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長壽時代
  • 陳東升
  • 6278字
  • 2021-11-29 10:42:31

前言 開啟長壽時代新認知

站到一萬米的高空看這個世界,身處一百年的時空觀察這個世界,才能有遠見與堅持,才能不出現偏差,才能看得更早、更遠。

——題記

如果把從狩獵-采集時代起的人類25萬年歷史濃縮成一天,那么在這一天的前23小時58分半,人類都處在漫長的狩獵-采集到農耕文明的演進過程中。直到公元1800年,人類的生活水平整體上沒有發生過重大變化,此時人類的預期壽命與狩獵-采集時期的人類相差不大——基本都是30~35歲。然而就在“這一天”的最后一分半鐘,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類仿佛打開了奇妙之門。工業革命是名副其實的偉大革命,它開啟了過去兩個半世紀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技術進步使得人類大幅度突破自身極限,創造了空前的繁榮。農業技術的進步讓人類得以大面積消除饑餓,營養狀況不斷改善。煤炭、石油的使用大幅提高了人類的生產效率,并為工業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高速迭代升級,不斷改變人類的通信和生活方式,極大地降低了人類的生產成本。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預期壽命成倍增長,到2019年,全球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2.6歲,發達國家普遍邁過80歲門檻。全球人口數量也從18世紀初的不足10億人增長到2019年的77億人。今天,我們習慣了這個熙來攘往的世界,直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才激起人類已塵封百余年的大流感記憶。如果以這次世紀大疫情作為下一天的零點,我們不禁要問,工業革命后的繁榮狀態還會持續到明天嗎?在浩瀚宇宙乘坐這艘藍色方舟的人類,究竟是否能就此度過資源匱乏的時代,走向無盡的增長?

近年來,有識之士都切實感到人類正站在一個時代的十字路口。我認為從百年時空的跨度來看,我們面臨的時代變局包含三個層面:首先是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大變局,其次是以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發展目標帶來的文明形式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大變局,最后是長壽時代帶來的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自身的大變局。這三個問題相互影響,將成為影響全球未來的主要力量。

市場經濟帶來的全球化已經深刻改變了國際秩序。在工業革命后的200余年中,世界主要國家在經歷過現代戰爭與革命的洗禮后,都逐漸走向了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過去30年,全球化成為主旋律,全球化的本質是各類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及優化利用。由于勞動力很難跨國流動,因此跨國公司進行全球要素配置時,大量制造業崗位流向供給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然而發達國家的本土藍領工人的生活狀況并未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出現倒退。一系列逆全球化現象,包括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摩擦都是這一過程的具體反映。全球化帶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問題是影響當下世界格局的關鍵變量,這些變量在碰撞調整后會逐漸進入一個新的平衡狀態。

碳達峰、碳中和是對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工業文明是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文明,帶來了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而新能源技術正在重構這一體系。與此同時,隨著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不斷深入,社會經濟各部門都將以更高效的方式運行,也將改變能源消費的結構。未來,清潔的新能源將極大程度地替代化石燃料燃燒供能,這為新的技術革命帶來了無限可能。在突破耗能的桎梏后,人類對“數據富礦”的開采將實現新突破,這將重塑生產過程,減少浪費,建立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人類社會將真正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在這一過程中,新舊產業會發生更替。就像數碼照相技術的興起使傳統膠卷產業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樣,未來相似的故事還會在許多產業上演。

長壽時代來臨,攸關人類自身命運。我們所說的“長壽時代”,是指人口增速大大減緩(甚至陷入負增長),同時人口年齡結構向“柱狀”收斂后,老齡人口占比很高的一種社會狀態。在此狀態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長期超過1/4。當前世界的中等以上收入國家普遍都行進在長壽時代的軌道上。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了0~14歲人群,達到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已經在向“柱狀”收斂。日本已經進入長壽時代,202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28.7%,并且日本在2005年就出現了人口負增長。長壽時代是一個新的人口均衡狀態,結束了工業革命之后200多年的人口爆發式增長。在長壽時代,很可能人的壽命穩定地增長,而人口總數卻穩定地下降。當前人類的預期壽命每10年增長2~3歲,大概再過30~50年,100歲的壽命將是人人都有可能預期的。壽命增長固然是普通人樂于看到的,但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口進入負增長而老齡人口占比很大時,經濟增長必然面臨挑戰,社會也將承受巨大的再分配壓力,原有的發展軌道必須轉型。

