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時代,人口增長和結構進入新均衡
世界正在快速變老,人口峰值提前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顯示,2019年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2.6歲,比1990年提升8.4歲。高收入國家中,日本的人口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84.6歲,作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中國也已經達到了77.3歲。預計2050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有望達到77.1歲。屆時,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15.9%。與此同時,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的增速會超過低齡老人,到2050年達到4.26億人,是2019年的3倍。
人口年齡中位數就像是人口年齡結構的重心,我們可以通過它簡單地窺見人口老化的速度與程度。進入20世紀中后期,全球都在變老,但是各國的速度卻大相徑庭(見表1-1)。稍做對比就會發現,與歐美國家相比,東亞國家的老齡人口增速更快,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也更為劇烈。1960年,英國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已達35.6歲,但是到60年后的2020年,只緩慢增長了4.9歲。同一時期,美國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增長了8.6歲,而日本則一舉躍升了23歲,已經接近半百。中國的增幅也不小,增長了17.1歲。
表1-1 不同時期各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年齡中位數

資料來源: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數據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世界銀行,Our World in Data數據庫,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國家統計局。
注:中國1960年的人口預期壽命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57年數值。
人口老化的同時,陸續有國家和地區進入人口負增長,如德國、日本、俄羅斯等。盡管當前全球人口規模仍在不斷增加,但是增長的勢能已大幅衰減,越來越多國家的生育水平開始低于保持人口不增不減的更替水平,即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小于2.1。當全球出生人口數少于死亡人口數時,世界人口將停止增長。由于死亡率下降的長期趨勢相對穩定,全球人口何時達到峰值基本取決于未來生育水平下降的速度。
有學者認為,全球人口負增長會很快到來。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認為,全球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97億人的峰值,之后將進入負增長,到21世紀末人口數量會回落到90億以下。而聯合國根據中等生育水平假設預測的結果則相對樂觀,認為到2100年,世界人口規模在達到109億人時才會停止增長。兩者對人口預測的差距主要源于對未來生育水平的預期不同。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總人口為14.1億人,繼續保持增長,但是出生人口數已降至1200萬人,比國家統計局2019年推算的數量減少了260萬人。據此估算,中國的出生人口數很可能在幾年內便降至1000萬左右,并與同期的死亡人數相當,屆時中國人口總數將達到峰值,不再增長。過去,不少學者提出中國人口將在2025-2030年達到峰值,現在看來這一時間很可能要提前了。
人口負增長會導致一系列社會經濟后果。達雷爾·布里克(Darrell Bricker)在《空蕩蕩的地球》一書中提出,由于人口數量大幅下降,人類在未來很可能將面對一個空蕩蕩的星球,即將見底的不是自然資源,而是我們人類本身。這近乎科幻般的想象,真的會變成現實嗎?所幸,人口數量即使進入衰減期,哪怕減半也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人類善于學習與適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可以汲取日本等長壽時代先行國家的經驗,更好地應對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本書的第四章將對日本的社會與經濟進行深入剖析。
人口年齡結構從金字塔走向柱狀
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的背后是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的變化。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從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到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轉型。前文所描述的人口“變老”與“衰減”現象正是這種轉型的結果。最早于1929年由美國人口學家沃倫·湯普森(Warren Thompson)提出,后來又經過長期演變形成的“人口轉變理論”是對這種轉型的最經典刻畫。
在經典的人口轉變理論下,人口年齡結構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見圖1-1)。第一階段表現為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人口規模不變或增長極其緩慢;第二階段表現為死亡率開始下降,出生率仍保持高位,人口快速增長;第三階段表現為保持低死亡率的同時出生率開始下降,人口增速放緩;第四階段表現為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人口規模趨于穩定。

