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信用與信用風險

信用是指按照約定履行承諾或義務而取得的信任。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因主觀或客觀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即交易對方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只出現在貸款中,也會發生在擔保、承兌和證券投資等表內、表外業務中。銀行如果不能及時識別損失的資產,增加核銷呆賬的準備金,并在適當條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確認,就會面臨嚴重的風險問題。

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對于銀行零售信貸業務,信用風險主要來自還款意愿不足和還款能力不足兩方面,對信用評價也主要是通過這兩方面進行的。

2.2.1 信用風險識別

個人客戶的信用風險主要通過分析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兩方面進行識別。

1. 還款能力

(1)還款能力的影響因素

還款能力受借款人當前收入、資產狀況、負債狀況、未來收入、收入穩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不是僅由當前收入高低決定的。

(2)如何判斷還款能力

首先,要分析客戶是否具備還款能力。主要是看收入還貸比是否在銀行規定的范圍內。在借款人提供的收入信息真實的前提下,銀行還要重點關注借款人的負債情況,不僅要看借款人在本行是否有其他負債,還要通過征信報告或第三方數據查詢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機構是否有負債。掌握其完整的負債情況,才能準確推算出收入還貸比是否在規定范圍內。

其次,要分析客戶還款能力是否有保障。主要是通過對借款人基本資料中有關穩定性的信息進行考察,如現居住地穩定性、職業穩定性、家庭穩定性等,還要考察借款人工資收入、經營收入、家庭共有收入及財產等方面產生的現金流的穩定性,預測其未來現金流在滿足正常生活開支以后能否覆蓋還款額。

最后,要分析借款人是否具有較強的財產實力。現金流只能反映借款人資金的流動性,而充足的資產則可以反映借款人對工作或家庭發生變故的承受能力,即使將來借款人沒有了現金流,也有能力通過處置資產償還銀行貸款。對于資產的評估需要重點關注資產價值以及資產流動性(快速處置變現能力)。

2. 還款意愿

(1)還款意愿的影響因素

借款人的道德品質和違約成本是決定借款人還款意愿的首要因素。

(2)如何判斷還款意愿

由于信息不對稱,通常銀行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面了解借款人的個人品質,這就需要銀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客戶信息,從而判斷其還款意愿。在業務受理之初,通過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查詢客戶征信記錄是否良好,對于線下業務也可同客戶的親戚、熟人、朋友打聽,了解借款人為人處世的情況,包括是否有不良嗜好,還可通過面談直接了解借款人的性格特點。

2.2.2 信用風險評估

防范信用風險的核心是要正確評估和衡量信用風險。國際經濟金融界對信用風險評估日益關注。信用風險評估方法主要包括專家判斷法和信用評分模型法等。

1. 專家判斷法

專家判斷法是基礎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是商業銀行在長期信貸活動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信貸風險分析和管理制度。專家判斷法是指銀行信貸決策由銀行內經過長期訓練的具有豐富經驗的信貸人員所掌握,并由他們做出是否貸款的決定。因此,在信貸決策過程中,信貸人員的專業知識、主觀判斷以及某些要考慮的關鍵要素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常用的專家判斷法有5C要素法、5P要素法等。

(1)5C要素法

5C指借款人道德品質(character)、還款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擔保(collateral)、環境(condition)。

道德品質是一種對客戶聲譽的度量,包括其償債意愿和償債歷史,指客戶愿意履行其付款承諾的可能性,其是否愿意盡自己最大努力來按照承諾還款。客戶的品德好壞主要看個人特質,可根據其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以及過去的信用記錄來確定。

還款能力指借款人的財務狀況是否足夠支撐還款行為,主要根據借款人的收入、資產狀況進行衡量。如果申請個人經營類貸款,還應判斷項目或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以及獲利情況。具有較好的經營業績、較強的資本實力和合理的現金流量的項目或企業,才具備良好的償債能力。

對于個人經營類貸款,資本往往是衡量其財務狀況的決定性因素,資本雄厚說明具有巨大的物質基礎和抗風險能力。

借款人用其資產對其所承諾的償還行為進行擔保,如果發生違約,債權人對于借款人抵押物有要求權。這一要求權的優先性越高,則相關抵押品的市場價值就越高,欠款的風險損失就越低。

環境指對借款人的償付能力產生影響的社會經濟發展一般趨勢和商業周期,以及某些地區或某些領域的特殊發展和變動。這是決定信用風險損失的一項重要因素。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發展趨勢、區域信用環境和營商環境對個人借款人的收入來源和償債能力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2)5P要素法

有些銀行將客戶特征歸納為5P因素,即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資金用途因素(purpose factor)、還款來源因素(payment factor)、債權保障因素(protection factor)、前景因素(pers-pective factor)。

2. 信用評分模型法

伴隨個人信貸產業日趨繁榮、大數據技術迅猛發展、數理統計模型技術進步、社會征信體系完善,信用評分模型技術也在蓬勃發展,成為個人授信風險管理的核心技術之一。

信用評分模型誕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美國FICO(費埃哲)最早提出,并使用至今,是商業銀行個人授信業務核心且先進的管理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購車貸款管理、住房貸款管理等領域,在風險管理、市場營銷、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信用評分模型運用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借款人的人口特征、信用歷史記錄、行為記錄、交易記錄等大量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挖掘數據中蘊含的行為模式、信用特征,捕捉歷史信息和未來信用表現之間的關系,開發出具有較強預測力的模型,以信用評分來綜合評估借款人未來的信用表現。信用評分模型能為個人信貸管理人員提供大量具有高度預測能力的信息,幫助管理人員制訂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以較高的精度有效開拓市場、管理風險、挖掘收益,實現個人信貸業務的高收益。