長壽時代是一個關于人類自身的話題,我認為它與全球化等關乎環境的大命題有所不同。人是一切經濟供需和社會現象的主體,隨著人口激增、平衡、衰退的變化,人類的社會經濟組織也將調整、轉型、重建。激發長壽時代下的經濟潛力,維持經濟增長,會成為所有國家都逃不過的重大課題。“短期看宏觀,中期看結構,長期看人口”,這是我在多年的宏觀經濟研究中形成的重要認識,也是可以用來分析市場的一種方法論。長期以來,我創辦的泰康保險集團持續深耕壽險產業鏈,尤其是近年來進入了醫養和大健康領域,因此得以更深入地洞察人口變遷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

2020年,我將初步的思考進行了濃縮總結,形成了《長壽時代的理論與對策》這篇文章,并發表在《管理世界》雜志上。近期在閱讀國內外文章和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我對長壽時代的內涵又有了更多認識,把這些新的認識匯集起來,就形成了這本書。與本書高度相關的一個概念是人口老齡化,聯合國用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來劃分老齡化程度,超過7%被稱為老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超過14%被稱為老齡社會(aged society),超過21%則被稱為超老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自19世紀60年代起,主要工業化國家如法國、瑞典、英國、德國等先后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13.5%,已接近老齡社會,這使得老齡化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老齡化是一種人口動態現象,是眾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的客觀結果,但人們往往將老齡化與消極含義聯系在一起。人們甚至用“銀色海嘯”來形容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的破壞力。實際上,當老年人口增長到一定水平,人口年齡結構將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社會經濟組織和要素配置在調整、重建后,會逐漸形成一種新均衡。為了用一個更精確和中性的概念來總括這個認識,本書提出了“長壽時代”的概念。

“長壽時代”這個詞過去在很多場景下都被使用過,但沒有被體系化。2019年底,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準備制作一部名為《長壽時代》的紀錄片,為此來采訪我,“長壽時代”這個詞語在那一刻映入我的眼簾。導演解釋道,他們為了尋找一個有新意的片名也花了很多時間。于我而言,這個詞語不僅有新意,還打通了我長期以來的思考脈絡。長壽時代可以啟迪人們跳出“老齡化”圈定的固有框架,一個新時代來臨,必將對舊時代帶來全面的重構。人們需要在這樣一個更宏大的語境中,積極地思考未來、暢想未來。我希望重新定義這個概念。

消除人口老齡化的焦慮

全球學術界和智庫機構對人口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相關成果可謂汗牛充棟。近代人口學誕生以來,一共經歷了三個主要理論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的主流觀點是從18世紀末發展至今的馬爾薩斯主義理論,認為農業社會中的耕地等資源對人口增長存在限制。著名的“馬爾薩斯陷阱”就是指人口的幾何級增長遠超生存資源的算術級增長,因此將引發災難。這明顯過度放大了人口增長的潛在風險,忽視了技術進步的潛力。第二個階段的主要觀點是20世紀后期興起的人口衰竭理論,認為人口老齡化會對消費、生產力、就業、創新等造成消極壓力,強調老齡人口的負擔性。這是發達國家在受到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后,由于缺乏有效應對方案,因而走向的另一個極端。第三個階段是近20年間對“積極老齡化”(active ageing)的廣泛探討,這個階段延續至今,研究領域逐漸多樣化、細分化,人們開始認為老齡化是社會經濟、醫療、公共衛生領域取得進步的體現,而倡導理智、客觀地接受老齡化也逐漸成為一種主流聲音。

