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字文全鑒
- (梁)周興嗣編撰 東籬子解譯
- 1152字
- 2022-07-11 16:53:59
景行維賢,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原文
景行維賢①,克念作圣②。
德建名立③,形端表正④。
注釋
①景行:大路,指崇高的德行。
②克念:克制妄念。
③德建:德行的建立。
④形端:舉止端莊。
譯文
趣味故事
樂喜以不貪為寶
樂喜作為宋國的執政大臣,平素節儉清廉,備受時人贊譽。
有一年,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塊碩大的美玉,考慮再三,獻玉的人認為把這個稀世之寶獻給樂喜最合適。因為樂喜治國很有成效,他的一些政治主張和措施順應了民眾的意愿。出于對樂喜的感激之情,獻玉的人千里迢迢特地趕到了都城,要把美玉獻給樂喜。不料,樂喜聽說來意后,不等獻玉者展示美玉,便立即予以拒絕。
獻美玉的人起初以為樂喜怕寶玉是假的而受蒙騙,便再三陳明已經請行家鑒定過了,確實是塊稀世美玉。樂喜耐心地解釋說:“我的信條是以不貪為寶,你則以這塊稀世美玉為寶。假若你把它獻給我,我倆便都喪失了自己所喜愛的寶物,還是讓我們各自擁有所喜愛的寶物,這樣更妥當些。”獻玉的人又說:“我隨身攜帶著美玉也不便趕路,一旦路上遇到歹徒難免遭劫,這樣還會增加我對失去寶玉的痛苦。”于是,樂喜便幫他聯系到了一個買主,使這個獻玉的人賣掉了寶玉而得以富歸鄉里。
由此,樂喜獲得了不貪為寶的美名。
展獲的圣人舉止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原名展獲,謚號惠,因其封邑在柳下,所以后人都稱其為柳下惠。自古以來,柳下惠都被世人樹為道德的標桿,他曾得到過孔子和孟子的大力贊揚。孔子評價他是“被遺落的賢人”,孟子尊稱其為“和圣”。
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自漢代以來就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
相傳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冷之夜,柳下惠夜宿于城門,遇到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年輕女子。深夜時,他看到這個女子在凜冽的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心里很擔心,唯恐她凍壞身子,就用衣服裹住她,讓她坐在自己的懷里,為其御寒。兩人同坐了一夜,循規蹈矩,沒有任何非禮的行為。于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此外,他為人生性耿直,剛正不阿,得罪權貴,雖多次遭到貶謫,但始終熱愛故土,一直不離開父母之邦。所謂“雖遭三黜,不去故國;雖榮三公,不易其介”,意思就是,雖然遭遇了多次貶官,但仍不會因為委屈或者受到不公平對待而離開自己的祖國;縱然是榮居于三公的顯赫之位,也不會因為擔心自己可能失去榮華富貴而改變自己耿介直言的性格。正因如此,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評價。
小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