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個中國人Ⅲ
- 蕭璇 楊宇菲 楊靜 雷建軍
- 2722字
- 2021-12-10 16:18:05
漫聞花兒續短長
青柳垂絲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
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續短長。
這是最早出現“花兒”一詞的文獻。明代文人高洪,萬歷年間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走馬上任;漫游春山間,想必也為農夫村女的情致所動,寫下這首《古鄯行吟》。人們據此認為,花兒的誕生不晚于明代。
其實,花兒的傳唱分為平日與趕會。平日里,農人田頭勞作、牧人放牧時漫唱,旅人趕路時行吟,獨自陶醉,對唱問答,毫無拘束。見啥唱啥,走哪兒唱哪兒,自由爛漫。趕會則到一年一度的花兒會上,與花兒歌手們一較高下,比著誰的調子、唱段多,比著隨機應變的機智。
說起花兒的傳唱,馬風山肚子里裝著老人們講的故事。在乾隆年間,據說是當兵的人在部隊上唱花兒,排解戍邊之苦,慢慢流傳到青海、甘肅、寧夏。同治“回亂”,陜西的白彥虎、杜文秀一路打到新疆,邊走邊唱。民國時,朱仲祿收集了出來。花兒都是以地名命名,如六盤山花兒、河州花兒。如六盤山小調講的是故事,像《太平年》《五更月》,是敘事性的,篇幅都比較長。“文革”時,花兒的詞被認為不良,多半是男女關系,被禁止了。
馬風山說:“之所以成為‘非遺’,就是中間停了。沒人敢唱,我很小的時候聽到他們唱,都不敢大聲唱。到80年代就不唱了,都去掙錢了。后來,村里就聽不到花兒。我找磁帶、光盤,覺得這么好的調子咋沒人唱,我就開始學。”
黎套村1991年才通電。在那之前幾年,馬風山聽哪兒有花兒就往哪兒湊。距離老家近十公里路的地方,有一個漢人村子。正月里過大年,馬風山還上初中,正好騎自行車路過。漢人村子的樹杈上掛了個大喇叭,放個磁帶,唱的是河州花兒。馬風山聽著,一陣風順過來,聲音大得不行,一陣風逆著吹,就聽不見了。馬風山索性把自行車放下,坐那兒聽。放了一兩個小時,一直唱著,他覺得調子好聽。一抬頭天已經黑了,回家還有十公里路,趕緊騎車趕路,耳朵卻一直在風里找那花兒聲。
這幾年人們開始辦花兒賽。一個朋友臨時替馬風山報了名。當天晚上八點演出,七點節目單上還沒馬風山的名字。馬風山有點不解,朋友說你別管,到時喊你上去你就上。參加的花兒賽多了,馬風山才知道,唱花兒也是有人好有人不好的。馬風山說,自己從沒拿過一等獎、二等獎,有些小伙子嗓音特別洪亮,但他們就只會一兩首,長年反復練,奔著比賽去的,不像他這樣會很多種調。馬風山一直希望有一個專業老師給他指點一下換氣、發聲,他只是憑著感覺唱。

馬風山的歌本,有根據老人唱的花兒整理的,也有自己寫的
馬風山平時愛唱六盤山小調。他有一本歌本,里面是一百多段花兒的歌詞,有的是自己寫的,有的是去采風是跟老人問的,有的是平時聽到合心意的。
馬風山原創的詞寫得很有意思,關于愛情的詞寫得既含蓄又浪漫:
翻過了一山又一山
山連著山
走過了一川又一川
走道的路兒把花漫
花種子撒到了天邊
剛翻到過了高高的六盤山
腳戶哥
又來到了寧夏的固原縣
從大灣來到了南河灘
又聽到了尕妹的少年
桃者花開紅了三月天
艷陽天
春風吹綠了黃草灘
山前的楊柳樹把頭美
桃杏花繡紅了臉蛋
青苗地里的白牡丹
你把花兒漫
歌聲兒穿透了云端
穿到了腳戶哥哥的心尖尖
迎來了花兒的春天
除了與尕妹妹的情意綿綿之外,關于現實的調侃也很有趣:
漢族人有錢了買樓房
老回回
有錢了搬的是二房
我們兩教信仰不一樣
圖瘋狂
各人有各人的活方
上了嘛QQ上微信
種上癮
心里頭產生了感情
沒定沒了的手不停
枉費心
從天黑聊到了五更