當前,幾乎世界所有發達國家都在面對老齡化的挑戰,人們之所以對老齡化抱有憂慮情緒,是由于人們難以清晰預見和有效應對它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重大影響。綜合有關理論,老齡化對社會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下降,沖擊工業化生產組織形態。由于出生率不斷下降,年輕勞動力人口將出現長期萎縮,工廠和企業可能會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

二是老齡化將對社會儲蓄與資本造成較大影響。傳統的生命周期理論認為老年人是消費主體,隨著老年人的占比不斷上升,消費率會上升,社會整體儲蓄率會下降,這將不利于資本積累,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種觀點認為,當老齡化成為社會普遍認識后,人們會更加傾向于進行預防性儲蓄,因此造成消費市場的萎縮。

三是老齡化社會對社會發展和創新形成抑制。老年人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開拓進取能力普遍不如年輕人,老齡化將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創新動力的提升帶來不利影響。

四是社會保障體系將難以為繼,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目前各國的社會保險體系都是在人口高速增長時期制定的,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逐漸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國外普遍通過延遲退休年齡、提高繳費、降低給付水平、增加財政補貼等方式緩和赤字問題,然而人們已經越來越不可能依靠基本社會保障來覆蓋老年生活成本。

五是老齡化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分化,將有相當一部分人和家庭背負巨大的負擔,難以走出困境。

日本是當前全球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國家,2020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超過28%,上述問題已在日本社會中逐步顯現,這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近些年,每當提及與老齡人口增長有關的話題時,一層陰蒙蒙的烏云就會籠罩在人們心頭。就像不愿面對自己必將到來的晚年那樣,人們也不愿意迎接必然來臨的老齡社會。然而回顧歷史,前一個時代的尾聲也必然是后一個時代的先聲,當大多數人被悲觀情緒限制想象力時,我們也會錯過長壽時代穿過烏云投下的第一縷陽光。

在我看來,上面提到的老齡化挑戰,仿佛是第二次跌入了“馬爾薩斯陷阱”,只不過這次陷阱的根源不是外界資源的限制,而是人類的某種“自限”。目前的一系列理論研究主要都是針對老齡化現象本身的,它首先假設社會經濟的基本運行模式不變,然后孤立地開展老齡化研究,這就像是站在農業時代去描繪工業社會,“站在過去看未來”,得出來的結論一定是陳舊過時的,一定是對未來益處不大的。而“站在未來看未來”時我們就會發現,在人類歷史上,由教會主導的社會最終適應了科學與信仰的共存,由農耕主導的社會最終適應了蒸汽機與勞動者共同進入工廠,被傳染病籠罩的世界最終合力戰勝了黑死病與天花,深受工業污染折磨的各國也開始提出“碳中和”這樣頗具野心的目標……技術的持續進步與大規模應用,將成為人們持續解決社會矛盾的有效工具,而政府、企業與個人在微觀層面的自適應能力,以及追求和諧發展的內在沖動,則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工具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與認識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能夠破解未來面對的挑戰。

長壽時代是一種新的適應性世界觀,如果說老齡化是人口衰退的挽歌,長壽時代則吹響了人們在人口達到“新均衡”的趨勢下主動追求長壽、健康和富足的號角。長壽時代將衍生出長壽經濟,在新舊要素的交錯作用之下,我們將逐步迎來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長壽社會。

長壽時代是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新認知

長壽時代所代表的概念體系是我長期思考人口結構變化及其影響,以及在過去十幾年深耕大健康產業的過程中得到的一套認識論和世界觀。這套概念體系是以一種前瞻的、主動適應的視角,立足于未來的人口和社會形態,同時又吸收了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認識改變。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總是在解釋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這個世界”,我相信這個新認知有潛力指導我們從各自的角度去改造這個社會,讓人類的明天更美好。

長壽時代與之前的人類社會究竟有什么不同?本書認為長壽時代具有五大特征:死亡率降至低水平,預期壽命持續延長,生育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年齡結構呈柱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長期超過1/4。同時,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又一次重要的轉型,因此基于工業時代的分析結論在未來的適用性將會大打折扣。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將傳統的對老齡化的認知進行一次系統更新,更加積極主動地應對這個問題。

