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沙穆以廉立身
逆向思維,也體現在中國古代的仕途。大家追求的東西不一定是自己能夠得到的,那么,不妨從另一個方面想辦法。
公沙穆字文乂,是北海膠東(今山東平度東南)人。他出身貧賤,自幼不好嬉戲。長大以后,學習《韓詩》、《公羊春秋》等儒家經典。
公沙穆不喜錢財,潔身自好。他為平民時,曾養豬,因豬病,使人賣之于市,并對賣者說:“如果有人買,你一定要告訴他這是頭病豬,少收買者錢,不能不說明情況,當好豬貴賣之。”賣豬者至市,很快售出,但未言其病,賣了個好價錢。公沙穆知道后,千方百計訪到買豬人,講明情況,將多收的錢退還買主。還有一次,有個叫王仲的富人對公沙穆說:“當今這個世道,人們都用錢給自己買通仕途。我愿意資助你百萬錢,以使你飛黃騰達,怎么樣?”公沙穆說:“我很感謝你的厚意。但富貴在天,得之有命,我不愿意用錢來買官位。”
公沙穆的廉潔很快就出了名。東漢時有一種察舉孝廉的制度,即鄉里推舉孝悌廉潔之人作為孝廉,這是進入仕途的第一步。公沙穆被舉為孝廉,不久就被遷為繒國相。
公沙穆不是把廉潔作為進身的手段,而是把它作為立身的根本。他步入仕途之時,正值東漢王朝晚期,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官場險惡,陷井密布。而公沙穆先后任過繒國相、弘農令、遼東屬國都尉等職,一直到66歲時死于官任之上,未遇任何坎坷,而且深得吏人歡心。這恐怕得益于他的廉潔。
【簡評】
廉潔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美德。廉為立身之本,這對從政者尤為如此。它是一種品質,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立身于社會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