馬風山說,有時刻意想寫詞,反而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有時候晚上兩三點,睡不著覺的時候會突然有想法,炕上爬起來還能寫上幾句。馬風山說這邊唱花兒不說唱,而是說漫,漫花兒。一個“漫”字,足以展現創作和演唱花兒時的那種狀態,演唱者訴說著內心豐厚的情感,如水波一般漫開。
2015年馬風山被評為原州區六盤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年政府兩千元的補助。馬風山說,在固原有七個花兒傳承人,西吉有兩個。到春節聯歡晚會要出節目,他就自己寫一些應景的六盤山花兒:
尕連手令
陰山里拉霧陽山里開,平川里下者雨來
尕妹是牡丹園子里開,阿哥是蜜蜂者探來
白楊樹高來著三丈三,風刮者栽了個倒桿
青苗地里的白牡丹,過路人漫了個少年
原州張易的好地方,西海子是我的家鄉
小城鎮建設搞得強,繁榮了張易的市場
馬鈴薯變成了金疙瘩,農民們花兒者笑了
生態移民的好政策,改變了貧困的家鄉。
直令
六盤山的拉霧須彌山開,固原城下者雨來
尕妹是牡丹經涇源開,阿哥是蜜蜂探來
魏石窟高來六丈三,雕在四口子的路邊
黑城的西瓜沙又甜,過路人見了口干
其實,在花兒傳承上,馬風山想做的事很多。2016年6月,他在原州區申請在惠德村建一個文化大院,用作傳承花兒的活動場地。作為一個花兒傳承人,要傳承就要有徒弟,而且每年都要拿出節目來。徒弟倒是收了八個,可出節目少不了場地。
沒有活動場地,只好在馬風山家里排練。每到春節前一個月冬閑的時候,徒弟們、一起唱花兒的伙伴們就會聚到馬風山家排練節目。愛聽花兒的村民也會聚過來,有時候家里能來三十多人,位置不夠了就到炕上滿滿地坐著。在房子里只能教唱,也不敢放聲,擔心攪擾了鄰居。每到要走位彩排,就到村委會籃球場去。晚上村委會的燈光一亮,村里人就知道今晚在排練,寒冬臘月也都湊過來聽他們唱。有一次,在村委會排練來了一百多人,男女老少濟濟一堂,圍著中間的火爐,興致高了每個人都唱上一兩句。原來大伙兒都會唱。當時的場景,從馬風山神采飛揚的神情里都能感受到那股熱乎勁兒。
這幾年,固原市大力發展旅游業。他希望在文化大院的基礎上,開一個農家樂或者茶館,外地游客可以一邊吃著農家飯,一邊聽他們唱花兒。自己能掙上錢,花兒也能傳承著。馬風山說,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又感嘆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沒有資金辦不起來。
作為固原市文聯音樂家協會的四分之一,馬風山每年還到文聯開會。有一回學習習總書記的文藝座談會講話。領導念完習總書記講話之后,請各協會成員發言。輪到馬風山的時候,領導說你在村里帶領群眾搞文藝,這正是習總書記所倡導的,如果之后有什么需要我們幫助的,可以跟我們說。馬風山在會議上顯得靦腆,默默點頭,不太講話。
出了政協大樓上了車,馬風山說文聯是個沒什么錢的單位,也不會給什么支持,真要問他們的話可能也就五百元。之前在老家的時候自己忙活了半天,給張易鎮申請了花兒傳承基地,每年有一萬元用來辦活動。結果現在搬遷了,自己白忙活了,反而便宜了現在老家那邊的人。
每年,馬風山會到各地參加政府組織的文藝演出。舞臺上,除了花兒,各種文藝節目輪番上演,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這種場合,馬風山興致也不高,倒是打扮得閃亮。一身繡滿亮片、繡著紅花的藍色馬甲,套在白色的回族襯衣上,和鑲滿了裝飾的藍白帽子配成一套,腰間別了個塑料紅寶石墜子。有時也有記者來采訪作為非遺傳承人的馬風山,他簡單地聊聊花兒、自己要唱的歌曲。一切都熟悉地上演,沒有太多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