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全鑒
- (春秋)曾參著 東籬子解譯
- 2160字
- 2021-11-24 20:28:21
第4章 修身為本
國學原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①。其本亂而末治者②,否矣③。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④。
詞語注釋
章句理解
國學啟示
本章主旨在于修身。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目的,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基。一個人,他從自身內部修養到作用于外部社會,是通過身體的言行來實現的,從這一點上來說,自身修養的好壞決定了這個人對社會作用的優劣。所以才說,修身為本。
對自己的親人要愛護,這既符合人性,也符合倫理,也是社會道德的根基。所以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從來沒有過時這一說法的。反之,如果不愛護自己的親人,卻能對別人真心愛護,這就是本末倒置,是不可能的事情。本末倒置,什么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趣味故事
故事一: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梁惠王有一個廚師,人稱庖丁(一個名叫丁的庖廚)。庖丁可不是一般的廚師,他會殺牛,而且……
只見他手觸、肩靠、腳踩、膝頂,動若街舞又有韻律之美。而手里的刀就更神奇啦,去皮、剔骨、切肉之聲,竟然隱約傳出了美妙音樂的節拍。
梁惠王驚呆地張大嘴巴,半天沒合攏。他揉了揉發酸的臉頰,雙眼閃爍著新奇的目光,說道:“厲害啊,小丁。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在演奏合奏曲呢。你是怎么練就的這身本領?”
庖丁也沒想到,殺牛竟然殺出了正能量。他放下手里的刀,畢竟拿著刀對君王說話容易招災。放下刀后,他面色如常,說道:“剛開始,我也笨手笨腳。一頭牛在我面前,我不知道該如何辦,實在是不了解里面的結構啊。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去探索牛身體的生理結構,最后終于有了清晰的認識。憑著觸覺,就能做到骨頭與肉分離,而不損傷刀刃。你看我這把刀,用了好多年了,還像新的一樣。”
梁惠王忙說:“好了好了,刀就不用拿起來了。不過我還得哎呀一聲啊,我聽了你的話,竟學會了養生了呢。”
庖丁沒有“手里拿著錘子,便看什么都是釘子”,他歷經三年時間探索牛的身體結構,才能達到不用眼睛看也能不傷刀刃且把肉和骨頭分離的程度。這是他做事掌握了根本的緣故啊。
故事二:“大義滅親”的霍獻可
對應該親近的人不親近,反而落井下石,這樣的人就違背了人性,違背了修身為本的原則,是不能學習的。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人為了向皇帝表忠心,竟然要把沒有死罪的舅舅判死刑。這個不要臉的人是誰呢?
武則天時期,因為她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女皇,反對她的人比較多。武則天就采用了非常嚴酷的刑罰打擊反對她的人,并且鼓勵打小報告,打了小報告還有獎勵。因此,武則天時期,興起一波酷吏潮。
霍獻可是武則天時期的一名司法官吏,怎么來形容這個人呢?兩個字:酷吏。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酷吏呢?酷吏是指用過分殘酷的方法審訊犯人的那些官吏。中國歷史上有過不少酷吏。霍獻可跟別的酷吏不同,他還不單單是專心酷吏一輩子,他“酷”得比較惡心,不但害死無辜的人,而且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放過。
有一次,裴行本被人告發了。裴行本是非常大的官員了,當時他是正兒八經的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來經過審查,發現問題沒有那么嚴重。武則天就下旨,將裴行本流放。流放也是一種刑罰,不過總算沒有砍腦袋。裴行本默念了幾聲阿彌陀佛,就準備服刑了。
可是有一個人不干了,他蹦了出來,吵著嚷著非要重新審判,一定要將裴行本判為死刑。武則天一看這個人,愣住了,誰呀?霍獻可。武則天愣了半天也不明白,決定找霍獻可來問問。
霍獻可見自己被皇帝召見了,興奮得臉都皺成包子了。一見到武則天,就匍匐在地,磕頭表忠心。動作流暢,一氣呵成。
武則天就問他了,說:“你為什么堅持要判裴行本死刑呢?經過審理,裴行本罪不至死啊。”
霍獻可說:“裴行本心里對皇帝不滿(人家心里的事,你是咋知道的),只要是對皇帝不滿,就應該殺了他。”
武則天皺了皺眉頭,很困惑地問道:“可是,可裴行本是你的堂舅啊。”
霍獻可一聽樂了,滿臉諂媚地說道:“正是因為他是我的堂舅,所以他非死不可。我這個堂舅不死,又怎么能體現出我對皇上的忠心呢?”
武則天聽了,出了一身冷汗。人的本性是對親人朋友格外親厚,霍獻可竟然想害死自己的堂舅,想不到人世間竟還有這樣陰損狠毒之人。武則天沒有聽從霍獻可的意見。
霍獻可感覺自己的忠心受到了摧殘,竟然一頭撞到臺階上,頭破血流。大有一副不弄死自己的堂舅他就不活了的架勢。
為了打動武則天,霍獻可用顏色鮮艷的綢布把頭包扎起來,傷口卻露在外面,故意讓武則天看到。
估計武則天惡心得好幾天吃不下飯去。后來,武則天依舊只是將裴行本流放。
據說,霍獻可臨死之時,四肢和脖子都縮到了一起。人人都說,這是被冤魂索命了。世上哪有鬼神?是霍獻可自己不修身,虧心事做多了,疑心生暗鬼了吧。
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