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經濟風暴:大清帝國最后70年
- 張昕冉
- 1736字
- 2021-11-17 18:17:48
第一章 鴉片戰爭前的貿易危機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隨著嘉慶帝的意外身故,年已38歲的愛新覺羅·旻寧在一眾大臣的擁戴下,接過了這個古老而龐大的帝國。他改元道光,希冀中國走上光輝大道。然而短短20年后,就發生了鴉片戰爭,進而改變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這段歷史是屈辱且不幸的,中國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泥沼中掙扎了百余年。每每談及此事,我們常常會將責任歸咎于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或民眾的麻木無知。如同人們對傳統歷史人物的解讀一樣,國家強盛是因為有忠臣良將,內外一心;而社稷衰頹就必然是主昏臣奸,鉤心斗角。盡管這種臉譜化的描述很容易幫助我們解構大時代的悲劇,但這樣往往難以窺見其背后的根源。以道光皇帝為例,他不同于我們固有認識中昏君或暴君的形象,他曾經親手擊斃闖入宮中的白蓮教徒,即位后也是出了名的節儉。后人評價稱:“嘉慶以后,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關心民生、堅決反對浪費的統治者,卻在中國跨入近代歷史的這個重要節點上做出了種種昏庸之事,而民族英雄林則徐個人的不幸遭遇正折射出那個大時代背景下的風云變幻。
對一般讀者而言,看待歷史往往會以各種重大事件為中心,看各類英雄人物在歷史的舞臺上施展手段,似乎趣味無窮,可對更深層次的經濟及金融貨幣政策的思索卻毫無興趣。清朝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正是在吸取了歷朝歷代興衰成敗之教訓的基礎上,方能以幾十萬之眾統治中國近300年。如果說統治是一門藝術,那清朝統治者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另外,其財政管理體制也頗為完善,強大的中央集權帶來了財政權力的集中,各項度支也有了系統的規定。清政府完全可以以財權為鏈,牢牢地鎖住地方上不聽話的大小勢力,或是羈縻邊疆上那些蠢蠢欲動的部族首領,并在此基礎上維持軍隊對中央政權的忠誠,最終構筑起整個帝國穩固的根基。可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憂患,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這套看似完備的財政體系竟以驚人的速度崩潰,并連帶引發了整個政治體系的動蕩與解體。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簡單地批判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并不足以說明問題。清朝分析了歷代王朝覆滅的原因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避免了很多問題,即使相對于其他慘遭帝國主義列強蹂躪的殖民地,清朝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但它的統治集團沒有想到,時代終究會變化,清朝始終有它作為一個古代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僵化的政治體制和崩潰的財政體系使它不能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因而“歷史周期率”的魔咒仍如夢魘一般揮之不去。偌大帝國多少才俊之士,卻只能用舊有的思維解決問題,無法適應工業時代的到來,只有當洋人的堅船利炮抵在眼前時才大夢初醒:“時代變了。”
飽受屈辱之后,清政府嘗試變革,也渴望變革。他們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建設工廠,制造槍炮,聘請洋人,努力向工業化的目標奮進。一些近代落后國家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土耳其和日本就是如此,可清政府卻因《馬關條約》賠掉了幾十年的辛苦積累,從此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覆亡之路。正如很多王朝的覆滅一樣,清朝的晚期也飽受財政緊張的困擾,即使嘗試過多次財政改革,甚至建立現代金融制度,可還是于事無補,最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條絞索一點點地勒進自己的脖子,以屈辱的姿態死去。如果沒有看到實行這些財政措施所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的連鎖反應,就難以真正認識晚清財政困局的形成原因及其經濟改革的發展規律。但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晚清及至近代一系列的重大變局背后都離不開經濟的推手,它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格局,給予今人無盡的深思。
清帝國作為一個領土廣袤、資源富足的龐大帝國,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不過立國200多年后,也陷入了滅亡的境地。而且,清帝國的滅亡與以往封建王朝相比,蘊藏著更深層次的經濟原因。其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鴉片戰爭,無疑是極其重要的原因。而當我們將目光放到戰爭之前,會發現有許多看不見的隱患在此前已經埋下。
鴉片和茶葉這兩種看似普通的經濟作物是如何伴隨著新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改變了整個東方貿易格局的?小小的一兩白銀又是如何撬動整個龐大帝國根基的?鴉片戰爭真的可以避免嗎?面對這“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君臣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