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自責,維護權威
作為一個領導者,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勇敢地自我批評,真誠地向人們道歉、認錯,從而反敗為勝,就維護了領導者的權威。“引咎自責”是“厚黑”領導者反敗為勝的一個良方。
引咎自責之所以能反敗為勝,有著兩方面的心理因素:第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期望一個個“高大全’的完美領導者。第二,人們對領導者的遵從心理與敬畏心理是利弊互在的。弊在于這可以助長領導者的驕傲自大意識,利在于這種心理可以維護和穩定領導者的威信地位,便于領導者指揮團體實現自己的目的。一旦領導者有了過失,只要他稍稍有所悔悟,坦陳過錯,或問過失的危及者直接道歉,就會使人們真誠地原諒和加倍地信任你。
這樣有如下好處:
(1)維護權威。沒有權威的領導者不是真正的領導者。維護權威是每個領導者都必須重視的一大課題。有了過錯和失誤,顯然影響了權威的樹立,許多領導者或敷衍搪塞,或矢口否認,或避而不談。其實這反而顯出其拙劣和愚蠢。痛快地承認不足,認識過錯,讓人們看到你勇敢的精神和坦誠,卻能奇跡般地增加其威信。
(2)顯示胸懷。宰相肚里能撐船,這種胸懷也是一個領導者成熟的標志。一旦有了過失、犯了錯誤,領導者如能引咎自責,向被危及一方坦陳自己過失的嚴重,一定能給人胸襟博大,大度容人的印象。
(3)警策他人。有時,某項工作的過失是領導集團所犯,或本與某領導無直接關系,而這些領導又偏偏心存僥幸,或企圖蒙混,不予承認,如果某領導勇敢站出,首先承認自己的責任,往往能令其他人自慚形穢,也不得不承認錯誤。
(4)消除隔閡。領導與領導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因為工作不可避免出現隔閡。這種隔閡或矛盾不及時消除,勢必影響工作。借助某項工作失誤之契機,領導若問另外的領導和下屬承認過錯失誤,甚至把不是自己的過錯也攬過來,往往能很快地消除偏見、隔閡、誤會,增進班子團結。
向敵人自責是在一種特殊的情境形勢下作出的一種特殊反應,可以說,這是一種爭取民心、贏得支持、分化敵人的“厚”的斗爭策略。當然,這種自責也需要真誠,更必須公開,否則便失去了意義。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期間,周恩來的秘書李少石被國民黨傷兵槍擊致死。輿論認為這是國民黨破壞和談的一個陰謀。經過調查得知,這次事件的起因是李少石乘坐的汽車超速行駛,撞傷了國民黨的傷兵而又沒有及時停車,以致引起對方開槍。周恩來立即向輿論界公開了事件真相,承擔了責任,并表示愿意負擔國民黨傷兵的全部醫療費用。感動得國民黨首席談判代表張治中將軍由衷地說:“得中國百姓之心者,惟周公耳!”
在日常生活中,當犯有小的失誤而被別有用心之人抓住不放時,我們應果斷地采取“厚”的策略,承認錯誤,以使對方無小辮子可抓。這樣,一來堵住對方之口而自保,二來可讓大家說你大度和真誠,如果對方仍然攻擊你,他人會對他產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