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 石地
- 1210字
- 2021-11-26 16:06:43
兵者治變
【原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敵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孫子兵法·中卷·軍爭篇》)
【譯文大意】因此,對于敵人的軍隊,可以打擊它的士氣,對于敵人的將領(lǐng),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剛上陣時總是朝氣飽滿,士氣銳不可當,時間一長了就會逐漸懈怠,最后就會士氣衰竭,疲乏思歸,無心再戰(zhàn)了。所以,善于用兵作戰(zhàn)的人,要避開敵人剛上陣時的銳氣,等待敵人松懈、疲憊、無心再戰(zhàn)時再去打它,這就是掌握了軍隊的士氣。以自己軍隊的嚴整來迎候敵軍的混亂,以自己軍隊的鎮(zhèn)靜來迎候敵軍的輕率和急躁,這就是掌握了軍心。以自己軍隊靠近戰(zhàn)場的優(yōu)勢來迎候遠道而來的敵軍,以自己軍隊的安逸休整來迎候疲憊不堪的敵軍,以自己軍隊的飽食來迎候饑餓的敵軍,這就是掌握了軍隊的戰(zhàn)斗實力。不去攔擊旗幟整齊、配備精良的敵軍,不去攻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陣,這就是掌握了戰(zhàn)術(shù)上的機動靈活。
【闡釋】軍事的要義即治氣、治心、治力、治變。所謂治氣,即等待敵人可乘之機,利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待敵氣懈怠衰竭之時,我乘勢進攻。所謂治心,則是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所謂治力,即我近敵遠,我逸敵勞,找飽敵饑。所謂治變,即避強就弱,避實就虛。
公元617年,唐太宗霍邑之戰(zhàn),虎牙將宋老生精兵2萬屯霍邑不出。太宗與建成數(shù)十騎至霍邑城下,舉鞭指麾,象要圍城的樣子,而且高聲辱罵。宋老生大怒,引兵2萬出城。憤怒輕躁,導(dǎo)致大敗。這就是以靜待躁的戰(zhàn)例之一。
而以自己部隊的從容嚴整,養(yǎng)精蓄銳,與疲勞之敵作戰(zhàn),即為以逸待勞。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進攻的鄴城之戰(zhàn),即采用了此戰(zhàn)法。后燕慕容德駐鄴城,北魏武帝拓跋硅率兵親征,北魏將拓跋章率前軍攻鄴,大敗。慕容德想乘勝反擊,進行決戰(zhàn)。轅駕韓蟬根據(jù)魏攻燕守,魏眾燕寡的情況,指出“魏不可擊者四,熬不宜動者三”之策,提出了“深溝高壘,以佚待勞”的戰(zhàn)法。慕容德采納了這個建議,召還部隊,固守鄴城,親給戰(zhàn)士厚加撫按。全軍上下,人感其德,皆樂為致死。其后,乘魏軍“內(nèi)相乖爭,各引軍潛遁”之機,慕容德率軍追擊,大敗魏軍?!耙砸荽齽凇辈⒎菬o所事事,消極等待,而是充分準備,積極防御。特別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防御的一方如果不在物質(zhì)上、精神上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是談不上以逸待勞的。
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第三次反“圍剿”時,我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把敵人引入對我有利的老革命根據(jù)地。紅軍所到之處既有人力物力的充裕支援,又有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引誘敵人深入蘇區(qū)作戰(zhàn),由于人民群眾幫助紅軍封鎖消息,實行了“堅壁清野”,使其既找不到紅軍蹤跡,又找不到糧食,人地生疏,盲目進攻,在我地方武裝的日夜襲擊擾打下,吃不好,睡不穩(wěn),軍心動搖,舉措失當,在崇山峻嶺中被拖得精疲力盡。這次“圍剿”就這樣被我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