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憲實講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 孟憲實
- 1934字
- 2021-11-17 18:16:53
三 暗流涌動 慎言保身
貞觀后期,政局并不平靜,可以說是暗流涌動,危機四伏。那么,太子如何度過呢?可以用“慎言”來概括。不說不該說的話,不表不該表的態,這種慎言行為,除了表達謹慎以外,更有明哲保身的意義。
在太子之爭愈演愈烈的時候,朝廷大臣分成幾派。李承乾因為謀反計劃,擁護他的一派或者原來的東宮官員都徹底喪失了戰斗力。剩下的兩派還在,唐太宗想把兩派結合起來,再造團結的朝廷。但是,唐太宗的這個努力最后失敗了。原因是什么呢?勝利的一派不愿意與另外一派分享政治成果,他們要獨占政治資源。于是,一系列看起來沒有關系的案件,背后都有政治陰謀的黑手推動。
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劉洎之死。
劉洎是門下省的副長官,曾經表示過支持魏王李泰當太子。后來李治成了太子,劉洎也升官為門下侍中。他是唐太宗新政策的擁護者,覺得斗爭已經過去,新太子已經確立,大家就應該盡棄前嫌,共同輔佐新太子。劉洎一點都不見外,還積極給皇上建議,應該加強對太子的教育。皇上很高興,于是決定讓劉洎和岑文本等人定期到東宮去給太子上課。從這點上看,劉洎還是李治的老師。
當上侍中以后,劉洎依然一副敢作敢當的樣子,一點都沒有察覺政治局面的變化。在唐太宗御駕親征遼東的時候,唐太宗的安排是這樣的:長安由房玄齡留守,洛陽由蕭瑀留守,太子駐扎在河北定州,他的身邊有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少詹事張行成、右庶子高季輔同掌機務,共同輔佐太子。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跟隨皇帝到前線。劉洎既然留在太子身邊,交流機會應該不少。
貞觀十九年(645)九月,唐太宗開始從遼東撤退,一路勞頓,身體大受影響。十二月,在定州,太宗發病。劉洎到唐太宗的病房探視,出來以后因為看到皇上病情嚴重,深表擔心。當時,馬周和褚遂良都在場。褚遂良問病情如何。劉洎流下了眼淚,說病情嚴重,令人擔憂。但是,后來褚遂良卻向皇上誣告劉洎,他復述劉洎的話,變成了另外一種意思。是什么呢?是這樣的,他說劉洎說:“國家的事情沒有關系,只要輔佐少主,實行伊尹、霍光的政策,大臣中有不同意的就殺掉,天下自然穩定了?!比绻麆┻@么說,這個話就太嚴重了,那不就是篡權嗎?不論伊尹還是霍光,在后人眼中都是大臣控制皇上的代表人物,是權臣篡位。這樣的事情,可以心里想,可以悄悄做,怎么敢說呢?劉洎又不是小孩子,他怎么會如此沒有政治常識呢?褚遂良原來就是擁護李治的一派,而劉洎是擁戴李泰的一派,兩人屬于兩個陣營?,F在雖然陣營消散,但是這樣危險的話語,他再愚蠢也不可能當著褚遂良的面說啊。然而更重要的是,病中的唐太宗最擔心的其實正是這樣的問題,自己身后太子不能獨立掌控朝廷,于是出現權臣。
唐太宗病好之后,就來追問這件事。劉洎當然不承認,并請馬周作證。馬周實事求是,證明劉洎確實沒有那么說。不過,褚遂良更堅定,就是認定劉洎是如此說的。唐太宗怎么辦?這是一個巨大考驗。事情過去很多年,即使今天我們回頭看看,仍然不免心驚膽戰。
這是一個司法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呢?
最后,唐太宗賜劉洎自盡而死。唐太宗處死劉洎,是一次向強硬派妥協的行為。褚遂良其實不是要皇帝弄清真相,這個事情如果說是一個司法問題,其實再簡單不過。這與其說是劉洎口無遮攔,不如說是褚遂良設局陷害。更重要的是,褚遂良一派是在逼皇上作出選擇,究竟是要他褚遂良一派,還是要劉洎一派。劉洎當然不如褚遂良勢力大,唐太宗只能選擇褚遂良一派。
劉洎的死是冤枉的。本來,劉洎跟太子之間,曾經有過師生情誼,太子理應關心這個案情,因為事關劉洎的生死問題。但是,在這些比較重大的問題上,沒有留下太子殿下的任何記錄。在重大問題上不說話,避免了禍從口出。這是明智的,也是正確的。應該說,這樣的問題是無法表態的,而太子殿下果然就沒有表態。
10年以后,李治已經當了6年皇帝,他不顧長孫無忌的反對,放逐了褚遂良,毅然決然地立武則天當了皇后。顯慶元年(656),在李義府的鼓勵下,劉洎的兒子提出給劉洎平反的要求,因為當初是褚遂良陷害,現在平反正是時機。唐高宗李治猶豫不決,而多數大臣都支持李義府,只有給事中樂彥瑋說:“今雪洎之罪,謂先帝用刑不當乎!”李治于是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把這件事擱置起來。李治的猶豫讓我大生疑竇。為什么唐高宗對于劉洎平反并不積極呢?有兩種可能性:第一,他現在不想乘勝追擊褚遂良,更不想激怒長孫無忌;第二,他當年與劉洎之死不無瓜葛。當初唐太宗選擇殺掉劉洎,如果不是曾經與太子殿下商議過,至少當時的太子是知情者。
但是,歷史的記載中,太子在劉洎案件中什么也沒有說,更沒有做。
在這期間,太子殿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幾乎就是一個完人。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墒?,太子李治就是完人,至少接近完人,因為誰也不知道他犯過什么錯誤。
一個不犯錯誤的人不就是完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