長壽時代是未來人類社會的新常態。工業時代,老齡化被異化為一種悲觀的現象,而長壽時代則代表一種更為客觀的態度,把老齡人口占比高視為人類社會的一個新常態。在這個新常態下,我們衡量人類壽命長短的尺度將發生根本變化,傳統的人生三段論——學習、工作、退休將被改寫,三者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壽命的持續延長將令人們不得不面對新的就業、健康和財務挑戰,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規劃和安排生命的全過程。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結構也需做出相應調整,這也將為人們帶來新的機遇。具體來說,長壽時代這套新的認知框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長壽時代不僅僅針對“長壽”。長壽時代既關注人的壽命延長,也關注長壽與健康、財富等主題的內在關聯,以及人口現象背后一系列的經濟與社會形態變化。需要注意的是,人類即將同時進入長壽時代和數據時代,伴隨著技術的變遷,數據時代將帶來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組織方式。長壽時代需要充分吸收數據時代的發展成果,借此改變傳統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更好地迎接挑戰。

第二,長壽時代“啟動”健康時代。在長壽時代,人類最主要的疾病負擔將由急性傳染性疾病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轉變。壽命延長使得“帶病長期生存”成為常態,傳統的以急癥治療為核心的醫療模式將轉向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為核心的醫療模式,健康成為個體關注的第一要素和最寶貴的財富,這將刺激并釋放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龐大的健康需求將促進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令其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支柱產業,并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其中,醫藥工業、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險是大健康產業中最核心的產業。

第三,長壽時代“呼喚”財富時代。長壽時代帶來的自然壽命延長會使人們對財富積累和籌資問題更加關注。養老和醫療健康的籌資都需要著眼于全生命周期來規劃,這會形成旺盛的財富管理需求。巨大的需求同時也會帶來財富管理的供給側改革。隨著資本市場不斷成熟,個人投資者會變得更加理性,更傾向于向專業的財富管理機構尋求投資建議,并通過長期復利和多元化配置進行財富積累,降低長壽時代個人資產耗竭的風險。

第四,長壽時代賦予老年人新的社會角色,還將改變工業時代以來的生產組織方式,激發長壽經濟的更多可能性。在傳統老齡化的理解框架下,一些學者提出老年人口會通過消費來提振經濟,但僅僅把老年人定義為消費者是不夠的。社會必須注重老年人力資本的開發,激發老年人的生產潛能。我們正處于一個科技驅動的轉型期,對體力勞動的需求在持續減少,互聯網和5G正在重新組合生產要素,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徹底解放人力資本,老年人的價值將被重新認識、定位和發掘,而不是停留在社會資源的消耗者這個刻板的定位上。我們要運用新思路讓老年人通過更靈活的方式參與勞動力市場,傳授知識技能和經驗,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第三次人口紅利”。

長壽時代是關系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如何讓長壽時代不伴隨貧困和疾病,讓人們在長壽時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現實,是國家、社會和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長壽時代同時也是健康與財富的時代,它必將深刻改造人類社會經濟,也必將激發全新的解決方案。社會各界只有洞察長壽時代人類社會的變化,才能未雨綢繆。長壽時代的未來取決于包括個人、政府、企業在內的各方的行動,讓我們共同塑造出一個人人都能夠安享長壽饋贈的美好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湛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宣化县| 佛山市| 东阿县| 东至县| 红河县| 黔西| 平邑县| 大宁县| 惠来县| 高邑县| 大田县| 巴彦淖尔市| 噶尔县| 子长县| 全南县| 绵阳市| 砚山县| 长白| 湘潭市| 太康县| 铜鼓县| 庐江县| 葫芦岛市| 伽师县| 怀化市| 沁阳市| 松原市| 蒙自县| 鄂伦春自治旗| 石屏县| 昌黎县| 太康县| 横山县| 泸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贺兰县| 湖州市| 仁寿县| 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