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立身智慧
- 石地
- 1905字
- 2021-11-26 15:57:01
王羲之東床袒腹
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獻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人稱“二王”,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王羲之的書法博采眾美,熔鑄古今,在精研諸體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改變了漢魏以來帶隸意的質樸書風,創造出妍美流便的新體。他被后人尊為“書圣”。王獻之習書法,而又有創新,書風恣縱雄武,秀勁飄灑,頗有媚趣。“二王”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不僅得益于對前人書法成就的研習,也與他們坦蕩自然、豪邁不羈的立身之道有一定的關系。
王羲之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王氏家族是當時的大族,有不少杰出的子弟。太尉郗鑒就想和王家結親,為女兒挑一個乘龍快婿。
一天,他派門客去王導家去挑選女婿。王導就帶著郗鑒的門客到東廂房一個一個地相看他的子侄。王家的年輕人本來正在各干各的事,看見王導陪著一陌生人進來,都好奇地看著陌生人。聽說是太尉的門客來為太尉挑選女婿的,又都正襟危坐,一本正經地讓客人觀看,回答客人的問話。
這時,郗鑒的門客發現有一人和別人不一樣,他毫不在乎有客人進來,似乎不知道挑女婿這回事,依然坐在東床上,敞著懷吃著東西,一臉怡然自得的樣子。
門客回去后,向郗鑒報告說:“王家的年輕人,個個都不錯。不過聽說我是來為您挑女婿的,都變得矜持拘謹起來。只有一個人還在東床袒腹而食,好象獨獨他沒聽說您要挑女婿似的。”郗鑒聽了高興地說:“這個小伙子正是我要選的好女婿啊!”一打聽,原來東床袒腹的,就是王羲之。于是,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王羲之步入仕途后,勤政愛民,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后因不容于上司,便稱病去職,并立誓不再做官。從此,寄情山水,種果養鵝,捕鳥釣魚,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他給人寫信說,其中的得意,是言語表達不出來的。他五十九歲去世,朝廷贈銜金紫光祿大夫。但他早有遺囑,不予接受。
人們稱王羲之的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其實也是他為人的寫照。王獻之在少年時代便負有盛名。他的性格豪放,志向高遠,處事鎮定從容。
王羲之和謝安是好友。有一次,王獻之同他的哥哥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訪謝安。
見過禮,兩位哥哥和謝安以及他們家的客人,侃侃而談,但所說的大都是生活瑣事,而王獻之卻只不過寒暄幾句,然后便不動聲色地坐在那里聽大家說話,不發表什么意見。
等王家三兄弟走后,客人們和謝安一起評論他們的優劣高下。有的說徽之談吐隨和,卓犖不群;有的說操之舉止大方,一表人才。謝安卻認為年歲小的獻之最好。
客人間他為什么這么說,謝安解釋說:“吉人往往寡言少語,因為他說話很少,所以我知道他將來一定很有出息。”王獻之正是以他的不以俗事為重和不隨聲附和的品質,受到“神識沈敏”的謝安的賞識。
有一天晚上,王獻之在臥室睡覺,忽然幾個小偷撬鎖溜進了他的房間。王獻之被驚醒后,卻一直不吱聲,看著他們把家里的東西收個干凈。當小偷們正想溜走的時候,他才慢條斯理地對小偷說:“偷兒,那塊青氈是我家祖傳之物,你們可把它留下吧。”小偷們不曾想主人竟然在暗中注視著他們整個偷竊行動,都嚇了一大跳,慌忙丟下東西逃走。
這件小事很能顯出他的遇事不慌、沉著穩重的秉性。假如他膽怯或者急躁,看見來了一群小偷就驚慌失措,那不僅嚇不退小偷,還可能會遭遇不幸。
王獻之的這種性格在寫字作畫上也同樣反映出來。
還在七、八歲的時候,王獻之就開始學習書法。他學得十分認真。有一次,他父親王羲之看見他在寫字,便悄悄地走到他背后,不讓他發現。然后伸出手來,猛地一下去抽他握著的毛筆,卻未能奪下。王獻之一點也沒有受驚嚇的樣子,手里還拿著那枝筆,回過頭來,看看是誰。一看是他父親,便問有什么事。王羲之見兒子能全神貫注地習字,筆力如此堅硬挺拔,處事如此鎮靜從容,不由得感嘆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很大的名聲。”
又有一次,王獻之拿了一枝大筆在一面墻壁上寫一丈見方的大字。人們見一個小孩居然能寫那么大的字,都十分驚奇,紛紛前來觀看。后來圍觀者竟達數百人之多,把王獻之圍在里面,水泄不通。王獻之卻不以為怪,依然旁若無人、一絲不茍地寫字。王羲之見他的字寫得很有氣派,認為難能可貴。
還有一次,當時掌握了朝政大權的桓溫請他書寫扇面。一不小心,手中的筆落在了扇面上。如果是其他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嚇得不知所措了。但王獻之卻仍然若無其事,只見他就在這塊黑墨上描畫了幾下,立時,一頭栩栩如生的黑色母牛出現在扇面上,再配上他寫的字,非常精妙。桓溫見了,連聲叫好。
【簡評】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芬芳的桃李之花,以其自身的艷麗,招得眾人前來觀賞,以致樹下被踩成一條小道。
一個真正被人尊重的人,不是靠表面的華麗,而是其內在的人格魅力。
加強品格、性情、才千方面的修養,從根本工完善自己,才是立身于人世間的根本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