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養成快樂的習慣
[快樂物語] 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如果現在不加以了解和實踐,將來也永遠體會不到。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快樂吧,不要“有條件”地快樂。
第1節 快樂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習慣
亞伯拉罕?林肯說:“只要心里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償。”
心理學家M?N?加貝爾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于客體,而是由于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除了圣人之外,沒有一個人能隨時感到100%的快樂。正如G?肖伯納所諷刺的那樣,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但是,我們可以憑借動腦筋和下決心來利用大部分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從而使我們得到快樂。我們對小事的煩惱、挫折、牢騷、不滿、懊悔、不安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純粹出于習慣。我們做這種反應已經“練習”了很長時間,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應。這種習慣性的不快樂反應大多起因于我們自以為有損于自尊心的某種事情。一個司機無緣無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們談話時有人肆意插嘴,我們以為某人該來幫忙他卻沒有來,等等。甚至一些非個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認為是傷害我們的自尊心而引起我們的反應:我們要乘的公共汽車不得已而來遲了,我們要打高爾夫球時偏偏下雨了,我們急著上飛機時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們的反應是憤怒、沮喪、自憐,換句話說:不高興!
不要讓事情把你搞得團團轉。治療這種病最好的藥方就是使用造成不快樂的武器——自尊心。不知你是否參加過一個電視節目,看到過節目主持人操縱觀眾的情況?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標記,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 的標記,所有的人又都笑起來。他們的反應像綿羊一樣,告訴他們怎樣反應,他們就奴隸般順從地做出反應。你現在也是這種反應。你讓外在事物和其他人來支配你的感覺和反應。你也像馴服的奴隸一樣,等某件事或某種環境向你發出信號——“生氣”——“不痛快”,或者“現在該不高興了”——你就迅速地服從命令。
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變成一個主人而不再是奴隸。正如R?L?史蒂文森所說過的:“快樂的習慣使一個人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條件的支配。”
你的意見可能使事情更不樂觀。甚至在遇到悲慘的條件和極其不利的環境時,我們一般也能做到比較快樂,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樂——只要我們不在不幸之中再加上我們自憐、懊悔的情緒和于事無補的想法。
人是一個追求目標的生物,所以,只要他朝著某個積極的目標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快樂就是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的征兆。人只要發揮一個目標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環境如何,他也會感到十分快樂。托馬斯?A?愛迪生有一間價值幾百萬美元的實驗室沒買保險而被火白白燒掉了。后來有人問他:“你該怎么辦呢?” 愛迪生回答:“我們明天就開始重建。”他保持著進取的態度,可以斷言:他絕不會因為自己的損失而感到不幸。
心理學家H?L?霍林沃茲說過:快樂需要有困難來襯托,同時需要有以克服困難的行動來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所謂的災難很大程度上完全歸結于人們對現象采取的態度,受害者的內在態度只要從恐懼轉為奮斗,壞事就往往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們嘗試過避免災難而未成功時,如果我們同意面對災難,樂觀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會脫落,變成一株美麗的花。”
