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立身智慧
- 石地
- 655字
- 2021-11-26 15:56:58
張范舍子救侄
與朋友一起做事,常有利益選擇的考驗。是先人后已,還是損人利已?只有在劇烈的利害沖突時才會反映出來,這也成為人能否有所作為的判斷標準。
張范、張承兄弟二人,在董卓作亂的時候,辭官解印,回揚州老家避難,等待時機討伐董卓。后袁術要請他們去做官,張范推辭有病,不愿去。曹操平定冀州之后,派使者去請張范。張范認為曹操代表天子,自己愿意為他效勞。但張范當時正身患病疾,住在彭城,無法去見曹操。
有一天,張范的兒子張陵和張承的兒子張戩遭到綁架。張范求了人,以重金去贖兩個孩子。劫持人質的卻只把他的兒子張陵放了回來。張范對來人一面表示感謝,一面又為難地說:“按道理說,你們已放回了我的兒子,我應當感到高興才對。不過總覺得張戩的年紀太小了,實在心中難忍。我雖然極疼愛我的兒子,但情愿舍去張陵,用他換回張戩。”劫持人質的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為他的真誠和無私所感動,便將張陵和張戩一起釋放了。直到曹操征討荊州回來,張范才見到曹操,被任命為議郎,參與丞相的軍事,得到重用。張范做官期間所得到的俸祿,經常都用來救濟孤寡貧困的老百姓,自己家中沒有積蓄。朝廷贈送給他財物,他也不拒絕,但是并不使用,等到卸去官職的時候,統統原物歸還。
張范平時廉潔奉公,助人為樂,因而在兒子和侄子遭到劫持后,才能毅然舍棄自己的兒子去換回侄子,關鍵時刻表現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
【簡評】
張范認為對兄弟負責任比自己兒子的生命還重要,所以有這樣的舉動。他的表現獲得曹操的肯定,也獲得社會的承認。在這樣一種個人利益的考驗面前鑒別出來的人才,一定是真正可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