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以順諫君

順諫,又稱順說,不同朝代典籍的詮釋如出一轍。

《呂氏春秋·順說》:“善說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因其來而與來,因其往而與往,不設形象,與生與長。而言之與響,與盛與衰,以之所歸。”

東漢班固在《白虎通議》中釋為:“出辭遜順,不逆君心。”

《大唐大典》說順諫:“謂其所不可,不敢逆而諫之,則順其君之所欲,以微動之。”

順諫,用現在的話說,先順著帝王之意說下去,自然地在順依順頌中,緩解對方強硬的態度,或給對方一個臺階,使他愿意聽取下面的陳述和見解。

春秋時代的齊國宰相管仲,便是運用順諫勸諫齊桓公改過的。

齊桓公日日迷歌傾舞,夜夜貪酒戀色。管仲審核朝廷預算支出時,發現用于招待賓客費用居然高達三分之二,認為君王淫奢未免太過,此風斷不可長,于是管仲當著眾臣的面,對桓公勸道:“大王,必須裁減招待費用,不能如此奢侈。”

話未說完,桓公臉色大變,大聲斥責說:“你怎么也這樣說呢?想想看,就是因為隆重款待那些賓客,使他們有賓至如歸的好感,回國后他們才會大力地替我國宣傳。如果對那些賓客怠慢,他們心里一定不樂,回國后就會大肆說我國的壞話。糧食能夠生產出來,物品也能夠制造出來,又何必要節省呢?要知道,君王最重視的是聲譽啊!”

“是,是,主公圣明。”管仲不再強辯,惟惟后退。

試想一下,如果換一位忠直之士,抗顏力爭,會有好結果嗎?管仲聰明之處在于他不再損害君王尊嚴,日后慢慢施加影響,使問題逐漸化解。

順諫,體現了“將欲廢之,必固興之”這一樸素的辯證法觀點。順著對方說法,表現出尊重對方,使君王在寬松的氣氛中,消除嫌隙,樂意接受疏導,悔過自新。

楚昭王想要到荊臺游玩,司馬子期進諫說:“到荊臺游玩,左有洞庭湖的波濤,右有彭蠡口的江水,南望是獵山,下臨方淮河,在那里玩樂能使人忘卻年齡忘卻生死。過去國君去游玩,都因此亡國,希望大王不要前去游玩。”楚昭王說:“荊臺是我的地盤,有了這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就該去享樂,你為什么要阻止我去游玩呢?”昭王越說越氣,令侍臣將司馬子期痛打一頓。

這時,令尹子西駕著四匹馬拉的安車,徑直來到宮殿前,對昭王說:“請大王上車,讓我領您去荊臺觀賞。”楚昭王轉怒為喜,上車后拍著子西的背贊揚道:“到荊臺游玩,我與你共享樂趣。”

子西揚鞭駕車走了十來里路,突然勒住韁繩停了車,說:“我不能下車跪拜,只希望能說幾句話,不知大王是否肯聽。”昭王游興未減,滿口答應:“只管說吧!”子西說:“我聽說,作臣子忠于他君王的,以官爵俸祿來賞賜他是不夠的,作臣子的阿諛他的君王,用刑罰來懲處他也是不夠的。像司馬子期這樣的人是忠于君王的,像我這樣的人是諛臣,請大王殺死我,懲罰我的家人,并給司馬子期加賜俸祿。”于是楚昭王驅車返回了。

戰國時,魏王要修建中天臺,同時發布命令,有敢勸阻的,就要殺他的頭。

一天,老臣許綰擔著畚箕,拿著鐵锨進宮,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造建一座中天臺,我愿意添一把土。”魏王問:“你有什么力氣添土呢?”許綰說:“我雖然沒有什么力氣,但是能夠商量筑臺的事。”魏王說:“你說吧。”

許綰說:我聽說天與地之間相距15000里,今天大王要筑一個半天高的臺,就應當有7500里高,像這樣的高臺,臺基就得方圓8000里,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還不夠做臺基。大王一定要建造這個臺,首先就要出兵討伐諸侯國,占領他們的全部土地,這還不夠,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才有了做臺基的地方。積聚的筑臺材料,眾多的筑臺苦役,倉庫中儲備的糧食,數目都要以億為單位來計算。同時,估計方圓8000里之外,還應當規定種莊稼的面積,以供應造臺人的食用,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夠動土造臺。