第2節 快樂是一劑良藥
快樂本來就出自人的心靈和身體組織。我們快樂的時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覺得更好,身體也更健康,甚至肉體感覺都變得更靈敏。俄國心理學家K?柯克契耶夫對人在快樂與不快樂的思維中的狀況進行過實驗。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都更靈敏,觸覺也更細微。威廉?貝特斯證明:人進入快樂的思維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視力立即得到改進;瑪格麗特?柯貝特發現: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記憶大大增強,心情也很輕松;精神醫學證明:在快樂的時候,我們的胃、肝、心臟和所有的內臟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幾千年前,賢明的老所羅門王有一句格言:“快樂的心有如一劑良藥,破碎的心卻吸干骨髓。”猶太教和基督徒都把歡樂、喜悅、感恩。開朗列為通向正義和美好生活的途徑,這也是很值得重視的。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快樂與犯罪行為的關系之后,得出結論說:古老的荷蘭格言“快樂的人家不邪惡”,在科學上是站得住腳的。他們發現,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樂的人際關系。耶魯大學對“挫折”做過十年研究,結論是,我們所說的不道德和對他人的敵意,很多是因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辛德勒博士說:不快樂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樂則是治療這些疾病的惟一藥方。“疾病(disease)”一詞意味著一種不快樂的狀態——dis(不),ease(安樂)。最近有一項調查表明,大體上說,樂觀開朗的企業家“注意事物光明的一面”,他們比悲觀主義的企業家更能有所成就。
看來,我們對于快樂的普遍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們說:“好好干,你會快樂。” 或者對自己說:“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會快樂。” 或者教別人“仁慈、愛別人,你就會快樂。”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保持快樂,你就會干得好,就會更成功,更健康,對別人也就更仁慈。”
第3節 練就一種健全的心理
養成勇往直前、積極地面對艱難困苦的習慣。養成永遠追求目標的習慣,不管發生什么事情。根據每天遇到的實際情況和你想象到的情況,通過訓練積極進取的態度去解決一個問題或達到一個目標。想象你自己對困難作出的反應,不是逃避或繞開它們,而是面對它們,同它們打交道,以一種進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們奮斗。英國小說家愛布爾維?萊頓說:“絕大部分人只是在自己已經熟悉的——不管是想象中還是實際中熟悉的——危險中表現勇敢。”
著名倫理學家R?W?愛默生說:“心理健全的度是到處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
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系統地培養出來。首先,快樂不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決于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著快樂主動降臨,或者碰巧發生,或者由別人帶來,那你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無法決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著環境來“驗證”你所進行的快樂思維,你就可能要等上一輩子了。任何一天都有好與壞——沒有哪一天、哪種環境是百分之百的“好”。這個世界上和我們的私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因素和“事實”,它們不是體現出一種悲劇、抱怨的 看法,就是一種樂觀、快活的看法,這完全取決于我們的選 擇。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選擇、注意和決定的問題,而不 是思想上的誠實不誠實的問題,好與壞同樣“真實”。問題僅僅在于我們主要注意哪一方面,我們的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面。
