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緝元兇,智糾冤案
古語女:“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小節固足以知大體。”即謂根據所見的,就可以推測未發生的;看見事物的一端,就可以知道其大體。說明事物因小可以知大,因其苗頭可以知其發展趨勢。
北魏司馬悅斷獄審案,正是如此。由于他善于觀察,精于分析,因小見大,見微知著,斷案如神,故為時人所稱道。魏世宗初年,司馬悅任鎮遠將軍、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在他主持州政時,曾糾正了一起冤案。
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董毛奴的人帶著五千錢出門,不久被人發現死在路上。經現場勘察,是被人圖財害命,身上的錢被悉數掠去。這場搶劫殺人案立刻引起了郡縣官府的重視,馬上組織人馬四出調查破案。最后,疑點集中到一個叫張堤的身上,派人到家中搜查,果然發現了整整五千錢,不由分說,張堤被押到了衙門審問。審案過程意外順利,張堤一見滿堂的刑具和一個個如狼似虎的衙役,先就嚇得戰栗不止,不待拷問,便結結巴巴交代了案情,承認董毛奴是自己所殺。案子很快審理結案,等待批復處決。
這樁殺人案報到州中,司馬悅仔細審閱了案卷,又重新提問案犯。他見張堤面目和善一副老實巴交的樣子,全無一般惡徒的那種兇悍奸猾的嘴臉,司馬悅察顏觀色,總難想象這樣一個膽小柔弱的人竟會欄路搶劫,兇殘地下毒手殺人。憑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他懷疑斷案有誤,案情不實,于是將董毛奴的哥哥董靈之召來,問他:“殺人奪錢,不會輕而易舉,兇手作案,恐怕被人發覺,當時一定十分慌忙倉促,會在現場遺留證物,只不知此賊慌忙之中留下何物?”董靈之如實回稟:“僅有刀鞘一把,別無他物。”司馬悅命人取刀鞘呈上,反復驗看,肯定地說:“此刀鞘做工精良,非這小小里巷工匠可以打造,須速速查清來歷。”退堂后,他派手下人持刀鞘在州城中四處打探,請制刀的工匠們辨認。有個工匠郭門前來報告,稱此刀鞘出自己手,去年賣給城中的董及祖。司馬悅立即派人拘拿董及祖到案,厲聲責問:“你如何殺人取錢,據實講來!”董及祖哪里肯認,先裝作一概不知,連連喊冤。司馬悅當堂出示刀鞘,道:“你殺人情急,將刀鞘遺留在場,分明是謀財害命,有證據在此,還敢狡辯!”董及祖見有刀鞘物證,難以抵賴,只好慢慢將實情道出。司馬悅并不就此了斷,又派左右搜身,見他里面穿著董毛奴的黑色短衣。事實確鑿,董及祖無疑就是真正的殺手。此后,將張堤無罪開釋,好言安慰,再將董及祖收入死牢,后依法處死。
【簡評】
一場冤案,終于水落石出,好人無罪,惡人伏法,司馬悅審獄斷案,公正嚴明,在豫州傳為美談。在政紀松弛、官場腐敗的封,建時代,糊涂案,見怪不怪,斷送在腐吏刀下的冤死鬼不知有多少。司馬悅身為一州之長,對殺人要案尤不茍且,親自審理,且能;運用自己的經驗,尋覓蛛絲馬跡,一追到底,使案情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