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孫臏見齊威王

【原文】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后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國四,……素佚而致利也。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農戰斧遂;黃帝戰溺祿;堯伐共工;舜伐刷口口而并三苗,……管;湯放桀;武王伐紂;商奄反,故周公伐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將欲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

(《孫臏兵法》)

【譯文大意】孫臏晉見齊威王,對威王說:“軍事上不能倚賴某種固定不變的形勢。這是先代帝王傳布下來的道理。打了勝仗,就能保存處于危亡中的國家,延續將被毀滅的世系。打了敗仗,就會喪失領土而危害國家。因此,對戰爭問題不能不認真研究。輕率好戰的人會導致亡國,一味貪求勝利的人會受挫被辱。戰爭不是可以輕率進行的,勝利不是可以隨意貪求的。要先做好準備,而后才能采取行動。城小而防守堅固,是因為有充足的物資儲備;兵少而戰斗力很強,是因為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防守而無物資儲備,進行戰爭而非正義,天下誰也無法使其防守堅固,戰斗力強大。唐堯開始治理天下的時候,拒不執行其命令的有七個部落。東方地區有二個,中原地區有四個,……不能無所作為而獲得勝利。只有用武力戰勝敵人,才能使自己強大鞏固起來,實現國家的統一。古時候神農戰勝補遂;黃帝戰勝蚩尤于涿鹿;唐堯討伐共工;虞舜討伐庹囗囗而驅逐三苗,……;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討伐殷紂王;商奄叛亂,周公率兵去鎮壓。所以說,那些功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如三王,智略不如周公的人,卻說什么我要以積累仁義、推崇禮樂、不用武力的辦法來禁止戰爭。這種辦法堯舜不是不想用,而是根本辦不到,所以才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

【闡釋】從文章的語言上看,本文是孫臏自記傳與弟子的。它是孫臏晉見齊威王時,所陳述的對戰爭的一些看法,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孫臏的戰爭觀點。文章的開始明確地指出:戰爭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存亡?!皯饎伲瑒t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故兵者不可不察?!边@里孫臏不是簡單地重復孫武的話,而是針對當時齊國的現實,向威王重申這一戰爭觀點,以引起他的重視。齊威王即位時,齊國正處于低谷,出現“諸侯爿:伐”的局面,孫臏就是根據這一局面,向威王提出“戰勝而強立”的觀點,這是孫臏戰爭觀中的一個靈魂,也是他對《孫子兵法》戰爭觀的繼承和發展。

同時,孫臏向威王指明了“戰勝而強立”的條件,這就是“事備而后動”。孫臏告誡齊威王:“樂兵者亡”,“利勝者辱”。雖然說“戰勝而強立”,但戰爭絕不是隨便可以打的,不能隨心所欲,窮兵黷武。當年智伯無緣無故用武力威脅趙、魏、韓三家,引來的滅頂之災,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另外孫臏強凋“事備而后動”,只有做好準備,才能“戰勝”。這里孫臏提出兩項準備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有委”,這是指要有充足的物資儲備,只有具備強大鞏固的經濟基礎,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進行。其二,“有義”,這是指要有正義的理由,只有正義的戰爭才會取得民眾和士兵的支持,而只有得到民眾的支持,才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孫臏在這里強調了戰爭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他把經濟看成是進行戰爭的根本條件,而把政治看成是戰斗力的首要因素,他認為這兩者是“戰勝而強立”的基本條件。

最后孫臏列舉了七個古代戰爭的事例,向威王闡明“戰勝而強立”的目的。只有“戰勝而強立”,才能消除分裂,平息叛亂,最終目的是達到天下統一。從這里可以看出孫臏不是一個好戰分子,他并不是無條件地贊成…切戰爭,而是贊成統一的、進步的、正義的戰爭。

此文是《孫臏兵法》中極為重要的一篇,“戰勝而強立”這一觀點,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對后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化隆| 金湖县| 基隆市| 湖州市| 襄城县| 咸丰县| 孟州市| 邓州市| 连城县| 永春县| 宁城县| 桃园县| 九寨沟县| 松潘县| 广饶县| 石门县| 阳信县| 铜陵市| 喀什市| 自治县| 突泉县| 永顺县| 托里县| 醴陵市| 巴楚县| 乌拉特中旗| 玉屏| 双牌县| 荣昌县| 扬中市| 元谋县| 梁河县| 天祝| 张家口市| 胶州市| 崇阳县| 达日县| 玉龙| 五原县|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