審慎地選擇快樂的思維不僅僅是權宜之計,它能夠產生非 常實際的效果。著名棒球投手卡爾?艾斯金說過,“惡劣的思維比惡劣的投法造成的壞球更多,一次布道比任何教練的忠告 更有效地幫助我克服了壓力。布道的內容是:我們應當像松鼠采集栗子一樣,將快樂和勝利的時刻積存在自己的記憶里,遇到危機時刻,就可以利用這些記憶來激勵自己。小時候,我常到家鄉城外的小溪邊釣魚,我現在還能生動地回憶起那個地點,在一片開闊的綠草地中央,周圍是高大蔭涼的樹木。每當球場內外感到緊張時,我就集中精力回憶這幅景象,心情自然也就放松了。”
金?湯尼講到,把精力集中在不利的事實上,幾乎使他在同杰克?丹普西的第一次拳擊較量中敗北。
“有一天晚上,我從噩夢中醒來,夢見自已渾身流血,被對方打得無法招架,躺在臺子上被數數出局。我止不住地顫抖著。在夢中我已經輸掉了那場拳擊比賽,它對于我來說就是一切——冠軍……我怎么才能克服這種恐懼呢?我知道其中的原因,因為我一直在想著比賽中不利的一面。我讀過報紙,報上都說我將敗北。看過報紙后,我的心里已經輸掉了這次戰斗。
補救的方法是顯而易見的;不再看報紙。不再去考慮開普希的威脅,他的巧妙的拳路和猛烈的攻擊。我只要把心靈的大門緊緊關閉,排斥有破壞因素的想法,把我的思維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史密斯索尼安學院的艾爾默?蓋茨教授是美國最有名的發明家和公認的天才。他每天練習“喚醒愉悅觀念和記憶”,認為這樣做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他說,如果一個人想改善自己,“讓他保留住那些偶然出現的寬容和助人為樂的美好情感,像練習啞鈴一樣有規律地進行練習。讓他逐漸增加這種心理運動的時間,一個月之后,他就會發現內心里產生驚人的變化,他的行動和思想也會體現出這種變化。確切地說,他從前的自我會大大地得到改善。”
第4節 快樂的錯誤觀念
快樂不是掙來的東西,也不是應得的報酬。快樂不是道德問題,就像血液循環不是道德問題一樣。快樂與血液循環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樂不過是“我們的思想處于愉悅時刻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應”進行快樂思維的時刻,你很可能產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樂的不快樂思想。快樂不是美德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我們不是由于抑制欲望而享受快樂,相反,我們享受快樂才能抑制欲望。
追求快樂并不是自私。很多正經人不敢追求快樂,因為他們覺得那樣做是“自私” 或“錯誤” 的。無私的確能帶來快樂,因為它不僅使我們轉向自己以外的東西,不注意自我反省、自己的過錯、煩惱,或“自滿” 的驕傲,而且使我們能夠創造一個新的自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充實自己。人類最快樂的東西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想到他很重要,很有能力幫助別人得到更多的快樂。然而,如果我們從快樂中探討道德問題,認為它可以作為無私的一種報酬,那么,他們就很可能因為想得到快樂而覺得有罪。快樂是存在和行為的自然附屬物,不是一種報酬和獎品。如果我們因為無私而得到報酬,那么下一個邏輯的推理是,我們越自我克制和越不幸,我們就越會導致一個荒謬的結論:想要快樂必須不快樂。
如果牽涉到什么道德問題的話,這個道德問題應與快樂和不快樂無關。詹姆斯說:不快樂的態度不僅痛苦,而且卑下。還有什么能比憔悴、哭泣和哀怨的情感更卑下、更不值錢的呢?還有什么能比不快 樂的表現更容易傷害別人?還有什么比不快樂更不利于克服困 難?不快樂的態度只能加劇和延長困境,使情況更加不利。
快樂不在未來而在現在。很多人不快樂,因為他們總是企圖按照一個難以實現的計劃而生活。他們現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將來發生的事情。他們以為等到自己找到好工作之后,買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學畢業以后,完成某個任務或取得某種勝利以后,就會快樂起來。這種人一概都以失望告終。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如果不在現在加以了解和實踐,將來也永遠體會不到。快樂不是在解決某種外在問題后能產生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還會出現。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問題。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快樂吧,不要“有條件”地快樂。
加里夫?阿伯德拉甲說:“我在勝利與和平中統治了50多年,臣民愛戴我,仇敵懼怕我,盟國尊重我。財富、榮譽、權勢、快樂任我取舍,塵世間的任何幸福我都能得到。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認真數一數真正的快樂屬于我的日子,總共才有14天。”
第5節 如何養成快樂的習慣
