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風控:評分卡建模原理、方法與風控策略構建
- 張偉
- 771字
- 2021-12-01 14:05:19
2.3 欺詐與欺詐風險
欺詐是行為人故意制造假象或隱瞞事實真相并可能使他人誤解、上當的行為。欺詐的本質是虛假或隱瞞。欺詐風險是指因欺詐行為帶來的可能的潛在的損失。
2.3.1 欺詐風險的分類
在銀行零售信貸領域,欺詐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如表2-6所示。
表2-6 欺詐風險的分類

2.3.2 欺詐風險的防范
欺詐風險防范比較有效的手段、技術、工具和抓手如下。
1)采用身份識別、活體識別、三要素四要素驗證。
2)建立黑名單、多頭借貸庫和信譽庫。
3)黑產設備和行為特征提取(基于規(guī)則)。
4)建立欺詐評分模型(有監(jiān)督學習)。
5)建立聚類與異常檢測模型(無監(jiān)督學習)。
6)關聯網絡挖掘(無監(jiān)督學習)。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隨著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技術在智能風控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基于無監(jiān)督學習和關聯網絡挖掘的模型效果會更出色。
2.3.3 欺詐風險與信用風險比較
在實際業(yè)務中,欺詐風險與信用風險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實際上有頭部銀行在風控實踐中甚至并未對兩者做嚴格的區(qū)分。
在筆者看來,欺詐風險和信用風險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欺詐風險屬于操作風險范疇,欺詐的核心在于“虛假”,而且欺詐風險如果造成重大損失的,則可能會觸犯刑法,例如信用卡詐騙、信用卡惡意透支等。
2)欺詐風險具有動態(tài)性和對抗性,欺詐具有明顯的對抗性和顯著的動態(tài)性,原來設定的欺詐規(guī)則隨時可能會失效,使用監(jiān)督學習模型的反欺詐模型的預測效果可能會隨時間較快衰減。
3)從建模技術角度,兩者也存在一定區(qū)別。
- 欺詐更關注短期行為,因為欺詐分子的目的一般是“撈一把就跑”,通常不會潛伏或逗留太久,所以模型目標Y以短期快速逾期表現為主。
- 兩者所使用的特征變量側重點有差異,欺詐風險模型更傾向于構造反映欺詐的特征。
- 在模型選擇方面,欺詐模型更多使用非監(jiān)督學習方式。
- 反欺詐對于實時性有更高要求,特別是交易反欺詐和支付反欺詐場景,都要求做到實時欺詐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