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競爭力:全球化人才是如何培養(yǎng)的
- (日)桑杰夫·辛哈
- 18字
- 2021-11-17 18:17:34
第二章
印度理工科人才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
沒有電力也沒有自來水的少年時代
1973年,我出生于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一個名叫巴爾梅爾的小鎮(zhèn)。拉賈斯坦邦與巴基斯坦接壤,巴爾梅爾距離印巴國境線只有100千米。
在印度的行政區(qū)劃之中,國的下一級是邦,邦的下一級是縣,再下面是市和鎮(zhèn)。巴爾梅爾是巴爾梅爾縣的縣政府所在地。這么說的話,或許有人會覺得巴爾梅爾是一個比較繁華的大城市,但在我小的時候,巴爾梅爾最高的建筑只有三層。實際上巴爾梅爾是個非常偏僻的鄉(xiāng)村,即便在印度也算是一個很貧窮的地區(qū)。
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印度鄉(xiāng)村,人們都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在進入本章的正題——“印度的教育”之前,讓我先以自己為例,向大家介紹一下印度普通家庭的生活情況。
我的家庭是一個四口之家,除了我的父母外還有一個大我4歲的哥哥。我的父親維倫德拉·庫馬爾(Virendra Kumar)在一家政府企業(yè)中負責庫存管理的工作。他經常出差,總是不在家。我的母親烏莎·拉尼(Usha Rani)是一名小學教師,她是當時印度非常少見的從大學畢業(yè)的女性,因此我的母親在鎮(zhèn)上也算是個名人。
“烏莎·拉尼老師的兒子”,鄰居們總是這樣稱呼我。對我來說,母親是我的驕傲。
我母親任教的小學位于離我家25千米之外的一個村莊,這個小學的教師只有母親一個人。母親每天凌晨3點半就要起來,為我和哥哥做好早飯之后,還要步行2千米去車站搭乘早晨6點鐘的列車,這也是早晨開往那個小村莊唯一的一趟列車。
當時印度對女性的歧視非常嚴重,雖然母親從來沒對我們說過,但我猜她作為一名十分少見的印度女性教師一定遭受過各種各樣的歧視吧。
我的父母都出生于北方邦,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才來到巴爾梅爾。母親在這里沒有親戚,父親還經常不在家,她經歷的艱辛簡直難以想象。
巴爾梅爾的四周都被沙漠所包圍,雖然很多當?shù)厝硕家赞r業(yè)為生,但這里實在算不上是適宜發(fā)展農業(yè)的土地。所以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都離開巴爾梅爾另謀生路。當?shù)厝藦氖伦疃嗟氖恰敖ㄖI(yè)”,據說巴爾梅爾出身的建筑工人甚至遍布印度全國。
一直到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也沒有通電和自來水,到了晚上就只能點煤油燈照明,上廁所也只能去我家附近的公共廁所。雖然我家的房子是用石頭建造的,但漏雨非常嚴重。不過能用石頭建造房子已經很不錯了,因為周圍還有不少人家的房子是用牛糞建造的。
沙漠型氣候最大的特點就是溫差極大。冬季這里的氣溫處于零攝氏度以下,而到了夏季則可以高達50攝氏度,這里每年夏天都有人死于酷暑。我還記得小時候家里的石頭墻熱得燙手,而我們當時連電風扇都沒有。
我上小學后搬到了父親公司為員工提供的宿舍中,雖然這里有了電和自來水,但自來水每周只供應一次,而且每次只持續(xù)兩個小時。在夏季干旱的時期,甚至有停水一整個月的情況。在這種時候我就只能拿著水桶步行20分鐘到附近有大蓄水罐的人家討水。因為生活貧困,所以只能依靠鄰居們相互扶持、互幫互助來過日子。
我就讀的小學離家3千米,但這段路沒有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車在當時對我們家來說是一種奢侈品,我直到上高中之后才擁有了人生中第一輛自行車,所以我在小學時代一直都是步行上學。但我還不是最慘的,與我同年級還有需要在沙漠里步行十多千米來上學的人。
小學的校舍也是由石頭建造的,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大家沒辦法在教室里上課,于是只能挪到外面的樹蔭下學習。現(xiàn)在回憶起來,我自己都難以相信曾經的生活是那么的艱苦。但在當時,這種生活條件在印度是十分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