我們的自我意象和習慣是結合在一起的。其中一方改變了,另一方也會自動地改變。“習慣”(habit)一詞原來是一件衣服或一塊布。我們現在還說riding habit(騎馬服)和 habiliments(服裝),這反映出習慣的真正本質。我們的習慣完全就是個性的外衣,它們不是偶然的或偶發的。我們的習慣就像衣服一樣合身。它們同我們的自我意象,同我們整個的個性模式相一致。我們有意識地、謹慎地培養新的好習慣時,自我意象就容易不適應舊的習慣,需要換上新的“款式”。
提到改變習慣性行為或者形成新的行為模式,直至它們成為自動反應時,很多人都畏縮不前了。他們把“習慣”與“癖好”混為一談。癖好是指你覺得有強迫性的行為,它會引起嚴重的萎縮癥狀。根治癖好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我們這里討論的范圍。
相反,習慣僅僅是我們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而不需要“思考” 或“決定” 的反應,是由我們的創造性機制來執行的。
我們的表現、感覺和反應足有95%是習慣性的。鋼琴家用不著“決定”該觸哪一個琴鍵。舞蹈家用不著“決定”腳往什么地方移。他們的反應是自動的,不假思索的。同樣,我們的態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變成習慣性的。過去我們“學到”:特定的態度、感覺和思維方式是與特定的環境“相適應” 的。現在,只要面臨我們所認為是“同樣的環境”,我們往往按照同樣的方式來思考、感覺和行動。
我們應該理解的是,這些習慣與癖好不同,只要費費心思作個決定,再練習或“形成” 新的反應或行為,習慣就能修正、改變,甚至完全扭轉。鋼琴家要加以選擇的話,可以有意識地決定按另一個琴鍵,舞蹈家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學會一個新的舞步——而且沒有什么苦惱。完全學會新的行為模式需要的是不停的注意和不停的練習。
你穿鞋時,習慣上不是先穿右腳就是先穿左腳。你系鞋帶時,習慣上不是把右手的鞋帶從左手的鞋背后繞過來,就是反著繞。明天早晨,你想好要先穿哪只鞋、怎樣系鞋帶,然后,你有意識地下決心在21天里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先穿另一只鞋、相反的方向系鞋帶。每天早晨以特定的方式穿鞋系帶,用這種簡單的舉動提醒自己;在這一整天里都要改變其他的習慣性思考、感覺與行為。在系鞋帶時對自己說,“今天我以一種新的、更好的方式開始。”然后,一整天內都有意識地下這樣的決心:
一.我要盡量精神愉快。
二.我對別人的感覺和行為要友善一些。
三.我對別人及其錯誤、失敗和過失要少苛求,多容忍。要盡可能從最好的角度來解釋他們的行動。
四.我要盡可能地表現得對成功有把握,覺得自己就是我所希望的個性。我要練習在“行動”和“感覺”上都像是這個新的個性。
五.我不讓自己的觀念給事實蒙上一層悲觀或消極的色彩。
六.我要練習每天至少微笑三次。
七、不論發生什么情況,我的反應要盡可能地冷靜和有理智。
八、對于無力改變的那些悲觀的和否定的“事實”,我將完全不予理睬,拒之于頭腦之外。
簡單嗎?當然簡單。但是上述行為、感覺和思維方式的任何一種都會對你的自我意象產生建設性的有利影響。堅持練習21天,“體驗”這些步驟,看一看憂慮、負罪感或者敵意是否會消失,看一看信心是否會增強。
第6節 如何改變令你不愉快的舊習慣
成功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也許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你也承認不是別人和環境,而是你自己的所作所為使你不能獲得成功。你將不再安于生活的現狀,也不再指望一些奇跡的產生。
你已明確,正是你自己必須去干些什么,以便抓住獲得成功的機遇。首先,你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而這種改變也是一種挑戰,你必須放棄習慣了的一些東西,而去經受一些你所陌生的東西。湯姆?納斯克博士和蘭迪?里德博士指出:人們經受的許多心靈和精神上的痛苦,就如同把自己的手放在火中烤的感受一樣。火烤得你極為痛苦,使你只想把手拿開。但令人奇怪的是,人們常常把手伸進情緒的火焰上燒烤卻不能把手抽回來。如果你感到疼這意味著你還應做些什么。你的疼痛可能是你的最強有力的工具。
改變是艱難的。當我們被要求除去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思想和感情時,我們都會本能地加以抗拒,盡管我們也承認自己身上那些習慣是有害的。
改變不可能很快實現,它必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我們試圖在一夜之間變得成功,我們將只會再一次面臨失敗。改造我們自己(以及那些妨礙我們成功的事物)是我們值得慶賀的第一個成功。
你記得春日里的大掃除嗎?你母親和祖母面臨著清掃一個又大又舊房子的艱巨任務。這些太太們很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她們不是無計劃地隨意地扯下窗簾,或者傾倒雜物以及移動地板上的桌子,而是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打掃。她們煞費苦心地仔細查了所有家產,扔掉那些磨損壞了不必再要的東西,移動家具,擦凈腳踏板,給地板打蠟,清洗窗簾,清掃每一個小角落,直到整個房子窗明幾凈,好迎接新的春天。
