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治國治軍

【原文】天子之義,必純取法滅地,而觀于先圣。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德義不相腧;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腧。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茍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爭。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既致教其民,然后謹選而使之,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貫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師多務威則民詘,少威則民不勝。上使民不得其義,百姓不得其敘,技用不得其利,牛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渭多威.多威則民詘。上不尊德而任詐慝,不遵道而任勇力,不貴用命而貴犯命,不貴善行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雖交兵致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人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故在國言文而浯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上不趨,危事不齒。故禮與法,表里也,文與武,左右也。

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有虞氏不賞不伐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覯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上茍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茍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茍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茍以不善在已,必遠其罪,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古者戍兵三年不典,睹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知之至也。得意則凱歌,示喜也。伯靈臺,答民之勞,示修也。

(《司馬法?卷上》)

【譯文大意】天子應奉天地之道,調合陰陽四時之氣,順應潮流,參酌先圣之法度,去爭取民生樂利。士民們應從父母之教和君長之命,而為國家盡其義務。上下各盡天職還不夠,還得教民能保國衛民。否則,即使有了賢明的君主,不先教會百姓保國保家,就不能依靠民眾消除內亂抵御外患。

古代教民保國衛民,必須先立職位,使上下有序,各守分寸不相侵凌;分清什么是有得于心的德,什么是行為得其當的義,使能區別不相超越,認得誰是賢能的通才,誰只是專門技術人才,使能各展所長不相掩蓋;知道誰處事勇敢果決,誰只是一個力士,使各種人才各盡所能不相冒犯。若能如此,就意志集中,力量一致了。

古代教民方法,治國以仁德,治軍以勇德,不用治國方法治軍,也不用治軍方法治國,所以不會使之過剛或過柔。為上級的,要重視那些不自夸有功能的人,因為不自夸的人方是上等人才。假如他不自夸便不會有貪求,不貪求便和人無所爭執。在國內聽斷事務必得百姓的實情。在軍旅聽斷事務必能得到正當的處置,所以通才偏才都不會被埋沒。服從命令列為軍人的上等獎。賞,干犯違背命令列為軍人的上等刑戮,所以勇士力士都會守紀律了。

已經盡心竭力地教化民眾,然后再謹慎地選拔、謹慎地使用他們。軍用各事,要極周到地由主管官整備。教育各項,要極簡明地使受教育者有學習興趣。制度已成習慣,要使民眾很自然地當作時興風俗,這樣的教化算最好了。

軍隊過分重視威嚴,百姓則受不了,然忽視威嚴,百姓便又會看輕了軍隊,不服于制。在上位之人,使用百姓不得當,百姓之間無次第之分,那么有技能才用的人便得不到施展其長處的機會,牛馬也使不上力量。官吏隨意欺凌于民,百姓就會委曲難伸。在上位之人不尊重敦品勵行的人,而信任奸詐邪惡的人;不尊重有智謀道法的人,而信任勇猛有力氣的人;不上賞服從命令的人,而重視犯上抗命的人;不稱贊救人救世的善良行為,而稱贊殘害別人的暴虐行為,如果這樣地褻瀆主管官的職權,就使得軍隊無威嚴,在百姓中沒有威信。軍隊以寬舒平穩沉著為主要要求,只有以不過剛不過柔的沉著,才能充分發揮民力。即使在戰場與敵交刃之時,也要步不急進,車不輕發,追擊不超越戰陣排列,沉著而不紊亂。以上所述,是使軍隊上下鞏固的方法,著重在于有節制地確實掌握住成行成列的基本教練,不竭盡人馬之力,于戰場上進退遲速都不違背軍隊的訓戒命令。

古代,不用治國的方法去治軍,也不用治軍的方法來治國。如果用治軍的方法治國,那百姓的民權就會被剝奪,如果用抬國的方法治軍,那百姓的民權仍然會沒有保障。所以,作為國家,立意要文明華美,言談要文雅,措詞要溫和。在計議政事的朝堂卜,為君王者要恭敬每個人的職位。態度謙和,修身以待人,自己所不愿做的事,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為臣者要做到不受詔令不擅至君前,君不問不敢妄言國政,三揖而后進,一辭而即退,不為個人求前程發展。軍中之士,則不講求溫文恭遜,說話對答高抗而直言,并站立不求禮節。作戰時,行列之上要做到行事徹底,斷事果決,著盔甲見尊者不需跪拜,乘兵車者不需撫車軾以示禮,在城上警戒者不急奔而恐嚇百姓,遇危事不啟齒而惑眾。所以尚禮、尚法,乃是治國治軍的兩個不同方面,二者互為表里;文教,武力,則是保國,衛民的左右兩手。

