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具美德,治政得人心
《韓非子?說林上》中說:“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意謂行并能夠去掉自以為是,自以為善的思想,到哪里都會受到人們的贊揚。說明人之立身處世,必須不自恃自矜,要謙遜處己,待人寬厚,尊賢敬能,積德行善,自然會得到眾人的信任與支持。
三國時吳太子孫登,正身直行,待人以禮,待人以謙,不因貴以自傲,不因貴以慢人,禮賢下士,知恤百姓,終以其美行受到時人贊揚。
孫登,字子高,是三國吳王孫權的長子。
孫登生性善良忠厚。他的生母因地位低賤,因此孫權讓妃子徐夫人撫養兒子孫登。孫登對徐夫人的養育之恩一直不忘,記在心中。但徐夫人生性嫉妒,孫權逐漸疏遠他,最后把她拋棄在吳郡(郡名,治所在吳縣,即今蘇州市),獨自居住。孫登卻仍然懷念她。徐夫人有時托人帶衣服送給孫登,孫登必定在沐浴之后才穿上,表示他對徐夫人的尊重。
黃初二年(221年),孫登將要被立為太子,他請求吳王孫權立徐夫人為皇后。孫登說:“確立本原,才能產生道義,現在要立太子,應該先立王后。”
孫權反問道:“你的母親在哪里?”
孫登答道:“我的母親在吳郡。”
孫權聽了,半天沒有說話。他知道孫登感激徐夫人的恩惠,但孫權寵愛步夫人,想立步夫人為王后,后因群臣反對,沒敢這樣做。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孫權選了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優秀人才輔佐孫登。
孫登對待這些官員非常謙和,接待時使用一般平民之間的禮節,有時出外還同坐一輛車,就象朋友一樣。對孫登的為人,群臣都稱贊不已,孫權也比較滿意。
孫權遷都建業(古縣名,東漢建安十七年孫權改秣陵縣置。治所在今南京市。吳黃龍元年自武昌遷都于此),孫權派孫登鎮守武昌,任命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孫登對陸遜非常信任,陸遜也忠心耿耿為穩固太子的地位而勤勉盡責。
孫登待人寬厚,能體察百姓的疾苦。他出去打獵,經常都避開農田,繞道而行,怕走近道會踐踏壞莊稼。
有一次孫登騎馬外出,一顆彈丸擦肩而過。他手下的侍從趕緊四處尋找是誰干的。遇上一個手里拿著彈弓、身上帶著彈丸的年青人,大家一致認為就是這個人干的,但這個年青人卻不承認剛才射過彈了。孫登手下的人急了,要拷打審訊這個人。孫登連忙上前阻攔,并派人去找到剛才飛過他身邊的彈丸,跟年青人身上所帶的彈丸一比較,發現的確不一樣,就命令把那個年青人給釋放了。
還有一次,孫登手下一個侍從偷了孫登用來盛水的金馬盂。這件事被查出了,大家都主張嚴懲那個盜竊犯。可是孫登認為這個人在他手下服侍多年,平時也沒有什么劣跡,不忍心懲罰他。只是將他責備了一番,打發他回老家就算了,還對身邊的人囑咐說,以后不要再提這件事情,以免那人再受連累。
孫登做事謹慎可靠。有一年天災連綿,糧食歉收。孫登預先想到盜賊一定會很多,就制定了有關防范盜糧的法令。由于他制定的法令抓住了關鍵,結果很有成效。
孫登的弟弟孫慮因病去世,孫權極其悲痛,為表示哀悼,孫權降旨要求文武大臣們減少飲食。孫登聽說后,從武昌晝夜兼程趕回孫權身邊。他見到孫權時,見孫權還在痛哭。于是孫登一邊勸著,一邊說出自己的看法:“孫慮一病不起,這是命運啊!您已無法挽回。當今國家還沒有統一,民眾百姓都在盼望得到解救。上天授命陛下完成一統天下的使命,您應當保養精神、加進營養膳食才是。陛下現在卻按照平民百姓的想法,減少朝廷群臣們的膳食,這已經超出了禮制的范圍了。我心中為此事感到憂慮和不安;請陛下三思!”
孫權聽了孫登這番話,就采納了他的意見,并對大臣們說:“孫登真是處處為國家興衰著想啊!”
過了十多天,孫權讓孫登返回武昌。
孫登為寬慰孫權,主動要求留下來。他說:“我已長期離開父母,作為兒子,早晚不能為父母請安,沒有盡孝,從德行上來講是有缺漏的。”并且向孫權匯報了陸遜在鎮守武昌的盡心盡職情況,請孫權不要顧慮。于是孫權就把孫登留下來了,也對孫登更加信任了。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親自領兵出征新城(治所在今浙江富陽西南),就讓孫登留守,全面主持政務。可惜,孫登三十三歲就去世了。
【簡評】
一提起公子、王孫,人們就會想起頑劣、蠻橫、驕奢、放蕩的花花公子和衙內。
這也難怪,古來權貴子弟,借老子之權勢枉法橫行者大有人在。人們在痛恨此類人的同時,對那些不以貴勢自居,體恤下情,崇禮好賢,寬以待人者充滿好感。孫登貴為太子,不驕不奢,深得好評,是他重視道德品質修養的結果。人之處世立身,被人如何評價,完全是自身的言行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