你也可以采取這同樣的做法。打開你精神上的小雜屋,扔掉那些妨礙你獲得成功的因素,直到你心靈上的污垢得以全部清除,做好了迎接成功的準備。讓我們不要再等待,從現在就開始著手“清掃”。
一.因循守舊
因循守舊是你必須克服的第一個障礙。不要指望未來某個不確切的時候“情況將會好轉”,而將就著過日子。請相信我,那些轉機將永遠不會有。事物有一個可悲的趨勢,那就是它們永遠不會自我轉變。靠一個精神上的“延期計劃”過活,總是期待和希望,這是無益的,將永遠不會把你帶到某一個目的地。
克服因循守舊的壞習慣并不像你認為的那么困難。你所必須做的一切便是,你現在就必須行動,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個星期;關掉你正在看著的電視連續劇,立即著手寫你的學期論文;放下你正在讀的雜志,去打那些令人擔驚受怕的電話;放下那一片送到嘴邊的餅干,開始你的飲食控制;立刻參加某一個自去年就吸引著你的課程學習;現在你從錢包里取出十元錢,開辟一個特別儲蓄,以備你一直期待著的某次休假之用。
有時我們因循守舊,是因為我們被生活的潮流拽著走,我們的生活陡然地由一處不知道的地方到另一處不知道的地方惡性循環。隨著我們的理想在期望和等待的塵埃里埋葬,我們對自己的命運失去了控制。然而,我們文過飾非地借口說是別人使我們不能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說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環境使得我們如此之忙以至于不可能去改變自己的方向,以此來為自己的惰性辯護。
二.控制你的思想
如果你想選擇生活,首先必須能夠對于你的情緒作出選擇。忘卻事情的表面現象,找出是什么情緒對你發生了影響。承認是什么使得你憤怒、憂郁;與此同時,探明是什么使得你幸福、自信。
一旦你能夠為自己選擇健康有效的情緒時,要努力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讓你對你周圍的世界感到愉快與和諧。馬上你將發現,也可能并不是局勢和別人引起了你的某種感情,而是你自己對他們有這種念頭。這樣一來,你便控制了自己的感情。你的思想控制了你的感情,而你的感情轉而又控制了你的行動。實質上,是你自己改造了所謂“自己不能駕馭的環境”。
為了證實這點,讓我們來看看馬克。
許多年來,馬克一直在一家小而有信譽的保險公司當會計。他通過一些小道消息,得知自己工作的這家公司很快將會被一家大公司接收。他自然地為自己有可能失去飯碗而憂心忡忡。他甚至把一些最不重要的談論,理解為是一種含蓄的暗示,即新來的老板將用他自己的人替換這里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隨著時間一周一周的過去,馬克對新公司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憤懣之情,他的思想使他進行防衛。馬克與新公司代表會面的那一天終于到了,他表現出一種并不熱情也不友好合作的態 度,這一態度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對他的看法,引起了摩擦。 不幸得很,這種摩擦永遠不會自行消失,正如你已經猜測到的,這導致了馬克的被解雇。他自己仍然不解的是,在所有人中,他不僅是資歷較深的,而且也是他所在的那個部門工作最出色的,為什么恰好被解雇了,讓一個素質差得多的人所取代。馬克從未考慮過,他被解雇的根源,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他對局勢的考慮引起了臆想,這種臆想又影響到他的態度,于是,一個想象中的敵意很快變成了一個現實的敵意。
馬克在考慮公司產權轉變時選擇了消極的想法,消極的想法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導致了消極的態度。因此,有理由說,如果你控制了自己消極的想法,你將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進而達到對事物的某種控制。
我們有隨心所欲的想象能力。如果消極的、自我挫敗的想法進入了你的頭腦,你有力量把它們驅逐出去。讓我們做一個練習。想起一只粉紅色的火烈鳥——現在想起一支棒棒糖——轉而想到一只鳥在空中飛——現在想一棵開滿鮮花的樹,等等。
從上述例子中,你能很容易地懂得:正是你自己,要盡力去想有益的念頭,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改善局面。
三.生活在今天的現實中
曾把精湛的演技傳授給了許多舞臺和銀幕明星的著名表演指導、已故的李?斯騰,總是告誡他的學生說:從此一時刻到下一時刻,銀幕和舞臺上的每一秒鐘都是十分寶貴的,不要因思慮著下一幕中會發生什么而浪費了眼前的一瞬間。
