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彩塑藝術
- 胥建國
- 3036字
- 2021-12-10 16:49:39
2.3 漆器與夾纻干漆
漆器出現的歷史比較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前期,髹漆就已開始使用。曾有傳說講:帝堯用陶器、帝舜制漆器。另據《韓非子·十過》記載,說在堯舜時期,除了陶器之外已經有了用于“食器”的漆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時期文化中期出土的朱漆木碗經測定為7 000年前所制,也證明了使用漆的歷史至少應在公元前5 000年左右。
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文化可謂獨樹一幟,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青銅禮器和漆器等方面都展示出了高超的技藝。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嘗為漆園吏?!庇幸环N解釋說,莊子在楚國時曾經做過管理漆園的官吏,說明當時漆的生產和管理已具有一定的規模。也正因此,當周人以青銅器和陶器為榮時,楚人卻會以漆器和絲綢而感到自豪。
漆器繼承并綜合了上古的造型藝術,是上古造型藝術的最后一個階段,對中古造型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漆器出現后,受制于采集所需要的鋒利工具等原因,漆的產量和漆器成品發展與同期的陶器、青銅器比起來顯得比較緩慢,直接影響到了漆的推廣。漆器真正獲得發展,進入鼎盛期是在戰國時代。
漆器在藝術上吸收了陶器、玉器和青銅器所取得的成果,同時又有新的發展。線的運用流暢有力,比彩陶藝術中的紋飾更富有變化和靈動性;動物與器物的結合展現了雕塑之美;以黑、紅、黃為主色的色彩不僅暗合了“天玄地黃”的說法,具有神秘的色彩,還以其色澤的精彩絕艷和紋飾的華麗超越了同時期其他藝術。漆器展現出的鮮明強烈之美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念,對后世繪畫、雕塑、建筑、書法的創作都產生了廣泛而長遠的影響。
漆,是漆樹上分泌出的一種汁液,涂在木器上可以防腐,增加外表的美觀。色漆主要有朱漆、黑漆、紫漆和綠漆。通常都是朱漆繪于內,黑漆畫于外,也有的是黑底花紋或黑底朱紋。漆器的胎骨有木胎、竹胎、布胎、夾纻胎、石胎和金屬胎。漆器的裝飾方式十分豐富,有描繪、針刻、銀扣、描金、雕刻、漆繪、鑲嵌和貼金箔等,但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以色漆來彩繪裝飾花紋。漆器種類有食器(見圖2.3-1、圖2.3-2、圖2.3-3)、兵器、禮器、樂器(見圖2.3-4、圖2.3-5)等。其中食器的造型樣式最多,如“彩繪龍鳳紋蓋豆”(見圖2.3-6)、“鴛鴦形漆盒”(見圖2.3-7)、“彩繪豬形盒”(見圖2.3-8)等。在出土類型和數量上,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稱得上最為豐富,有漆箱、漆棺、錦瑟彩繪、撞鐘擊磐圖、建鼓舞圖和動物造型等(見圖2.3-9),器型上繪制的裝飾紋樣也十分豐富。

圖2.3-1 彩繪云紋長柄勺 戰國 漆器 長92.5厘米 寬7.5厘米 高7.5厘米 1978年湖北省江陵天星觀1號墓出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圖2.3-2 彩繪風紋盤 戰國 漆器 口徑27.1厘米 高5.1厘米 1982年湖北省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圖2.3-3 彩繪鳳鳥雙連杯 戰國 漆器 長17.6厘米 寬14厘米 高9.2厘米 1987年湖北省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2.3-4 彩繪虎座鳥架懸鼓 戰國 漆器 鼓徑39.4厘米 通高84.4厘米 1993年江陵楚墓出土 湖北省沙市博物館藏

圖2.3-5 彩繪虎座鳥架懸鼓 戰國 漆器 鼓徑38.4厘米 通高86厘米 1988年江陵棗林鋪1號墓出土 湖北省江陵縣博物館藏

圖2.3-6 彩繪龍鳳紋蓋豆 戰國漆器 長20.8厘米 寬718厘米 高24.3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2.3-7 鴛鴦形漆盒 戰國 漆器 高16.3厘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2.3-8 彩繪豬形盒 戰國 漆器長43厘米 寬15厘米 高20厘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2.3-9 隨州曾侯乙墓梅花鹿 戰國早期 漆器 湖北省博物館藏
“彩繪木雕漆座屏”(見圖2.3-10)是戰國時期的漆器代表作品。座屏以鳳鳥為中心,采用了浮雕和透雕的手法,共計雕刻了51個動物造型,形態逼真,構圖生動,再現了自然界生存競爭的情景,堪稱漆器中的經典之作。