圖1-1 人口轉變的四個階段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數據庫,作者整理。
基于上述四個階段死亡率和出生率的變化,可以大致描繪出每個階段所對應的人類發展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對應狩獵-采集和農業社會時期,嬰幼兒和青少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口規模增長極其緩慢。
第二階段對應工業時代早期,表現為人口高增長,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般的直觀形態廣為人知。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二戰后的中國和印度,死亡率快速降低的同時出生率仍保持在高位,因此人口快速增長,兩國的人口總規模先后超過了10億。
第三階段對應工業時代中后期,此時死亡率已經下降到較低水平,而出生率也開始快速下降,人口金字塔的基座收窄。實際上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已經走過了第三階段,部分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正處于這一階段。
第四階段是低死亡率、低出生率時期,此時人口年齡結構底部收縮更快,從典型的金字塔結構變為柱狀結構,各年齡段人口趨于均等。人口年齡結構朝柱狀轉型的一個標志是老年人群占比趕上青少年人群占比。當前,許多成熟的工業化國家已處于或接近第四階段,例如英國、德國等。
我們認為,長壽時代實際上是傳統人口轉變理論第四階段的延伸,將是人口轉變的一個新均衡狀態。屆時,人口年齡結構到底會發展成什么樣,目前還很難有準確的結論。雖然死亡率的變化趨勢基本是明確的,但是出生率的走向,尤其是變化的快慢很難預測。由于人類壽命不斷延長,柱狀結構的重心還會上移。如果生育水平繼續長期明顯低于更替水平,人口總量負增長,柱狀結構的底部會進一步收縮,人口年齡結構甚至會偏向倒梯形。
通過對英國、美國、日本和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100年的變化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它們的人口年齡組成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什么不同。
在工業革命最先爆發的歐洲,死亡率和出生率也最先轉變。英國從人口轉變的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發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950年英國人口年齡結構的底端矩形化已經比較明顯。到2020年,柱狀形態初見模樣。再到2050年,隨著人口壽命進一步延長,老齡人口占比持續增加,英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將呈現為瘦長的柱狀,人口規模也基本穩定(見圖1-2)。
美國有更加開放的移民政策和更高的生育水平,因此其人口相比英國稍顯年輕。當前,美國人口仍在增長,但是增速明顯衰減。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2020年美國人口增長率已降至7.4%,僅次于1930-1940年大蕭條之后10年的歷史低點。到2050年,美國人口年齡結構的柱狀形態同樣會比較明顯(見圖1-3)。
與英美這些最先開啟工業化的國家不同,日本幾乎是在短期內迅速完成了從第二階段到第四階段的人口轉變。可以看到,1950年日本人口年齡結構是經典的金字塔形,在經歷了二戰后短暫的嬰兒潮后,其生育水平開始迅速下降。日本在2008年人口達到峰值后便進入了緩慢的人口負增長階段。到2020年,日本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超越了柱狀,再到2050年更是將呈現為明顯的倒梯形(見圖1-4)。
新中國成立后,在鼓勵生育的大環境下,中國在近20年的時間里都維持了較高的生育水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先后迎來了兩波年均出生2000萬人以上的嬰兒潮,不少家庭都有五六個孩子。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生育率開始快速下降,到1980年時,總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個婦女在育齡期間生育的子女數量已經降至3以下的水平。隨著80年代相對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出,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進一步下探。盡管如此,1981-1997年,前兩波嬰兒潮人口進入育齡期,仍帶來了第三次人口出生的高峰。此后20多年,即便是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政策,也沒有再出現大規模的人口出生浪潮。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050年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將趨于柱狀。但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至1.3,這一數值已低于國際上常說的低生育率陷阱的警戒線,長此以往,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很可能會更接近日本(見圖1-5)。

圖1-2 不同時期英國人口年齡結構比較
資料來源: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數據庫。

圖1-3 不同時期美國人口年齡結構比較
資料來源: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數據庫。

圖1-4 不同時期日本人口年齡結構比較
資料來源: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數據庫。
人口年齡結構從金字塔走向柱狀,這一過程將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原來居于金字塔底部的龐大新生人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社會生產和消費的主力。當這批人進入中年要購買住房時,房地產業就會興起;當這批人進入老年時,養老和醫療產業就會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當一波一波的人口浪潮退去,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柱狀,那些伴隨人口大潮而興起的產業就需要做出調整,一些產業甚至還會出現衰退。
在人口年齡結構向柱狀轉變的過程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人口轉變第三階段的末尾。這時出生率快速下降,導致受撫養的未成年人口占比減少,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進入勞動年齡,整個社會處于勞動力最豐富的階段,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大多數。勞動供給增加并拉動儲蓄率提升,會從人力資源和資本的雙重角度為經濟增長創造獨特的發展機遇。經濟學上將這種由于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占比增長快于其他年齡組人口,從而帶來的經濟增長稱為人口紅利。
中國毫無疑問是充分利用人口紅利的全球典范。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人口總撫養比,即需要被撫養的老年人口與少年兒童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降至50%以下,進入人口紅利期。城市化快速推進,農村地區大量的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務工群體——農民工。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我國農民工數量在2019年達到頂峰,接近3億人。由于中國有在除夕與家人團聚的傳統,這一龐大的群體會集中在春節期間返鄉,形成了堪稱“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的春運。在勞動人口增長的同時,全民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力資本,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提高了勞動力的健康資本,加之改革開放帶來的寬松環境,使得人口紅利得以釋放,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并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持了明顯的優勢。但是這種由人口數量帶來的紅利始終只是人口轉變過程中的一個短暫現象。我們不禁要問,人口紅利是一過性的嗎?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退休后,人口紅利會不會變成人口負債?在本章的最后一節,我們將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圖1-5 不同時期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比較
資料來源: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數據庫。
一個老年人占1/4的社會
長壽時代,老齡人口占比將長期超過總人口的1/4。從聯合國數據來看,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日韓等亞洲新興發達國家,還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盡管各自經歷的人口轉變速度和階段不同,到21世紀中葉,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比都會超過25%,并會在相當長時間內維持在這個水平(見圖1-6)。
這一高占比的出現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方面,死亡率的下降會帶來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低生育率導致年輕人占比降低。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生育率的下降與老年人口占比的上升密切相關。正如美國學者約翰·魏克斯(John Weeks)在經典教材《人口學概論》中指出的,死亡率下降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增加老年人的數量,而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只有在生育率下降的前提下才會明顯上升。
由于人口基數龐大,中國一直都是全球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只是過去占比不高,并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今中國老齡人口數量及其占比正在進入快速增長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91億人,占比13.5%,即將進入老齡社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2035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1億人,占比22.3%,2050年將達到3.8億人,占比27.9%。值得注意的是,從人口普查的數據看,我們進入老齡社會的速度比過去的預測結果更快。