這一道理也適用于日常生活中,要分秒必爭。許多人因沉思于以往的歲月,或者現在還無暇顧及的未來的事件,而浪費了自己很多的時光。他們沒有意識到,現在比過去和未來都重要得多。正如一部電影是由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鏡頭構成的一樣,你的生命是由數百萬個小小的時刻組成的,不要放棄了這其中的任何一會兒。
不要對自己說:“一旦我實現了自己預定目標,我將是幸福的。”相反,當你正在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工作時,你就是幸福的。你要為朝著自己的愿望而前進的每一步感到快樂。要努力以一種正確的態度來看待生活,要認識到生活的每一時刻都是美好的、有價值的,盡管整個人生也許會使你失望,不像你期望的那樣有價值。不要把你的人生當作許多事件的總和來看待,而是看著這每天經歷著的小小部分。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比作美麗的鑲嵌工藝品,例如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圣馬卡斯見到的那些裝飾品一樣。花點時間仔細看看這些工藝品的畫面,你將發現,這些藝術品是由成千上萬個細小的、閃光的小片構成的。這些小塊片本身是無足輕重的,但它們集合起來便成了激動人心的創作。
看待人生的道理也是相同的。生活的每一時刻本身是平凡而無足輕重的,但你的生命正是由這些時刻所構成。不要廢棄你生命中任何一個閃光的小塊片,要學會根據你的個人的抱負和不滿來一日一日地生活。我們都理所當然地必須面對悲痛、恐懼、失望以及失敗。常常,我們的生活遠不是一幅成功和幸福的景象。但是,如果你允許怨恨和不幸的念頭控制自己,那么你正在拋棄掉那些無足輕重的,然而卻是寶貴的每時每刻。無論人生是怎樣可怕,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美好的,是值得活下去的。即使人生可能不甚理想,而它的每一時刻可能是美好的、有價值的。要用你的思想來控制自己的感情。
四.不要依賴別人
我們有些人過于計較別人的贊同或反對。期待別人的承認、獲得他們的贊同、樂于得到表揚,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不能正確地看待別人的反對的話,在你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會布滿障礙。你必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有望得到提升,你必須表明你同別人相處得很融洽,你必須證明你是一個有用之材。為了更好地在這個世界上前進而去尋求別人的贊同,是有益于健康并令人愉快的。不過,無論你做什么事情,你將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反對,沒有誰能總是使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滿意。如果你不斷地試圖取悅于人,那么你將失去自己的個性;如果你過于依賴贊同,那么你也就部分地將自己交付給了那個期望得到他們贊同的人,讓自己受到別人的支配;如果你把別人的意見或者信念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其結果也會同上述的一樣。你讓別人來支配你,使自己陷入了被動的境地。
在這一點上,你應該記住,我們所有的人,自從童年時起便一直被引人一種惡性循環。還在蹣跚學步的階段,我們便被訓練著對尋求贊同的信號作出反應。一個年幼的孩子,幾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得到父母的允許。“好的”這一簡明的告誡,無非是意味著:“照我告訴你的那樣去做。”
這種方法的結果是,我們絕大多數人被訓練得依賴于別人的贊同,成為了遵從者而不是決策者,無需說,遵從者把接受人家的支配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在學校里和課堂上,這種操縱的過程得到深化,人們成天被告誡著遵守準則的要求去學這樣做那樣。
不用說,一個社會如果沒有道德和社會的準則——沒有社會的約束力,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很明顯,我們都必須遵循這一種或那一種生活方式。只是如果你聽任別人把一種與你的個性及信念不相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強加給自己,一味遵循并總是追求贊同的話,將會危及你的成功。我們都認為自己能夠作出決定,把自己看成一個并不過于依賴別人贊同的人。但是,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一直被訓練著去尋求贊同,去當無主見的侍從。
一旦你決心克服掉以尋求別人贊同的習慣,你就應當從一些簡單的調整開始,逐步改變自己的習慣。
五.不要受人操縱
當你面前是一些不想讓你獲得成功的人時,你那種尋求贊同的做法是危險的。這些人玩弄的手法,使你很難辨認出來。他們給予你所有你所需要和渴望的贊揚,不幸的是,這些口頭的夸獎和贊揚便是你得到的全部東西,而操縱者們卻悄悄地把戰利品帶走了。讓我們看看 白領麗人艾米的故事吧!
