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家貧,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游于楚,從車百乘,集粟萬鐘,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遂欲食藜藿之食,不可得也。”
【詩贊】
負米供甘旨,寧忘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讀解】
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又字季路,春秋時候魯國卞人,即今天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卞橋村,現在那里還留有關于他的活動遺址。
子路也是孔子的學生,和前一個故事中的閔損閔子騫同時列入最優秀的學生之列,在《論語·先進》中被評價為“政事”一科的“哲人”,說他擅長政治事務,富于管理才能。
什么是政治?按孫中山先生講過的一句通俗的解釋,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眾人的事要管理好,第一要有智商,要能夠把眾人凝聚起來,從大局著眼,從細節入手,以實實在在的管理措施把眾人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第二要有情商,要對自己所服務的眾人,有一種親密的感情,不僅能把眾人的事做好,更要愿意為眾人把國家的事情做好而不謀取個人私利。
孔子贊揚子路,正是子路擁有這兩條從政必備的優點。
一次,孔夫子把課堂搬到郊外,來上課的弟子有子路、曾曦、冉有、公西華等人。孔子運用啟發式,要大家放開思想談談各自的政治志向。子路十分直爽站起來頭一個發言,說道:“如果讓我管理一個擁有千輛戰車的國家,盡管這樣的國家實力不是很強,且夾在幾個大國之間,他們在邊境上設置了重兵,同時再趕上年成不好,國內時時會發生一些饑荒。但我仍然有信心,只要用三年的功夫,就能讓老百姓不僅有勇氣面對強敵,而且懂得百姓也要維護國家尊嚴的道理。”子路自信能做好政治的事情。在他后來的發展中,他也出任過衛國蒲邑大夫一職,也果真如他所說,在任三年,把蒲邑治理得井井有條,證明子路確有政治的智慧。孔子當時聽了他這番話只是微微一笑,沒有直接做評價,只是后來對曾曦說了一句:“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所以“哂”,不過是因為孔子講求“溫良恭儉讓”,他不反對子路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懷,只是覺得他還不夠老練,因為搞政治不僅要講求智慧,即便是表達志向,也還要富有智慧,不能太露。
對政治家來說,情商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他要管理好“眾人之事”,當然對“眾人”要有感情,愿意并敢于承擔起管理的重任。感情是什么?孔子解釋是“仁”。什么是“仁”?一部《論語》中他解答弟子之問的記載就有十三處,其中最直接的回答是樊遲之問:“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的“仁”即“愛人”,便是從政所必須的情商。
孔子了解子路的情商嗎?他當然了解,這方面的證據是相當多的。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出身民間,性格比較粗魯,好勇斗氣,說話也很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往外說。穿戴上,頭上插著公雞的羽毛,腰里圍著野豬的皮,做事講信用,做出的承諾當天一定實行,絕不過夜。孔子見到他,對他的這種性格也很喜歡,就想收他做自己的學生,用自己仁義禮智信的思想來教化他。和子路一談,子路聽說過孔子的事跡,也有想當孔子學生的想法。師徒一拍即合,子路便成了孔子的弟子。
子路對老師孔子始終十分尊重。盡管有時因為與老師的想法不完全符合,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細細想來這些看法也并不違背老師的理念,孔子也從沒有感到有什么難堪,師徒的關系處得相當親密。
最讓孔子感動的是子路家鄉的村民告訴孔子的一則故事。
子路小時候,家里相當貧窮,一年到頭都靠吃糠咽菜過日子,但子路從來沒有抱怨過,父母做什么就吃什么。窮人家的孩子好養活,拉拉扯扯也就七八歲了。小小年紀的子路心疼父母忙里忙外十分勞累,總想幫助家里做事。家里沒柴了,父親上山砍柴,他也找兩根繩子跟上父親,說“我不小了,也能幫父親背幾根柴回來”;河里漲了水,父親要去抓點魚蝦給家里補點葷腥,子路見了,從父親手里搶過木桶攬在肩上,像個小大人似的咚咚地往前跑,還跟因心疼而追過來的母親喊道:“媽媽放心,讓爸爸留些力氣多抓魚,我全給背回來!”在后面緊跟著的父親聽了這話,點點頭笑了。
一次,子路的母親不幸病了,幾天幾夜沒吃一口飯食。父親想給她煮點粥,看看米桶里一點米也沒有了,蹲在那里唉聲嘆氣。子路看見這情景,知道母親想喝點粥。他過來抱著父親的胳膊搖了搖,說道:“父親別著急。我去二姑奶奶家借點米回來。您放心吧,明天我就上山去砍點柴,到集上賣了,換回錢買點米還給二姑奶奶。”父親正哭得傷心,一把沒拉住小子路,子路蹦蹦跳跳就跑出去了。
過了約摸一個時辰,子路滿頭大汗背著一個小口袋回來了。原來他一路飛跑,跑到距離有七八里路外另一個村子的姑奶奶家,說明了情況,并表示自己要去砍柴掙錢買米還上。二姑奶奶家雖然也不寬裕,但米甕里還存有些米,便給子路裝上了半口袋,子路拿到米,連口水也沒顧上喝,三步并兩步地就往家里跑。平常來去得小半天的十幾里路,他一會就跑回來了。
看著母親香甜地喝著自己背回來的米煮成的粥,小子路開心地笑了,這只是一個半截故事,還有半截故事,是子路的同學給續上的。
大約10年后,子路跟老師學習,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都來禮聘。子路先是到魯國的大夫季氏那里做家臣,后來又到衛國做了蒲邑的大夫。又過了10年,子路做到了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權勢越來越大。一次,他奉命出使南方的楚國,作為國使,排場總是有的:一個車隊,就有一百輛車,車上滿載著幾萬斤的糧食作為禮物。到了賓館里,鐘鳴鼎食地招待,各種山珍海味都羅列在賓主面前的桌上,成隊的歌姬舞女隨著編鐘簫管翩翩起舞。主人一聲“舉杯”,滿庭都是與觥籌相交錯的祝酒聲音。看著眼前的豐盛酒席,子路本來開朗微笑的臉上立時變得憂郁起來。
和子路一起出使并擔任副使的同學,看到他臉色有變,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悄悄湊近他問他怎么了。子路剎那間警醒過來,恢復了常態,笑笑說“沒事”而遮掩了過去。待酒席散去,子路與眾人一起回到賓館,子路才感慨地說道:“謝謝你的提醒!剛才也是我一時失態,幸好沒造成什么誤會。面對今天這個場面,我不禁想起小時候走十幾里路為母親借米的事情。只是我的父母雙親都不在了,我還想再走一次長路、再為父母雙親借一次黍米、再行一次孝道,來慰藉我懷念父母的心意啊。”
子路的同學聽了這番話,也不覺滿眼熱淚,他被子路的孝心深深打動了——就這樣,20年后的半截故事與20年前的半截故事,合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叫“孝行故事之四的‘為親負米’”。
從政的人,不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從政者的情商即“仁”,子路的“孝”也就是“仁”,但是,“孝”是從“愛”來的嗎?不是,“愛”是“孝”的表現,“孝”的來源應該是“感恩”:子路如果沒有這份感恩之心,“為親負米”的故事就不會有后半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