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陷諫君
東漢史學家班固把“側隱發于中,直言國之害,勵志忘生”的進諫方式稱之陷諫。陷諫又稱隱諫,它是借用謎題、啞語以引起對方注意和興趣,而后娓娓道來,使對方豁然開朗的諫諍辦法。巧妙地運用陷諫,不僅可以活躍說話的氣氛,而且也易于集中說話的主題。“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是陷諫的最鮮明的特點。
相傳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后,晝夜歌舞娛游,三年怠于政事。有位大臣以猜謎為名,問楚莊王:“南山上有一只大鳥,一連三年不飛不鳴,請問大王這是什么緣故。”楚莊王朗聲答道:“三年不飛,是在豐滿羽翼,三年不鳴,是在蓄養歌喉。別看此鳥現在不飛不鳴,將來必定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果然不出半年,楚莊王親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伐齊,敗之徐州,勝晉于河雍,合諸侯于宋,遂霸天下。”
楚莊王改過,得益于那位大臣的隱語。臣下不把本意全盤托出,而是借用南山之鳥來暗示,使莊王在意會之中不失體面地納諫。
關于“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掌故,歷史有不同的記載和傳說,《韓非子》則認為此事發生在淳于髡與齊威王之間。
陷諫的顯著特點,即所言真意并不露于言辭的表層,而是隱藏在它的背后,如果不認真加以領會它的言外之意,聽不出弦外之音,往往會誤入圈套。
齊宣王時有個丑女叫鐘離春,通隱語之術,于是她說隱語讓齊宣王猜。
鐘離春連續作了幾個動作:圓睜兩眼向前看,張開嘴巴露出牙齒,多次擺手,拍打膝蓋,連呼:“危險,危險!”宣王困惑不解,群臣瞠目結舌。宣王忍不住對鐘離春說:“你過來,給我講清這些動作的隱意。”
鐘離春上前致禮:我睜開眼,是替大王看著危在旦夕的戰亂;我張開嘴,是替大王歡迎大家提意見,一定接受忠言;我擺手,是替大王驅逐那些誤國害民的讒佞之臣;我拍腿,是替大王拆掉勞民傷財修建的樓堂殿閣。齊宣王欣然接納了鐘離春的規勸,招賢下士,疏遠嬖佞,齊國大治。宣王也看中了鐘離春的奇才,立她為正后,號為無鹽君。
齊國靖郭君想構筑薛城,許多人前來諫止,靖郭君當作耳邊風。有一位齊人來見他,聲稱:“我只說一句話,多一句我情愿被殺。”靖郭君答應了。齊人快步走上前,只說了一句“海大魚”,說完轉身就走;
靖郭君聽了這三個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時竟愣住了,見齊人要走,連忙挽留。齊人拋出一句:“人不能拿生死當兒戲。”
靖郭君笑笑說:“再沒有別的話解釋嗎?你只管說吧,我不會對你用烹刑。”
齊人這才轉過身來,對靖郭君說:“您沒聽說過大魚嗎?漁網不能捕獲它,魚鉤不能鉤住它,可是一旦離開了水面,就連螞蟻都能隨意地吃掉它。現在齊國也正像您的水,您如果永遠有齊國的保證,哪里用得著在薛地(今山東滕縣南)筑城呢?相反,您如果失掉齊國的保證,即使薛地城墻高聳人石,又豈能保住性命?”
聽了這番話,靖郭君迷途知返,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并重賞了齊人。
陷諫以含蓄曲折方式表情達意,頗有隱伏譎詭的意味,往往被諫者作為出奇制勝的高招。
晉平公喜歡音樂,在國內橫征賦稅,卻不修整城邑,還下令:有敢進諫的人處以死罪“,都城的吏民都為此憂心。
有個名叫咎犯的人,謁見守宮的大夫說:“我聽說君王喜好音樂,因此以樂技求見。”守門大夫入宮稟奏晉平公,平公接待了他。咎犯進入宮殿,晉平公讓人擺上樂鐘、磬、竽、琴、瑟等樂器,命他奏樂。咎犯回答說:“我不會奏樂,我善說隱語。”晉平公召集朝廷中會說隱語的十二個人,當面猜測咎犯的謎底。
咎犯伸出他的左臂,并屈五指。晉平公向隱官問道:“猜猜這是什么意思?”隱官們都搖頭不知。晉平公讓咎犯釋疑。咎犯伸出一個指頭,說,這一,說的是大王所游玩之處雕龍閩鳳,但城邑卻得不到修整;這二,說的是大王宮殿的梁柱披上錦繡,但讀書人和百姓卻連粗布短衣也沒有;這三,說的是玩雜耍的矮人美酒喝不完,但勇士們卻受饑渴;這四,說的是百姓面帶饑容,但大王的馬卻享有糧俸;這五,說的是身邊的大臣不敢進諫,遠方的臣子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晉平公說: “講得好。”于是撤去鐘鼓,廢除聲樂,便同咎犯一道治理國政。
戰國時楚頃襄王當政,任用奸佞之人,迫害賢臣,忠良之臣直言勸諫,不但毫無作用,而會招來殺身之禍。有個莊姬經常侍奉在頃襄王的左右,她為人忠貞、機智,十分擔憂國事。在一次宴會上,她很巧妙地向頃襄王進隱語:“大魚失水,有龍無尾,墻內欲崩,而王不視。”
頃襄王不解其意,要她釋明隱意。于是莊姬說:“大魚失水”,是指君王離國都500里,在外只知眼前享樂,而不想禍患將起;“有龍無尾”,是說您已經30多歲了,可是還沒有太子,社稷沒有強有力的輔弼力量,必將衰亡;所謂“墻欲內崩,而王不視”,就是說社稷將要出現禍亂,可是君王卻熟視無睹,而不知改悔。這樣下去,會令國破家亡的啊!