辦公室里的每一個人,都忌妒艾米。因為她的上司理查茲的確是一個少有的好上級,態度和善,老是發出令人愉快的笑聲,對艾米既尊重又體諒。每當圣誕節來臨或者是艾米過生日,他從不會忘記送來美好的禮物,從而令她驚喜不已。他讓她到別的地方去休假。在秘書節,他送給她一個大花籃,并在鎮上最好的飯店里款待她。艾米則以自己的竭誠盡力來回報他。她從不計較任何額外的工作,愉快地處理著日復一日出現的瑣碎事情。她是如此地精通業務,以致理查茲微笑著承認她是不可缺少的人物,失去她將是他的損失。艾米開始把這些甜蜜的贊語當作恭維話,后來她變得很細致地注意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不可缺少,并開始設想自己處在一個經理位置上的情形。艾米報名參加了一個商業管理的研究生班。理查茲先生對她的這種有抱負的行為,表示充分的贊同。經過幾年的努力,她值得驕傲地畢業了,獲得了碩士學位。不用說,理查茲先生答應要盡自己的一切能力幫助艾米取得經理的位置。不久,理查茲的一個朋友所領導的一個部門,出現了經理位置空缺,于是艾米被考慮到擔當此職務并被召見,但是她未獲得那個職位。面對這一失望,她很從容鎮定,繼續著自己的努力。在此期間,理查茲先生也在為自己的升遷忙碌著,他盯上了副董事長的職位。他們兩人互相鼓勵。奇怪的是,不管艾米是怎樣經常地受到召見,或者是如何經常地認識到自己已接近了期待的位置,但她一直未能獲得那個職位。最終,她放棄了對經理職位的指望。好幾個月后,她偶然地發現,正是她的好友、尊敬的上司理查茲,一直在暗中毀掉她的每一個機會。每當一個有可能是艾米未來的雇主找理查茲征求意見時,理查茲極度地夸獎她,但在他有意辯護的口氣中,又暗示了艾米是不合格的。真實的情況是,他不能讓艾米走,她對他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人,他需要她來維持他們的日常生活。從根本上來說,正是艾米使得他有余暇去追逐副董事長的職位。
這件事的啟示是,不要讓自己變成不可缺少的人物,否則你可能被困住不能脫身。你自身的可依賴性和出色的工作,也可能會成為你理應得到升遷的障礙,因為你正在幫助別人職位上的升遷。如果你有了“不可缺少的艾米” 的跡象,要培養別的人來接管你的工作,以便于你能繼續前進。如果辦不到,那么你最好去尋求一個別的崗位。
雖然要在“我心中只有你” 這樣的門面后面去發覺控制力是相當困難復雜的,但要辨認出通常的控制策略是相當簡單的,那就是憤怒與恐懼。
六.擺脫內疚
很不幸的是,我們都已習慣于抱有一種負疚感。家庭、學校、地區和政府——這些組織機構中的每一個,都是通過引發我們的內疚來達到對我們實行控制的。在我們的文化中,內疚被當作一種有效的控制手段加以運用。當然,這里也還必須有一個施以獎懲的系統,否則,我們今天這套有效進行著的文化,將會是無效的。不過,我們永遠不要把內疚與我們個人對正確和錯誤的道義上的認識混淆起來。我這里說的不是良心問題,而是說關于別人用以來控制我們的那些小小的內疚。
記住,無論你對自己過去的一些事情感到如何慚愧,內疚本身將不會改變任何事物,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你的內疚將不會對它們造成任何變化。不用說,你應當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式。讓我們看看女孩約瑟的例子吧!