圖2.3-10 彩繪木雕漆座屏 戰國 漆器 長51.8厘米 寬3厘米 高15厘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1956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戰國楚墓出土的“鎮墓獸”(見圖2.3-11)也是一件漆器精品。鎮墓獸身高128厘米,鹿角殘長15厘米,木胎,圓雕,通體髹漆。鎮墓獸作蹲坐狀,頭頂有兩支鹿角,鹿角外繪有黑漆髹成成組的卷云紋。頭部似獸,黃色兩耳翹起,紅色雙目圓睜,張開的嘴中露出上下兩排整齊的牙齒,中間吐出的一條長長紅舌經胸垂至腹部,舌面有葉脈狀的棱。獸的胸部繪出雙乳,背部雕有四個對稱的卷云紋。前肢上舉,黃色的兩爪持一條蛇,作吞食狀。全身髹褐漆,并繪紅、黃相間的鱗紋。整個造型融合了多種動物的形象,展現了曠世神靈的氣質,充分發揮了藝術的想象力。

圖2.3-11 鎮墓獸 戰國 漆器 高128厘米 河南省博物館藏
鎮墓獸的作用和意義如同鶴、鹿等吉祥動物一樣,都是用以企盼逝者早日登遐升仙,希望起到辟邪驅鬼,戰勝妖魔鬼怪,保證死者平安的作用。它的出現反映了先民的思想意識及其對占卜神仙鬼怪等宗教文化的尊奉。
漆工藝里還有一種被稱為“夾纻”干漆的制造方法,傳說東晉時期雕塑家戴逵曾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佛教造像的制作中,開創了以夾纻制像的形式。遺憾的是,這種被稱為戴逵“三絕”之一、曾放置于瓦官寺中的五軀夾纻佛像未能保存至今天,以饗天下。
夾纻干漆中的“夾纻”,語義來自《慧琳一切經音義》(卷77)引《釋迦方志》(卷上):“綊纻者,脫空象,漆布為之?!?/p>
夾纻干漆在公元前后已有用漆布制成冠的事例。這種漆纻制品,有脫胎和不脫胎兩種。不脫胎的通常為木胎,基本是實胎;脫胎的一般是泥胎,制好后再將泥取出成為空心。制作方法是先塑好胎骨,再在胎骨上粘貼涂抹有油料的布料,每纏一層,就用生漆涂抹一遍,待其干后再粘貼第二層,涂抹第二遍,直至最后有一定的厚度,變得干硬。脫胎的時候需要將內胎取出,只保留變硬的外殼。
“夾纻干漆造像”是用漆涂裹纻麻布而制成的佛像或菩薩像,又稱干漆像、脫空像、搏換像、脫沙像等。這種漆工藝制作的塑像,分量輕,精光內斂,有一種特殊的美感。由于制作工藝周期比較長,耗材大,藝術性要求高,大多造像的制作都有皇家背景。
關于明清宮廷夾纻干漆的制作方法,陸樹勛氏所藏的《圓明園內工佛作現行則例鈔本》有詳盡的記載。抄本曰:“佛像不拘文武,油灰股沙,使布十五遍,壓布灰十五遍,長面像衣紋熟漆灰一遍,墊光漆二遍,水磨三遍,漆灰粘做一遍,臟膛朱紅漆二遍。所用材料有:夏布、桐油、嚴生漆、蘢罩漆、退光漆、漆朱、磚灰、魚子磚灰、土子等(磚灰、土子是用以和漆的原料)。”
夾纻干漆制作的造像以唐宋年間的最具代表性,水平也最高。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鑒真大和尚東渡日本傳法,夾纻造像之法也由此傳入日本。鑒真和尚去世前,弟子們用此法為其制成了一尊夾纻干漆“鑒真坐像”(見圖2.3-12),這尊具有寫實特點的造像迄今仍保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開山堂。同時期的歷史遺存還有現藏于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的隋代“木芯漆佛像”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唐代“夾纻干漆描金佛像”,這兩件作品也都堪稱是夾纻干漆造像的珍品。

圖2.3-12 鑒真坐像 唐 夾纻漆 高80厘米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據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卷上)記載,13世紀間汴梁光教寺內也曾有宋代制作的五百羅漢夾纻像,“像皆是漆胎,妝嚴金碧,窮極精好”,遺憾的是未曾留存至今。
元代的漆器工藝雖然也達到了一定高度,但主要是雕漆類和部分其他漆藝類作品,未見有夾纻干漆造像。洛陽白馬寺現藏有20身夾纻羅漢像,對于其制作年代學術界還沒有定論,是元代、元末明初還是明代,學者們各執一詞。這些羅漢像原來是元朝大都大能仁寺的遺存,明代后移入北京,藏于慈寧宮佛堂,并經過多次裝鑾,于1973年遷往洛陽白馬寺。這批造像中,“韋馱像”(見圖2.3-13)與“多聞天像”(見圖2.3-14)相對而置,塑工精細,色彩沉穩協調,尤其是身上的披巾帶飛舞飄動,充分發揮了夾纻漆工藝輕巧靈便的特點。

圖2.3-13 韋馱像 元末明初夾纻漆 高206厘米 河南省洛陽白馬寺

圖2.3-14 多聞天像 元末明初夾纻漆 高200厘米 河南省洛陽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