圖1-6 各國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比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聯合國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數據庫。
隨著整體健康水平的提升,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社會對傳統意義上的老年人有了更進一步的劃分。現在通常會將65~79歲的人稱為低齡老人,他們的身體機能和智力水平仍保持較好狀態。而80歲及以上的人,則稱為高齡老人,他們對生活照料和醫療的需求會明顯增加。聯合國數據顯示,2020年日本高齡老人占所有老齡人口的比例達到32%,也就是說每三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高齡老人;美國和英國的高齡老人占整體老齡人口的比例也在25%左右。
目前中國老齡人口增長是以低齡老人增長為主,高齡老人的增速略慢于整體人口老化的速度,但是到2030年前后,高齡老人將成為老齡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隨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高峰的一代人邁入高齡期,未來的人口年齡結構中,高齡化現象將逐漸凸顯。《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顯示,2010年中國80歲及以上人口不足2000萬人,2020年其規模已達到3000萬人左右。接下來高齡人口的增速會更快,預計到2033年前后,其規模將比現在翻一倍,達到6000萬人以上,其占比也將超過老齡人口的1/5。之后高齡老人占比還會持續快速上升,成為老齡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在一個老齡人口占比超過1/4,且高齡人口占比高的社會,整個社會的經濟組織需要調整、轉型和重建,否則健康、照料和財務負擔不但會壓垮個人和家庭,也會使得政府財政難以為繼。這就需要個人、政府、企業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城市能否迎來新的繁榮?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爆發,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以及城市化的進程。繁榮的大型城市、超級城市圈不斷涌現。如今,高收入國家有超過80%的人生活在城市。在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這一比例也為50%~80%。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在加速提升,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3.9%,比2010年提升超過14個百分點,并保持著繼續上升的勢頭。另外,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人口向大中城市,尤其是東南部城市群進一步集中的趨勢。
城市的繁榮并非一成不變。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的進步與新興技術的轉移,城市的人口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由于人口向就業集中,就業隨人口集聚,人口結構也因此成為城市發展的晴雨表。20世紀中后期,歐美發達國家和日本先后完成了工業化,并相繼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紐約、倫敦等超大城市的就業人口圍繞高新經濟產業進行崗位重組,經濟保持了持續繁榮,其人口結構也依舊相對年輕。2015年日本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人口持續凈流入使得東京都市圈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達到66%,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之相應,東京地區的老齡人口占比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然而另一些曾經的制造業中心城市卻落伍了。從工業繁盛到衰落,輝煌一時的城市圈淪為“鐵銹地帶”。19世紀中期的匹茲堡被譽為美國的鋼鐵之都,新來的年輕人只要在工廠找一份工作就能在30歲之前買下一套房子。然而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導致國內需求下滑,加之來自海外的國際競爭加劇,匹茲堡鋼鐵產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城市經濟下滑。在20世紀50年代的鼎盛時期,匹茲堡人口一度達到68萬人的峰值,然而到1990年,其人口只剩下37萬人,下降了近50%。尤其是年輕人相繼離開這座城市,導致在21世紀初,匹茲堡一度躍升為全美老齡化程度排名第二的城市。因此匹茲堡采取了一系列產業轉型的復興計劃,如今匹茲堡已經由鋼鐵之城轉變為一座以高科技研發為特色的城市。近10年來,匹茲堡老齡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增幅已不到同時期美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未來其老齡人口占比還有望繼續降低。
其實中國的東北三省正在面對與“鐵銹地帶”類似的挑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東北三省常住人口為9851萬人,比2010年減少了1101萬人,哈爾濱也成為近10年來唯一一個人口負增長的省會城市。生育率下降、年輕勞動力人口外流加劇了東北三省的人口老化,老齡人口占比達到16.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老年人聚集的城鎮注定要衰落嗎?當然不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群村(The Villages)是圍繞活力養老而興起的城鎮,我們在那里看到的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在商業地產的帶動下,群村在三個郡超過1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建立起了超大規模的養老社區,從全國各地吸引了超過10萬退休老人居住,形成了一個蓬勃發展的社區。我們將在第五章詳細介紹那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