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戰略戰術
- 石地
- 1413字
- 2021-11-26 16:06:44
火攻五法
【原文】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日火人,二日火積,三日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利、子兵法·下卷·火攻篇》)
【譯文大意】孫子說,凡是火攻,總共有五種:一是燒毀敵軍的兵馬營寨,二是燒毀敵軍的糧秣積聚,三是燒毀敵軍的隨軍輜重,四是燒毀敵軍的軍用物資倉庫,五是燒毀敵軍的運輸車隊和糧道。實施火攻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發火的器材一定要隨時準備好。放火的時候要選擇有利的時機,起火要選擇好日期。所謂時機,是指干燥的天氣;所謂日期,是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四個星宿的位置上的時候。凡是月亮運行到這四個星宿的位置上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
凡是實施火攻,就必須根據上述五種火攻后所引起的各種情況的變化,來采取相應的軍事策略。如果從敵人營內放火,就應該及時派兵隊外面策應。大火燃燒起來以后,敵軍仍然保持鎮靜不動的,就應該觀察等待,而不要急于進攻。在火力很旺盛的時候,要根據情況,可以乘火勢進攻的就攻,不可以進攻的就停止。如果火可以從外面施放的,就不必等待內部的策應,遇到適當的時機和條件就可以放了。從上風放火,不要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晚上風就容易停止。凡是指揮軍隊作戰。都必須要懂得這五種火攻的方法及其變化,并且等待時機,加以利用。
所以,用火來輔助進攻的,效果很明顯。用水輔助進攻的,攻勢可以加強。水只可以斷絕敵軍和道路,而不能象火那樣可以焚毀敵人軍需物資和戰斗力。
【闡釋】孫子論述了如何利用天時、氣象等自然條件,靈活地實施火攻的戰法。這種戰法在歷代的戰爭中都顯示出了極大的威力。孫子除了強調火攻要準備“素具”等物質條件以外,還強調了“時”和“日”的氣象條件,也就是充分利用天時。這也是孫子的“知天”的理論在戰爭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我國歷史上吳將陸遜同蜀帝劉備在彝陵交戰時,等待時機,火燒蜀營,以弱勝強,是歷史上以火助攻的著名戰例。
公元221年,劉備親自率兵,攻入吳國國境。吳國大都督陸遜奉命抵抗蜀軍。在蜀軍兵勢強大,居高守險,士氣旺盛的情況下,陸遜決定先避免與蜀軍作戰,退據了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的夷道和唬亭一線,把蜀軍引入了五六百里長的高山峻嶺地帶。至公元222年,兩軍相持已半年,劉備雖派兵陣前辱罵挑戰,陸遜仍是堅守不出。蜀軍將士互相抱怨,斗志渙散,劉備只得將山谷里的軍隊開出山林,把水軍移到陸地,把軍營設在密林深山依傍溪澗處,屯兵休整。
陸遜分析了劉備運輸困難、處處設營、兵力分散、士氣低落等弱點,認為反攻時機已成熟,確定用火燒連營的作戰方法。當時江南正氣候炎熱,蜀軍營寨都是木柵構成,周圍又都是樹木、茅草。陸遜令士兵各持茅草一把,乘夜襲擊蜀軍營寨,順風點火,火勢迅猛,蜀軍大亂。陸遜趁機發動反攻,連破40余座蜀軍營寨。陸遜又用水軍切斷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使蜀軍無法救援,結果,蜀軍潰不成軍,劉備連夜逃回白帝城。
孫子指出,火攻只是作為一種助攻的作戰手段,戰爭的取勝還要靠發揮兵攻的作用,只有利用火攻的協助,及時去組織兵力進攻,才能擴大和鞏固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