物、動物和植物三大類,在造型上分獨立陶塑、擬形器和器物附飾三種。獨立陶塑能夠抒發制作者的情緒(見圖3.1-1、圖3.1-2);擬形器將獨立陶塑與實用陶器相結合,具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見圖3.1-3、圖3.1-4);器物附飾的運用則更為廣泛。原始陶塑盡管也有某種崇拜的意義,但從未真正脫離過實用性,也不曾成為純粹審美意義上的雕塑作品。

圖3.1-1 水鳥壺 新石器時期 陶 高11.7厘米 江蘇省南京博物院藏

圖3.1-2 象 新石器時期 陶 高7厘米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圖3.1-3 鷹尊 新石器時期 陶 高36厘米 北京國家博物館藏

圖3.1-4 獸形壺 新石器時期 陶 高21厘米 山東省博物館藏
彩陶的造型豐富質樸,色彩濃重,多用赭紅、黑、白三種顏色繪制,其紋飾簡潔,線條流暢,最顯著的藝術特征就是將器物造型與繪畫相結合。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見圖3.1-5)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菱形紋雙耳壺”(見圖3.1-6),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器物。

圖3.1-5 人面魚紋盆 仰韶文化半坡型 彩陶 高16.5厘米 口徑39.5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3.1-6 菱形紋雙耳壺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彩陶 高41.5厘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1973年在天水北面秦安縣大地灣出土的“彩陶人首口瓶”(見圖3.1-7)和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浮雕“人形雙耳壺”(見圖1-2),顯示出彩陶藝術中雕塑與器物結合的新特征。“人首口瓶”的人物面部五官勻稱,發式清晰,形象的凹凸變化和體、面關系都有較強的表現。“浮雕人形雙耳壺”,泥質紅陶,小口,沿外侈、圓唇,長頸下侈,溜肩,深腹圓鼓,平底,下腹部兩側有環耳;壺身除繪有黑彩圓圈紋和蛙形紋外,還有裸體人像浮雕,技巧雖很粗拙,但卻是目前僅見的早期浮雕作品。這表明原始人已懂得用泥塑形后再在表面繪彩的表現手法,也說明塑繪結合在當時就已成為造型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

圖3.1-7 人首口瓶 新石器時期彩陶 高31.8厘米 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
從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講,彩陶的出現為中國原始繪畫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為后來的彩繪陶俑和彩塑藝術的形成在表現形式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