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慈寬大的態度對待俘虜
彼得一世在位的時候,俄國同周圍鄰國連年作戰。在作戰中,彼得大帝十分重視利用各種手段削弱敵人的土氣,鼓動自己部隊的戰斗意志。
1705年,彼得大帝把兩個從瑞典逃回的俄國士兵帶到英國、普魯士和荷蘭3國駐莫斯科大使面前,把這兩個士兵介紹給3國大使。兩個士兵的手指、腳趾全部被割掉了,樣子慘不忍睹。
3國大使看了驚顫不已,士兵告訴他們,這是當著瑞典國王的面被割掉的。這時,彼得大帝對這些大使們說:“看吧,這就是瑞典人的暴行,他們說我們是野蠻的,可我們是怎么對待他們國家的那些戰俘的呢?我們替他們治傷,讓他們吃飽吃好——瑞典人比我們野蠻100萬倍以上!”
面前血淋淋的情景,讓英國人,普魯土人和荷蘭人不能不對俄國人產生同情。
隨后,彼得大帝讓這兩個士兵到俄國部隊許多地方以現實遭遇講述瑞典人的暴虐殘忍。彼得大帝還向俄軍官兵宣講瑞典人的種種可怖行為:把一所囚禁著200多個俄國俘虜的房屋澆上汽油,然后點火燃燒,里面的俄軍被俘人員全部被活活燒焦;瑞典國王查理二世親自下令,把那些被抓住的哥薩克騎兵用帶刺的棍子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欲死不得、欲活不能;所有在喀朗塔得戰役中遭俘獲的俄軍官兵都被瑞典人殘酷地殺死,他們被疊成一堆,或兩或三,瑞典人用刺刀、梭鏢和馬刀——將他們剁成幾段。
這些聳人聽聞的殘酷事例,引起俄軍官兵一致的義憤。他們從心底里仇恨瑞典人,在戰斗中士氣高昂,誓死拼殺,大有與敵人不共戴天的氣勢。
與此同時,彼得大帝卻寬厚地對待敵人的俘虜。他在親自制定的《軍隊操典》中規定:軍人必須遵守“軍人道德”。“軍人道德”其中的一條,就是要以仁慈寬大的態度對待敵方俘虜,并且在任何地方,不論是盟國還是敵國中,都不得擾害和平居民,違者處死。彼得大帝曾給前線指揮官下達訓令:“絕對不要胡作妄為,全體將士必須嚴格履行善良軍人所應有的一切道德。”
在坡爾塔瓦大戰勝利后,彼得大帝下令把被俘的敵軍將官請來,他和藹地同他們講話,親手把戰刀還給這些被俘的敵將,并請他們與自己同席共進午餐。彼得大帝的行動使被俘的敵軍將官十分感動,然后,彼得大帝下令設宴款待所有被俘軍官。對被俘的普通士兵,他也交待給予豐盛的飯食。彼得大帝還曾撥發了一大筆款子用于膳養被俘的敵軍官兵。
彼得一世對敵軍被俘將士寬恕的態度,也影響了俄軍官兵。在對普魯士戰爭中,雖然敵人下令“絕不憐憫一個俄國人!”并常常把俄軍被俘官兵拋到土坑里活埋,但俄軍卻仍以寬厚的態度對待敵軍俘虜。一次,俄軍負了輕傷的傷員親自把許多敵軍重傷傷員抬出危險地帶。俄軍士兵還把自己不多的面包、茶水留給這些重傷的普魯土軍人。
彼得大帝寬仁厚待俘虜以及俄軍友善對待俘虜的消息傳到了敵軍耳朵里,大大動搖了他們拼死的決心。有時戰爭進行到不利地步,敵軍官兵往往不再抵抗,因為他們知道抵抗可能死去,而投降卻不會有絲毫生命危險。
【獅子的忠告】
以寬仁之心對待俘虜,這不失為削弱敵軍斗志的好辦法。一個高明的軍事領袖,不僅要懂得攻城破敵之術,更要懂得“攻心為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