風險評分種類很多,其中常見且業內應用較為廣泛的主要是申請評分卡(A卡)、行為評分卡(B卡)、催收評分卡(C卡)和欺詐評分卡(F卡)。本書核心內容即全面介紹這些風險評分卡模型的建模方法,具體技術細節見后面章節。

2.2.3 信用風險監測

風險監測報告是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對于風險管理的實施和改進極為重要。它可以幫助各級管理人員準確、及時、全面地了解個貸業務資產組合在不同時間點的表現和質量,對風險管理策略進行適時的修正和調整,從而實現風險管理體系的逐步完善。

1. 信用風險監測

信用風險監測是指信用風險管理者通過各種監控手段,動態捕捉信用風險的異常變動,判斷其是否已經達到引起關注的水平或已經超過閾值。信用風險監測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包括交易級、賬戶級、客戶級風險監測和資產組合風險監測。

2. 信用風險報告

銀行應建立一整套信用風險內部報告體系,確保風險管理相關部門都能監測資產組合信用風險變化情況。根據信息重要性、類別及報告層級的不同,商業銀行應明確內部報告的頻率和內容。

2.2.4 信用風險控制

前面介紹的信用風險的識別、評估、監測用于確定風險損失的可能性和嚴重性,而信用風險控制是指基于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常用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如下。

1)授信限額管理:包括客戶統一授信、合作機構授信限額、區域限額管理、行業限額管理、產品組合限額等。

2)優質客戶篩選:客戶篩選是從源頭降低風險,基于數據分析篩選出低風險高收益的優質客戶,特別是在產品發行的早期階段,風險政策和策略還在磨合,為控制風險,一般也是先通過行內白名單預授信的方式圈定優質客戶。

3)業務流程控制:科學優化信貸業務流程和風控流程,對于風險管理尤為重要,實現跨部門、跨業務環節的多方信息互通和協作。

4)有效擔保緩釋:有效的擔保手段包括抵押、質押和保證。但是隨著消費金融、互聯網信貸業務模式的發展,對擔保的依賴慢慢降低了,以純信用方式擔保已逐漸成為主流。

5)及時有效的貸后管理:貸后管理主要是貸后檢查、監控和預警,及時預知和發現風險。

6)及時清收處置:在發生逾期后,及時、有效地進行清收,及時止損,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

7)不良資產處置:不良資產處置包括不良貸款核銷、轉讓出售、不良資產證券化、債務重組等。通過不良資產處置,盡可能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盤活,能夠降低損失,幫助銀行丟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

2.2.5 征信

信用風險的核心來源是信息不對稱,而征信就是讓專業、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企業或個人建立信用檔案,依法采集、客觀記錄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對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一種活動,它為專業化的授信機構提供了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1. 征信機構

征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的、獨立于信用交易雙方的第三方機構。它們專門從事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資料的工作,出具信用報告,提供多樣化的征信服務,幫助客戶判斷和控制信用風險等。征信機構是征信市場的支柱,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擴大市場交易規模的必要前提。沒有征信機構承擔的社會功能,社會信用很難充分發揮作用。征信機構可按照如下3種方式進行劃分。

1)按業務模式可以分為企業征信機構、個人征信機構。

2)按服務對象可以分為信貸征信機構、商業征信機構、雇傭征信機構。

3)按服務范圍可以分為區域征信機構、全國征信機構、跨國征信機構。

2. 征信體系

征信體系由與征信活動有關的法律規則、組織結構、市場管理、文化建設、宣傳教育等共同構成。征信體系的主要功能是為信貸市場提供服務,同時因其具有較強的外延性,也服務于商品交易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受各國文化和歷史影響。征信體系主要有市場主導、政府主導和會員制3種。我國采用的是市場主導和政府主導相結合的模式。

3. 征信數據庫

征信數據庫就是利用社會各類信用主體的調查數據及其經過分類整理之后的信用信息所建立的資源庫,是信用信息收集和信用記錄的一種重要形式。征信數據庫通常是由專業化且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社會各類經濟主體建立的信用檔案和基礎數據庫,通過依法采集、整合、使用、管理和報告不同社會經濟主體的信用信息,建立可實時更新、動態調整的信用檔案,依法對外提供各類信用主體的信用報告。

我國的征信數據庫結構如圖2-5所示。

046-01

圖2-5 征信數據庫結構

截至目前,在個人征信領域,除了人行征信中心外,獲得合法個人征信牌照的征信機構僅百行征信和樸道征信兩家,即只有這兩家是合法且有資格的個人征信機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君县| 成安县| 潮安县| 铜山县| 沂南县| 花垣县| 沾化县| 靖宇县| 连山| 合川市| 新丰县| 石家庄市| 邯郸县| 衡山县| 宣武区| 华蓥市| 彭山县| 开封市| 西安市| 军事| 吉木萨尔县| 富宁县| 平远县| 通渭县| 城固县| 沛县| 武冈市| 马公市| 九寨沟县| 大丰市| 微博| 浦县| 定西市| 太白县| 乌鲁木齐县| 无锡市| 大渡口区| 高密市| 吴桥县| 清水河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