約瑟的母親很早便守寡,她勤奮工作,以便讓約瑟能穿上好衣服、在城里較好的地區住上令人滿意的公寓、能參加夏令營、上名牌大學。約瑟的母親為女兒“犧牲” 了一切。當約瑟大學畢業后,找到了一個報酬較高的工作。她打算獨自搬到一個小型公寓去,公寓離她母親的住處隔著幾個街區。人們告訴她不要搬到那個公寓,因為母親為她作出過那么大的犧牲,現在她撇下母親不管是不對的。約瑟立刻感到有些內疚,并同意與母親住在一起。后來她看上了一個青年男子,但她母親不贊成她與他交朋友,強有力的內疚感再一次地作用于約瑟。幾年后,為內疚感所奴役著的約瑟,完全處于她母親的控制之下。她成了一個十足的附屬品,她對母親的控制稍感不滿,母親對她的施加壓力也就愈厲害。由于感情受到壓抑,她的抑郁挫折感不斷加深,一直到她精神上變得麻痹。她的感情抑制是心理上失去平衡的結果。約瑟本沒有理由感到內疚,她是被人控制著才產生了內疚感,而到最終,她又因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個失敗而責怪自己的母親。
在內疚和責怪中,我們讓別人控制了自己的生活,而正如我們知道的,讓別人控制自己是一條確定無疑地、引向失敗的災難之路。
七.憤 怒
憤怒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它可能是語言上的辱罵,或者是對人或事物施行暴力來反對。憤怒通常被用來控制你,使你產生內疚感,你會不解地自問:“現在我做了些什么?”怨氣有時之所以發泄在你的身上,是因為控制者感到受了某些事物的威懾,他必須排泄出自己內心的恐懼或挫折感。通常,你成為別人泄憤的靶子,是由于別人把你當成替罪羊的行為模式已經形成。也許,由于你試圖改變與控制者之間業已形成的關系模式,使他們感覺到有威脅,因此他利用憤怒來迫使你屈服。
一個更為微妙但又相當具有毀滅性的憤怒方式,便是沉默相待。在這兒,控制者引起你焦慮不安,直到你不得不發泄自己的怨氣。這時,控制者便有完美的理由因你“失控”而對你進行懲罰。
爭端和不同意見,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生活并非是一條幸福與理解的玫瑰色道路,甚至在最好的情況下,你都將不得不時而面臨逆境。但是,被某人所操縱和控制,將會封鎖住你通往成功的路。如果你陷入了這種境地,要努力擺脫出來,你應當跑,而不是走。
八.恐 懼
恐懼是情感最大的癱瘓癥,因而也是最大的自我失敗。因為成功就其本性來說,意味著行動。
但是,生活本身難免有一些恐懼和焦慮存在,因此,恐懼就成為操縱者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你還記得你孩子的臨時照管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對孩子說:“聽話些,不然妖怪會來吃掉你” 嗎?還記得在讀高中時,校長責罵你把邪惡的圖畫畫在黑板上,并威脅說:“那最黑暗的地獄角落,將是你今后最可能長期呆的地方”嗎?而現在,政治家們在我們的頭上握著核炸彈進行威懾,醫生們以吸煙的危害告誡我們,而環境專家們則威脅說,地球上的生命不久將會滅絕。誰又知道下一步究竟會發生什么呢?
是的,恐懼和焦慮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承認這點。這兩種情緒從根本上說來,都是基于對未知事情的擔心。我們都急于想知道未來將可能發生些什么,我們都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有些擔憂。一般說來,存有一定的恐懼和焦慮心理,是正常的。隨著你在通往成功的曲折道路上步步登高,你將常常不得不沖進一些未知的領域。正如你必須帶著一些未知的因素作出決定一樣,你也將不得不面臨恐懼和焦慮。我們中將不會有人能完全擺脫人類的這些最基本的情緒,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情緒還必然會幸存下去。
我們能夠學會在生活中應付恐懼。如果恐懼和焦慮被用來控制你,支配著你去干別人所要你干的事情,那么它們只會損害你的前途。
一旦你的行動既不受恐懼也不受焦慮的干擾,你會在成功之路上很好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