頃襄王聽莊姬這番肺腑之言,不僅沒有發脾氣,反而寵愛有加。
陷諫,將一定的含意寓于事理之中,言者意隱言外,聽者頗費思量,于是構成了掐諫撲朔迷離的微妙之處,寓意精巧,趣味無窮。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載:齊景公伐魯,接近許城時,找到一個叫東門無澤的人。齊景公問他:“魯國的年成如何?”東門無澤回答說:“背陰的地方冰凝到底,朝陽地方冰厚五寸。”齊景公不明白,把這事告訴了晏子。晏子回答說:“這是一位有知識的人,您問年成,而他回答冰,這是合于禮的。背陰地方的冰凝固,朝陽地方冰結五寸,這表明節氣正常,節氣正常那政治就平和,政治平和上下就團結,上下團結年成也會好。糧食充足,群眾團結,您討伐他,我恐怕會把齊國百姓搞得很疲憊,會死傷不少士兵,這不合乎您的愿望。請對魯國以禮相待,平息他們對齊國的怨恨,遣返他們的俘虜,來表明我們的好意。”齊景公說:“好!”于是就不再伐魯了。
東門無澤在回答齊景公提問時,沒有明說魯國年成好,只是淡淡地說:“陰冰凝,陽冰厚五寸。”這是含蓄地告訴了齊景公,魯國人生活在乎和的政治氣氛之中,年成很好。其余的讓齊景公自己判斷,這就避開了嫌疑,卻達到了阻遏齊軍的目的。
西漢元興六年,匈奴渾邪王率萬騎人塞殺掠百姓官吏,前鋒已踏至上谷,邊關守將當即飛報京師,可是此時漢武帝因新得美人衛子夫,已有月余未曾上朝理事。邊關告急又不得人后宮奏報,眾大臣皆心急火燎,束手無策。且說衛子夫因得寵,陳皇后受到冷落,萬般無奈,她與母親館陶公主謀得一策,竟將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從平陽府逮去,欲謀害以泄私怨。平陽府即令告知東方朔設法速救。
那天,漢武帝在猗蘭殿設宴歡舞,飲酒作樂,讓東方朔出個隱語讓群臣猜。東方朔胸有成竹,隨口說道:“南山有一虎,常在花間舞,山邊狼煙滾,禍福可知否?”說罷,笑著問漢武帝:“陛下可知何也?”
漢武帝聞言,思謀良久,笑道:“虎為獸中王,何懼狼煙猖。先生有何軍情相報嗎?”
東方朔即從懷中掏出奏章,武帝閱畢方知是勸諫自己派兵進擊匈奴的內容,不由拍案而起,說道:“先生之言甚善,不知由何人帶兵擊之為妥。”東方朔乘機奏道:“臣以為衛青、李廣為上。”東方朔陷諫,既保衛了疆土,又解救了衛青。
眾所周知,我國漢字由形、音、義三方面構成,把所有字三者剖析開,看別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同相連,即可借來代替,或推衍開去,用以表達意思,用作陷諫,便有了曲隱、樂趣、奇巧之妙。
北宋時期,王安石實行變法,得到了宋神宗趙頊的恩準。新法捅了地方權貴的馬蜂窩,不久在寺廟的墻壁上出現了一首詩:“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心驚寇盜來攻剽。”
起初,人們只當做是普通的詩,后來才弄明白是攻擊王安石的詩謎:“終歲”是十二月,合成“青”字;“荒蕪”即肥地變成了草田,合為“苗”字;“湖浦焦”沒水了,去水是“法”字;“貧女戴笠”是“安”字;“落柘條”去木是“石”字;“阿儂”仍吳地方語,吳語是“誤”字;“京洛”是“回”;“心驚寇盜”是賊民。四句詩合起來是“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
顯而易見,作隱詩者意在向宋神宗進言,取消王安石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