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④,未之有也。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⑦!”
——《論語·學而篇·第二節》
詞語注釋
章句理解
國學啟示
孔子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以孝為基礎之上的,沒有孝道,就沒有仁道,故而將此章定為本書第一章。
“孝”是孔子思想的起源。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由血緣關系衍生的、最穩固的社會關系。子女對父母的孝,緣于血緣天性,也是最容易形成的。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是“仁”的基礎。將最容易形成的家庭中的孝悌,推廣到全社會,就是踐行仁道了。
有子“孝悌為本”的思想,深得孔子思想精髓。孔子過世后,眾弟子一度共立有若為師,像對待孔子那樣對待有若,這并非全然因為有若長相酷似孔子。
趣味故事
陳紀拒客
陳紀是東漢時有名的君子。他七歲的時候,父親跟一個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在陳紀家里碰面。
正午已過,父親的朋友還是沒有來。陳紀的父親也很有個性,一個人走了。
陳紀的父親走后,他的朋友才駕車來到陳紀家。陳紀當時正在門外玩耍,父親的朋友就在車上問陳紀:“你父親在家嗎?”
陳紀笑著回答說:“呀,是您啊。父親一直等您等到正午,不見您來,父親便自己走了。”
父親的朋友一聽說走了,大為惱火,吹胡子瞪眼地罵上了:“真不是個人啊!明明跟我約好一塊兒走,卻把我丟下,他自己走了!”
陳紀聽到這人罵父親,小臉一下就繃了起來,側著頭對這人說:“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
陳紀如果任由別人辱罵自己的父親,就是不孝。況且,自己的父親并沒有錯呀。所以,陳紀毫不客氣地維護了父親的名譽,也維護了自己作為兒子的尊嚴。
父親的朋友被陳紀說得很羞愧,張大了嘴巴說不出話來。他意識到自己粗魯失禮了,便不好意思地從車上下來,紅著臉去拉陳紀的手。卻不想陳紀頭也不回,徑直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