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獻計
置之死地而后生,這是古代的兵法。不想,在政治、經濟形勢緊迫時,這種謀略也還用得著。
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琦,小兒子叫劉琮。劉表的后妻偏愛劉琮,劉表聽信后妻的話,也冷落劉琦。劉琦很是苦惱。劉琦聽說諸葛亮學識淵博、智慧出眾,就想求助諸葛亮。
有一天,劉琦來見劉備,劉備正與諸葛亮說話。劉琦哭著拜見劉備說:“繼母不能容納我,望叔父救救我吧。”劉備說:“這是侄兒的家事,怎么來問我呢?”劉備看了看諸葛亮,意思是讓他想個主意。諸葛亮笑笑說:“這是家事,我不敢過問啊!”坐了一會兒,劉備送劉琦回去,出門時低聲對劉琦說:“過幾天我讓諸葛亮回拜侄兒,你再求求他,一定會有妙計相告。”劉琦謝著告辭。過了幾天,諸葛亮代劉備回拜劉琦。劉琦迎入后堂,敬完茶,劉琦說:“先生既來我家,請幫我出個主意吧。”諸葛亮說:“我到你家作客,怎能參與你們的家事?”說罷起身要回。劉琦忙說:“既已到此,多坐一會兒吧!”就挽留諸葛亮,到一密室飲酒敘談。飲酒中間劉琦仍苦苦哀求諸葛亮獻計,諸葛亮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又要告辭。劉琦說:“我有一套古書,先生愿意看一看嗎?”就引諸葛亮上樓。上樓后,諸葛亮問:“書在哪里?”劉琦拜倒哭泣道:“繼母實在容不了我,我無法活下去了,難道先生忍心見死不救嗎?”諸葛亮仍不肯說,起身要下樓,但梯子已被人撤掉了。劉琦說:“我想求教先生良計,先生惟恐泄漏消息,不肯告訴我聽。今天在這里,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話從你口中說出來,只流進我的耳朵里,總可以說了吧!”諸葛亮只得重新坐下,想了想說:“良策有了。”劉琦說:“先生請快說給我聽。”諸葛亮說:“公子難道沒有聽說過申生、重耳的故事嗎?(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獻公寵愛驪姬,想立她生的兒子奚齊作太子。驪姬在獻公處進讒言欲陷害他們倆人,申生不肯逃亡,被迫自殺;重耳逃亡國外,后來返回晉國成為國君。)現在江夏正好少一個防守的將領,公子可以請求帶兵駐守江夏。那樣就可以避免災禍了。”劉琦聽后,非常高興,再一次拜謝過諸葛亮。叫人架上梯子,送諸葛亮下樓回府。
第二天,劉琦求見劉表,說想去防守江夏,劉表猶豫不決。請劉備來商量。劉備說:“江夏是重地,別人防守不太可靠。正好公子愿去,我認為此事可以答應。”于是劉表就命劉琦領兵3000人赴江夏鎮守重地去了。
在不得志或暫時失利的時候,忍讓也是一種立身謀略。其目的是回避了眼前的矛盾之后以圖在適當時機東山再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劉琦從諸葛亮那里得到了保身之計。
【簡評】
諸葛亮的本意是幫助劉備奪取荊州,偏偏劉備不肯乘劉表內外交困時下手,只好利用劉琦請求避禍之計的機會,提出鎮守江夏的建議,為劉備將來不敵曹操時,留一個去處。
如果諸葛亮先把這個主意說出來,劉琦未必肯接受,因為劉琦一去江夏,等于退出了對荊州繼承權的爭奪,多年的愿望一下子付之東流,舍不得是肯定的事情。為此,諸葛亮故意逼劉琦使出上樓抽梯的絕招,然后才把這個主意和盤托出,這樣劉琦可以避禍,劉備也有了一條在形勢萬一失利時的退路。請人做事,如果和被請者利害相關,其實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