古代賢明的國君,宣揚百姓好的道德,盡量去做百姓們所喜愛的人和事,所以百姓們就沒有享不到的福利,沒有遭疏忽的意愿,獎賞事跡也就無由發生,懲罰手段也就無所試用了。虞舜為帝王的時代,不賞不罰,而百姓卻樂為其用,那是最盛大的功德感召所致。夏代只行賞而不行罰小是最良好的教導化育功能。商代只罰而不賞,是最嚴格的威風逼迫。周代賞罰并用,是因為功德感召百姓的力量已很衰微了。行賞及時,可使士卒百姓速得為善的好處,行罰當場,可使士卒百姓速睹為惡的害處。如果大捷勝利不行賞,不歸功于個別人員,那么上下都不會爭夸自己的功勞。在上位者不爭功不自夸,就不會驕縱放肆;在下位者不自夸,則無隔閡無等級之分。上下都不自矜夸爭功,就可稱是極好的謙讓風氣。戰爭大敗不行殺戮以為罰,不委罪于個別成員,那么上下都會認為自己有罪過。在上位者若認為自己有罪過,必定悔改向善,在幾位者如認為自己有罪過,必定遠離罪惡。上下都這樣分擔大敗的責任,也可稱作是謙讓的最高程度。

古代派遣戍衛邊疆的兵,前三年不用查兵籍冊,每年有人自覺更代。為國君者要親跟看到和體會到士卒百姓的辛勞。百姓士卒為國而服勞役,國君了解百姓的艱辛,上下之間相互報施,才會有最牢的團結。戰爭勝利便凱旋歸國,表示快慰振奮,回國后偃武修文,筑高臺使國君登其上而答慰百姓的辛勞,并宣布應開始休養生息了。

【闡釋】本文就治國治軍兩方面展開論述,既談出了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又談出了各自的特點。“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人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這是說在治國治軍的方法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不能用治國的方法去治理軍隊,也不能用治軍的方法去治理國家。

治國要以禮為重,統治民眾的關鍵在于教化上,民眾只有進行教化之后方可使用。教化要使各級之間不相侵犯;有德行節義者以正道白守;有才能者各得以獻藝,有勇氣者不得逞強。百姓在教化之后才能夠盡其義務,保家衛國。國內尚禮,除了以禮為重,注意教化百姓外,還反映在日常的一些禮節儀式上。它要求做到“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已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這是說治國時要講文明,人與人之間要謙恭,君主要注意自身修養,尊重別人;臣民要不受詔令不上前,君不問不多言。顯然,這里強調的是“禮”,國內尚禮,人們才能各就其位,各盡其責。

治軍要嚴明賞罰,賞罰是維護軍隊紀律的一種手段。“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軍隊必須賞罰嚴明,才能維護鐵的紀律,保證命令的貫徹、執行。當年孫武殺了君王的寵妃,使宮女們明白了自己行為的準則,軍隊大振,成了一支有堅強戰斗力的隊伍。值得一提的是,文中還提到“大捷不賞”、“大敗不沫”,意思是說,大勝時不賞,人人都不驕傲自滿,就不會形成高低之分;大敗時不罰,人人都檢查自己的過錯,吸取教訓,應該說這是司馬穰苴推崇的一種領導藝術,并不是和賞罰嚴明的觀點相對立的。軍隊尚法不尚禮,違反軍紀軍令的事絕對不能做,但是平時它不講究繁縟的禮節,要求將士言談行為直言果決;戴盔甲的人見尊者不用跪拜;乘戰車的人也不需行禮。

由此可見,本文闡述治國、治軍的根本區別在于,治國尚禮,而治軍尚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香格里拉县| 商丘市| 云阳县| 迁安市| 罗山县| 塔城市| 诸城市| 堆龙德庆县| 偃师市| 安宁市| 鱼台县| 谢通门县| 大埔县| 岚皋县| 榆树市| 靖江市| 桃源县| 兖州市| 句容市| 资阳市| 榆林市| 开江县| 百色市| 常熟市| 天柱县| 双牌县| 平泉县| 永定县| 江门市| 准格尔旗| 云阳县| 金平| 文水县| 紫阳县| 潼关县| 买车| 三都| 屏边| 普兰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