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絲剖雞
劉向說:“明莫大乎自見,聰莫大乎自聞。”判斷事情的真偽,都應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為依據,經過細心查驗,就能了然于心。尤其在審案時,打官司雙方都會各執一詞,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怎么辦?除了聽言觀色以外,還應注意取證,讓事實來說話。
傅琰字季硅,是北地靈州(今寧夏寧武北)人。從南朝劉宋時”起,傅琰開始任縣令。劉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年),任諸暨(今浙江諸暨縣)、武康(今浙江德清西)等縣縣令。宋明帝秦始六年(470年),又被遷為山陽(今浙江紹興)縣令。多年的縣令生涯,尤其是在山陰的縣令生涯,使傅琰積累了豐富的治理地方的經驗。
劉宋末年,蕭道成為輔政大臣。山陰縣在當時為東土大縣,在此為官尤難。當時,山陰縣的訴訟之案極多,很多人都感到難治理。蕭道成認為還得靠傅琰,便把正在擔任江夏王錄事參軍的傅琰調回山陰重任縣令。
有一次,兩個老太婆來到縣衙打官司,為的是一團絲的歸屬。一個說那團絲是她的,另一個說她才是絲團的真正主人。兩個人爭得不可開交,分不出誰真誰假。
傅琰制止住二人的爭吵,開始審理此案。
“你是干什么的?”傅琰對其中一個老太婆問道。
“回大人,我是賣針的。”
“你呢?”
“我是賣糖的。”另一個人答道。
傅琰問到這里,頓時有了主意,他對兩個老太婆說:“你們倆的話都不可信,讓我問問團絲。”
兩個老太婆頓時糊涂了。她們不知道對團絲該怎樣審問。只見傅琰對那團絲問道:“你說說,她們倆的話誰是真的?”團絲當然不能回答。
傅琰裝出一副生氣的樣子,喝道:“大膽團絲,竟敢沉默不語,蔑視本官。來呀,將它綁在柱子上,重重鞭打。”
就在差役們打團絲時,傅琰看到團絲中掉出一些金屬屑。很清楚,這團絲是賣針老太太的。經審問最后賣糖的老太太承認了自己是冒認團絲之人。
還有一次,兩個老者為一只雞的歸屬問題來找傅琰斷案。傅琰想了想,就問他們:“你們都說雞是自己的。可你們知道這只雞的生活習性嗎?”兩個人都說知道。
傅琰便把兩人分開,分別向他們提出二個共同的問題:“你的雞愛吃什么?今天喂的什么食物。答案很快就出來了,一個人說他的雞愛吃小米,今天喂的就是小米。另一個人說這只雞愛吃豆子,今天喂的就是豆子。傅琰便命人把雞剖開,結果,發現雞胃中的食物全是小米。
在事實面前,說假話者只得認錯。傅琰不但將死雞判給它的主人,還罰說假話者加倍賠償活雞。
【簡評】
人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就需要堅持“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原則,重視事實論據的收集,不弄清事情的原委不輕易下結論。
據說包公斷案就很注重事實依據。一次,一位鄉下人前來告狀,說一城里人偷了他家的鵝,但城里人百般狡賴,硬說鵝是自己養的。包公并不急于審訊,只是細細地查驗了鵝的糞便,又向衙役詢問了一番,當堂就把鵝斷給了鄉下人。原來,包公由城、鄉飼料不同決定鵝的糞便不同,來斷定鵝是在哪里飼養。他發現鵝的青色糞本是鄉下飼料所致,鵝又丟失不久,便判還鄉下人。傅琰斷案,同樣重證據,用自己的智慧,細心觀察,巧妙取證,破獲了許多疑案,被山陰縣人頌為“斷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