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六道
【原文】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下卷·地形篇》
【譯文大意】孫子說,地域形態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形。我軍可以去,敵軍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形。在“通”形地域上,要先占領視野開闊、向陽的高地,保持運糧道路的暢通,這樣作戰就會有利,可以前進。難以后退的地域叫做“掛”形。在“掛”形地域上,如果敵軍沒有防備,就可以突然出擊而戰勝它;如果敵軍有防備,出擊又不能取勝,又難以退回,這就會對我不利了。我軍出擊不利,而敵軍出擊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形。在“支”形地域上,即使敵人利誘我們,我們也不要出擊;可以把敵軍引走,讓敵人出兵一半我們就回擊它,這樣就有利。在“隘”形的地域上,如果我軍先行占領以后,一定先要把守住隘口,等待來犯之敵;如果敵人先行占領,并且已經把守住了隘口,就不要去追擊。如果敵軍沒有把守住隘口,就可以去追擊。在“險”形的地域上,如果我軍先行到達,必須要占據視野開闊;向陽的高地,以等待來犯之敵;如果敵軍先行到達,我軍應該把隊伍帶走,不要再追擊。在“遠”形的地域上。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挑戰是不適宜的,而勉強硬行交戰,也是不利的。所有這六條,都是有關利用地形的基本原則,同時,這也是將帥的最重要的責任,是不能不去認真研究和考察的。
【闡釋】地形地貌是千種萬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形狀,或險要,或險惡。但決定戰爭勝負的仍然是人,而不是地形。對于熟知地形,并且能充分利用其有利,或善于將其不利轉化為有利,而對敵人,則充分利用其不利,或善于將其有利轉化為不利的將帥,打起仗來,就會得心應手,攻其所攻,守其所守,能充分調動起地利的因素,使戰爭取勝。
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就是巧借了地形。當時敵軍結集于萊蕪城內,城小人多,軍心混亂,在我重重包圍之下,十分驚恐。若此時我軍施以強攻,城內狹小,猶如“隘”,難以展開兵力,敵人困獸猶斗,反會對我不利。于是,考慮到兵力優勢一方應避免在狹窄險阻之“隘”與對方決戰,就造成一種態勢,引誘敵人突圍出城,待敵人進入了我預先埋伏的陣地后,我突然發起進攻。此時,敵人前進無門,后退無路,人馬車輛擠成一團。我則乘敵混亂之時,多路猛插敵陣,殲敵大部,取得了勝利。
而山谷隘地,咽喉鎖鑰之處,很少回旋余地,大部隊陷于此境,兵力無法展開,就又成了對其進行伏擊的有利地形了。抗日戰爭中的平型關戰役就是如此。對付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寇精銳板垣師團,我必須選擇有利的戰場。最后,通過實地勘察,將伏擊地區選在關溝、辛莊至東河南鎮十余里地段上,又以老爺廟附近為主要地段。老爺廟附近地形,山高谷深,敵人兵力不易展開,我方主要兵力埋伏在此,可以居高臨下,發揚火力,敵人無處躲藏,大炮和騎兵都不能發揮作用。最后,平型關戰役以我大捷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