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全鑒
- (戰國)孟軻著 東籬子解譯
- 1344字
- 2021-11-24 20:26:26
第4章 天下國家
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1],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五節》
詞語注釋
章句理解
國學啟示
天下太平是需要一個一個的人來踐行的,人人都居仁存義,依禮而行,憑智而作,家庭才能更好,家庭好才有國家強、天下平。《大學》里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正是強調個人的修身。
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所以呢,小朋友,你該如何成長呢?責任重大哦!
趣味故事
北宋的黨爭
小朋友,如果問你中國歷史上最有活力的朝代,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可能你想不到,宋代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
宋代的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高峰,還是古代典型的人文社會。宋代本可以發展得更好,卻因為一場黨爭給耽誤了,從此再也沒有翻身。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因為歷史的原因,宋代繁榮的表面下,積累了大量的問題。就好比一個身體胖的人,但卻很虛弱。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魔咒便由此形成,幾乎把北宋幾代沉淀的精英全部吞噬了。那么多智慧的仁人志士,白白把精力犧牲在內耗中了。令人惋惜!
宋仁宗時期,黨爭已經展開,但真正的裂變則是以由王安石變法為起端的。王安石是一個目光敏銳的政治家,他準確地發現了問題所在,可是他自身又有不足,更多是性格上的不足,導致變法推行中用人不當,急于求成。物極必反,本來想解決問題,結果卻造成了更大的問題。
歐陽修、韓琦、司馬光、蘇軾這些人,發現了王安石變法中的危機,于是開始反對變法,或者是部分地反對變法。
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講道理的,雖然各持己見,但還是保持了“我反對你,是因為我認為你不對”的風度。可是到了后來,沖突越來越激烈,就變成固執己見了,演變成“我反對你,是因為我反對你”的糾纏,并且不死不休!
黨爭前后持續了五十多年,宋代積攢的幾代精英,幾乎全陷入其中難以自拔。大好的人才,紛紛被趕到偏遠荒蠻之地,無以所用。寶貴的精力沒有去發展社會,反而對社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創傷。
當這些人中最后的“勝利者”司馬光被罷職后,蔡京、童貫這些大奸臣登上權位,北宋很快就滅亡了。
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蘇軾,韓琦等,這些人哪個是壞人呢?都不是!哪個希望把國家搞壞呢?也沒有!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可就是這樣,事情的結果卻背離他們的期望,越走越遠,無可挽回。
這么多才智過人的人尚且如此,我們普通人就更應該謹慎修養自身了。多讀書,從前人的身上吸取智慧;多思量,從身邊的事情中吸取經驗;盡力拓展自己的胸懷,提升自己的格局,克服人人固有的偏見。對自己有益,不如對全家人都有益;對家人有益,不如對民族都有益;對眼下有益,不如對以后也有益。
小朋友,人、家、國、天下,我們成長成為什么樣子,決定了我們將來的社會是個什么樣子,加油哦!
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