魏王聽著,默不作聲,最后放棄了造臺盼打算。

子西、許綰都是以順諫之術達到目的的。開始,他們順著君王之意行事,使君王自尊的心理得到暫時的滿足,從而放松了原來持有的抗拒和戒備心態。然后一個急轉,就其要害直攻過去,使其猛然心驚受挫,接著再進一步啟發引導,推動君王在現實危險的設想中往前再走一大步,創造出一個憂慮悲傷的環境來,于是待水到渠成時,去喚起心靈的良知。

公元824年,年僅30歲的唐穆宗因服金丹而死,16歲的太子李湛即位,是為敬宗。這個娃娃皇帝貪圖玩樂,巡游無度。當時國庫枯竭,邊境不寧,敬宗還要到東都洛陽游玩,這無疑沒有什么好處。對此,大臣紛紛勸阻,敬宗就是不聽。裴度時為宰相,他知道正面勸阻是決不行了,便和其他大臣唱起了反調:“國家建立東都,本來就是預備皇帝去巡幸的。只是自從國家兵荒馬亂以來,東都原來的宮闕都作官署或者屯戍軍隊了。那里一片荒涼,皇上您若真是要去,也得先派人去整治一番,現在若倉促去了,破破爛爛的,顯得實在不敬重,說不定一發怒,您還要整治當地官吏呢?”

敬宗聽了裴度這番處處為自己考慮的勸諫,心里很高興,便說:“群臣勸阻我,沒有一個能像你這樣說得我心服口服的。如果那里真的不方便的話,何必非要到那東都去呢?”

宋神宗打算征討西北邊境上的敵人。這天他披掛著亮光爍爍的金甲去拜見皇太后,得意地問:“娘娘,我穿戴這樣的鎧甲好看嗎?”太后笑著回答:“你披掛這身鎧甲太好看了,可是,如果連你也穿這等衣物,那么老百姓怎么忍受得了!”神宗心悅誠服,于是脫掉了金甲。

古語有云:“欲奪之,必先予之。”敬宗想去洛陽,裴度說就該去,并且還先替敬宗講講排場,滿足他游樂的心理。神宗探問皇后他披掛的金甲如何,皇后贊不絕口。這就是俗話說的 “順桿爬”,“扛順風旗”。同聲相應,同心相容。敬宗與裴度,神宗與皇后達到了“心心相印”就沒有了抵觸情緒,自然言聽計從了。這就是順諫的奇妙效應。

古代諫臣運用順諫,因人而異。對于有過之君,言諫順其心意,目的在于使君納諫,迷途知返。對于暴虐昏君,順諫只會起到推波助瀾,加速滅亡的作用。

《韓非子》說到這樣一個故事:殷紂王曾做長夜之飲,即在白天關嚴窗子,拉上帷幕,點燃蠟燭,不分晝夜地飲酒作樂,結果搞得神魂顛倒,以至忘了年、月、日。紂王向左右的人打聽現在是何月何日,左右的人也醉生夢死,稀里糊涂,說不出個準確日期,他只好派人去問叔叔箕子。箕子對家人說:“以天下之尊,居然不知月日,這個社稷可危險極了。舉國上下都忘了月日,我若獨自清醒而知道月日,我也就危險了。”于是他對來者說:“我醉得厲害,記性也迷糊了,今天是什么日子我也記不起來了。”

箕子可謂:“出辭遜順,不逆君心”,然而“順其君之所欲”,豈不是慫恿紂王的污行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兰县| 乐亭县| 湘阴县| 新绛县| 全州县| 瑞丽市| 额济纳旗| 永川市| 安国市| 靖州| 灵寿县| 图们市| 泰兴市| 义马市| 乳山市| 南宁市| 寿光市| 耒阳市| 永川市| 平舆县| 龙江县| 嘉峪关市| 会同县| 黄冈市| 兴国县| 高要市| 牙克石市| 清徐县| 新丰县| 洪洞县| 香格里拉县| 南漳县| 清河县| 乐业县| 临夏市| 新干县| 阳西县| 洪湖市| 灵武市| 张北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